黨忠
內容摘要:高中這一時期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重要階段,因為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都在這個階段滿滿邁向成熟,所以要把學生審美能力以及綜合素養的建立展開更多的教學培育。高中語文這門學科覆蓋的知識面較廣,在生活中中也比較實用,學生們經過對課文和閱讀材料的研讀,實現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作者交流,不僅可以讓自身情感變得豐沛,還能夠通過文本所傳達的情感感受到生活里的美好。語文教師要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引起一定的重視,在日常教學中要多加融入審美方面的培養和教學。在這篇文章里,將會把審美教育滲透到語文學科教學中的相關內容進行研究探索,分析其中所存在的問題,為幫助審美教育更好地融入課堂尋找解決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 美育 教育
將審美教育帶到課堂,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養成一定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出一個健全的人格,它在這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所以得到了全國大部分學校和教師的認同。高中階段的學生正是審美意識逐步建立的時期,語文的教學不能夠只是局限于給學生講解課本知識和考試重點,而應該把美育教育這一模塊也帶到課堂中去。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將課堂的美感帶給學生,讓學生具備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其提升審美素養。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作用
1.高中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需要審美教育作為支撐。
為了和當下教育的需求達到同步,國家教育部門將教育體制改革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針對每個不同階段的教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2014年教育部門就已經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這一文件,里面提到:語文這一學科的重要目標是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強化,教師們應當要將過去所沿用的教學模式和理念都進行大膽創新,讓審美教育在教學中得到重視,培養學生對美的發現、感知和欣賞能力。高中語文這門學科中涵蓋的知識面較為廣泛,恰好給審美教育的滲透帶來了便利,高中語文學科教師結合學生的情況和教學要求,把審美教育帶到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學會領悟生活中的美,并且把這種審美素養進行傳承。
2.審美教育是健全學生人格的基本前提
高中階段是一個人身心逐漸邁向成熟的轉折期,學生們在這個階段會逐步建立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思想觀念,在這個階段運用審美教育融入課堂,可以讓學生對真善美建立起認知,幫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高中語文學科的教材設計到的知識面比較多,其中有許許多多關于歷史人文精神的經典作品,蘊含了我國歷史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大部分內容都是針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3.審美教育是促進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
對語文這一學科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掌握到語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內涵,有利于學生領悟每篇文章所傳達的意境和情感,讓其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做到理論轉化為實踐。比如,在學習《沁園春·雪》這一課時,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學會獨立賞析這篇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找出整篇文章當中使用到的一些修辭方法,與此同時要幫助學生把知識點更好地吸收,引導他們學會運用這些修辭方法用來寫作,讓自己的寫作技能得到更高質量的發展。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積極主動學習時,其綜合素養會得到提高,語文課堂的效果也會變得更好。
二.高中語文教學進行審美教育時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的趨勢已經在全國范圍內一一落地,語文學科在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等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教學目標逐漸向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等方向轉變,所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已經是目前教師們需要重視的部分。但是,由于長期一直沿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造成了審美教育滲透在實際中落實遇到了困難。
1.審美教育滲透中,教師存在的一些問題
