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哪些謠言易于傳播呢?一是有可信度的,而不是太荒唐的:家門口那家肉店賣的肉都不新鮮,或者家門口那家肉店的老板是個吸血鬼,顯然前者更易于傳播。二是危險能預防,預防成本也適中的:我們有很多禁忌和迷信,都是成本可控的,比如風水不好,可以調整一下家具的擺放位置,而不至于得把房子拆掉。三是你如果不當回事,會造成嚴重后果的。這三條都是為了激發你的預防機制。請注意,傳播者一般都需要社會支持,希望個體能加入集體行動中,形成一種聯盟關系。所以,老年人的朋友圈旨在形成一種聯盟關系,也容易成為“謠言的溫床”。
科學能解決這事嗎?科學傳播很難喚起人們的消極偏見和危險預防機制。比如一篇科普文章,講了很多道理,也想緩解人們的焦慮,但就是傳播不起來。再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謠言傳播得很廣,但辟謠的內容往往傳播不了多廣,就是因為它們不符合大眾的傳播心理。而互聯網特別適合謠言的傳播,究其原因,一是現在人們信息獲取成本低,二是人們更容易陷入共識幻覺,再不靠譜的事情,在網上也能找到一群信奉者。
(亦高吟摘自《新民周刊》202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