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依寧
我的家鄉在安徽省蚌埠市,花鼓燈是我們這里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它是人們愉悅身心的一種活動,也是家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花鼓燈是一種傳統舞蹈,它歷史悠久。相傳,淮河兩岸的人們為了紀念大禹治水,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都會舉辦廟會,人們打起鑼鼓、跳起舞蹈,逐漸演變出了花鼓燈這種藝術形式。因其獨具特色,也被稱為“東方芭蕾”,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蚌埠的鄉村,每逢有結婚、升學等喜事,人們便會組織花鼓燈表演。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爸媽帶我去農村親戚家,恰逢村里有人做壽,我從而有幸領略到了花鼓燈的魅力。
傍晚時分,廣場上搭起了簡易的戲臺,隨著一聲鑼鼓響起,花鼓燈表演就開始了。一群叔叔、阿姨載歌載舞,有的叔叔還裝扮成阿姨的樣子,看起來逗趣極了。我看著花鼓燈表演,感覺和扭秧歌有點相似,但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與扭秧歌主要使用嗩吶不同,花鼓燈使用的樂器主要為鼓,而且花鼓燈的動作姿態更豐富一些,頗具吳歌楚舞的風韻,其中還有很多來自武術的動作技巧。
舞著舞著,一個叔叔和一個阿姨對唱了起來,但是我一句也聽不懂。我就問:“媽媽,他們唱的是什么啊?”媽媽說:“他們唱的是《搶扇子》,這是有簡單情節的小場,你認真看能看懂。”雖然我聽不懂演員們唱的詞,但劇情還是能看明白:女角“蘭花”故意將扇子、手巾丟落在地,逗引男角“鼓架子”拾取,然后男角和女角都想把扇子、手巾搶到手,在爭奪逗趣中相互比智慧、比技巧,表達出青年男女對幸福愛情與美好生活的追求。看到演員們揮動著扇子和方巾,神采奕奕地跳著節奏感十足的舞蹈,通過步法及姿態的變換表達出不同的感情,真的很開心、快樂。
臺下的觀眾們也越聚越多,演到精彩處,大家紛紛鼓掌叫好,好不熱鬧!整個村子都籠罩在歡聲笑語中。
熱鬧的場面深深感染了我,但也讓我有些難過。由于多種原因,原生形態的蚌埠花鼓燈近些年漸漸式微,城市里已很難見到花鼓燈表演。真希望這種歡快的民間藝術能得到保護,永遠傳承下去,繼續滋養淮河兩岸人們的心靈。
(指導教師:余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