(1)許多語文教師對于審美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欠缺基本掌握,審美素養有待提升。要把審美教育逐步滲透進課堂當中去,離不開語文教師在教學當中的引導作用,教師可以為學生在課堂上帶來許多創新美的機會,進而讓其找尋到自身作為課堂主體的地位。要做到這些,不僅需要教師能夠精準把控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更要求教師自身儲備有一定程度的審美方面的基本素養,因為教師具備了這些基本的素養和品質,才能在課堂教學上發揮出來,帶領學生建立審美意識。換言之就是,學生們能否在語文教學環節中培養出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素養,取決于語文教師是否具備充分的藝術審美調度。但是,長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理念的影響,語文教師通常只側重于對課文內容的講解,很少對審美教育進行滲透,甚至覺得審美教育會耽誤正常的教學進度,所以學生們在課堂上學到了有關于審美方面的培養屈指可數,教師本身也很少具備這方面的素養。
(2)高中語文教師在備課中對于審美這一模塊準備較少,學生的審美體驗缺失。
要想把審美這一模塊融入到語文課堂里,離不開語文教材的輔助,處于新課程改革的政策背景下,高中語文教材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審美價值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一些教師僅僅只是停留在文本表面進行教學,沒有對課文展開深度的挖掘和理解,其中的審美價值沒有被發現并傳授給學生,課堂上依舊是按照傳統的“介紹寫作背景—分析文章內容—概括文章主旨”這一模式進行教學。在這樣的方式下,課文僅僅只是課堂知識積累的工具,其中的審美價值沒有被發掘出來,學生們對文本的美感無法體會,學生的審美體驗機會被浪費。
(3)以高考成績為教育目標,讓語文學科教育充滿功利性。
大部分高中語文教師都是把教學的最終目標放在成績上,因此教師們往往把高考作為唯一的目標,另外,大部分家長也認為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就是讓成績變得更優秀。在這樣的教學理念和觀念之下,學生們所背負的學習壓力很大,雖然我國已經針對這些問題實施了“雙減”政策,但是卻收效甚微,而且高考中涉及到審美方面的考核幾乎沒有,所以許多學科教師在審美教育方面并沒有放在心上,多是將“成績”作為教學目標。
2.學生方面
高中生的課業壓力非常大,每一天都需要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將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做題解題上。基于這樣的現狀,許多學生基本上都是在面對種類和數量較多的課業任務,沒有時間進行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會有人出現厭學和偏科的情況,更別說培養審美素養了。面對高強度的學習任務,許多學生都不會重視自身審美方面意識和觀念的培養,進而導致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審美素養。
三.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如何進行更好地融入
1.老師要善于展現關于審美方面的形象
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教師因為每天跟學生朝夕相處,其行為個舉止都會無意中讓學生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所以假如教師在校園內能夠時刻注重儀態和儀表得體大方,學生也會潛移默化地跟上步伐。所以,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給學生展現出言行舉止所透露的審美品位,給課堂的審美教育提前營造一些基本氛圍。
作為語文教師,要盡量將自身的儀態和行為展現出美感。一個人最明顯直觀的美可以運用言行舉止、行為禮儀和衣著穿搭等等來展現,一個儀態美觀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什么是美,對學生起到簡單的熏陶作用。
其次,教師的審美素養可以通過教學時的語言來呈現。教學靠的是語言作為交流工具,語言是教學環節并不可少的載體。在展開語文課堂教學時使用較為最符合標準的普通話是最重要的,同時還需要注意謹慎使用一些網絡流行語和網絡熱詞,避免誤導學生,要保持語文用詞的莊重與嚴謹。此外,教學環節中的語言要靈活地根據教學情境改變,讓語言發揮出應有的親和力與感染力。
最后,大部分教師在當代教學實踐中會大量使用信息化展現課件,板書的使用越來越少。其實,板書不僅僅要多加使用,還應該將工整的書寫和布局呈現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們領略到文字和語言的魅力。
2.充分挖掘教材,整合美育因子
在經典的藝術作品中領略美妙意境帶來的愉悅,用審美滲透育人,用審美教育感動人,這是高中語文學科教學的比較有效的方法,同時也是語文這門學科最基本的特色。語文課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著各自的審美意境,教師要深入發掘其中的美育部分,結合課文教學進行融合,培養學生對美的發現力與感知力。
首先,散文類型的文章多存在景物描寫的部分,其中會有很多流傳已久的著名片段,在進行這類型課文的教學時,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發揮審美的想象能力,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意境美。其次,散文這類型的文體偏重于情感的表達,所以在展開教學時要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進行講解,讓學生對整體的文章有一個把握,以便了解到作者在文內的情感波動,進而引起共鳴。比如,在進行《囚綠記》這一文本教學時,作者對常春藤展開了全方位的描述,處處彰顯了對其的極度贊美和喜愛,在作者“囚”住常春藤之后,這顆常春藤依然努力生長,堅強向上,散發著頑強的生命力。都說物體呈現的形象往往代表著人內心的情感,可見,常春藤所代表的就是作者內心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追求。
最后,大部分散文題材的東西都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理性美”,要在這部分題材的教學時展開審美滲透,必須要把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為出發點,讓學生在引導中自行領悟文內隱喻的思想觀點,領會作者對生活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找尋到理性之美。
3.運用信息技術,助力美育滲透教學
現代科技的發展促進了信息技術的完善,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已經不是新鮮事,它能夠將一些難以展現的內容通過圖像和視頻等等呈現出來,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趣味,也給美育滲透到課堂提供了便利條件。比如,在進行《沁園春·長沙》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設備,,讓學生在自行朗讀完課文之后給他們播放關于湘江、長空、游魚等事物的朗讀影像,學生在聽取這些朗誦的同時可以觀看到詩詞所提到的意象,在視聽結合的體驗中領略到多姿多彩的美感,讓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得到提升。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較為具體地想象詩詞中的美麗景致,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更為重要的是,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中的運用,不僅僅只局限于課本知識傳授的輔助性功能,還要使其發揮出應有的資源擴展功能。比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給學生觀看實事或者感動中國人物的相關信息資料,讓學生在課本之外收獲到知識的補充,讓學生對于心系天下的偉岸思想通過更貼近生活的方式進行了解,有利于對真善美建立初步概念。
4.課堂層面:優化教學情境,打造美育課堂
學生獲取審美體驗需要依托教學情境的創造,所以語文教師要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位置,把學生對于審美的想法放在重要位置,運用一些情境讓教學環節變得趣味無窮,讓美育教育更好地融入課堂,滿足學生們對審美的多元化需求。
在許許多多的情景教學方法之中,運用“活動+情境”為主的表演活動情景法非常適合運用到小說和文言文的教學實踐當中,教師們可以根據需求進行使用。比如,小說《祝福》和文言文《鴻門宴》等這類型文本大多可以在原有的部分上加以改編,在課堂上展開表演等等,這也證明了這種情境教學法在語文這門學科教學實踐中值得廣泛運用。學生們運用表演的方式,可以使遠古的經典更貼近現實,打破了時空隔閡,讓許多抽象晦澀的知識變得生動親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代入情境,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培養出審美素養。
5.聽說讀寫并進,促進審美表達
聽、說、讀、寫是學習一門語言的最基本能力,更是語文這門學科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把這四項的教學放在教學的關鍵部分,可以讓學生建立起審美欣賞力以及創造力。
首先,面對教材當中需要學習的許多詩詞和文言文,學生可以聽名家或者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范讀,體會到閱讀中關于停頓、語氣以及發音輕重長短等等技巧,領略經典作品所傳達出來的絕美意境,這將對學生理解課文思想具有較大的輔助作用。
在對“聽”的部分進行完基本的學習之后,就可以培養學生關于“讀”這一部分的能力。高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有對大好河山的贊美,有對歷史人物的描繪等等,學生只有多讀,才能夠領會文章的美感,讓自身的精氣神得到滋養。
最后,“說”是學生把學習到的體驗以及想法通過語言表達分享的能力,在這個分享環節,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建出教學情境來推動交流,幫助學生提升發現美和表達美的綜合素質。
6.依據審美教育的需求出發,強化師生的審美能力。只有語文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互相產生良性互動,才能讓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們展現并創造美的教學情境和內容,幫助學生在學習環節學會欣賞美和體會美。高中語文教師是審美滲透到課堂的主要領導者,教師本身具備充足完善的審美素養有助于審美教育更好地融入課堂中去。
學生的審美能力要依賴于審美相關意識的初步培養。在目前的情況來看,學生們整體的審美意識有所欠缺,一方面是因為繁重的學習壓力在逐漸增加,面臨高考這樣的高壓目標,學生們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在各科目的題海里訓練,進而讓學生對于自身的審美素養方面關注度較低,缺少審美意識不自知;另一方面是因為當前處于信息技術逐漸發達的大背景下,學生們經常會被外界信息所干擾,在對語文進行學習時比較看重速度和效率,這種形式讓語文的學習僅僅停留在了表面部分,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受到了限制。為了改善這樣的現狀,語文教師可以嘗試創建一些以“審美”為主題的課堂活動,給學生建構良好的美學意境。
其實,學生的寫作能力這一模塊,也是語文學科進行審美素養培育的重要突破口,通過強化寫作技能這樣的方式可以鍛煉學生對用語言表現審美素養的能力。比如,在進行《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散文《美》這一課的教學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美”這一話題展開大膽創造,將自己對于美的見解通過書寫表達出來,以此引導學生建立美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
[2]張劉奇.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策略探究[J].教師教育論壇,2023,36(02):42-44.
[3]黃友芹.語文審美教育與文化自信[J].中國教師,2022(5):1.
[4]中國高考報告學術委員會.高考政策與命題解讀[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21:45.
[5]毛杰.把牢教育“五大屬性” 譜寫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1):4-6.
[6]薛永娟.審美課堂:指向學生生命成長的語文教學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22(1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