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偉


摘 要:“坐歌堂”是湘南瑤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維系民族情感、加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職能,曾面臨失傳的危機。隨著國家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政策的實施,近幾年在盤金勝、盤文琇、趙飛等人的不斷努力下,“坐歌堂”得以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坐歌堂”;傳承;發展
“坐歌堂”是湘南陽明山脈瑤族聚居區的民間習俗,幾百年來,廣泛流傳于常寧、新田、祁陽、桂陽、寧遠、雙牌、金洞等縣、區、市的瑤族地區。這些地區的瑤胞們每逢探親訪友、生日喜慶、討親喬遷等喜事,在恭賀賓客到來的當晚,便舉行“坐歌堂”活動。“坐歌堂”歌手的選擇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對歌雙方比較陌生,二是異性相配,三是年齡相當。“坐歌堂”以對歌為主,通過歌詞來回答對方提出的各種問題,在對歌當中,還夾雜故事、說白、笑話。歌詞的內容豐富多樣,從古到今、天南地北、談情說愛、生產生活都可涉及,形式有煙歌、茶歌、酒歌、采花歌、愛情歌、姻緣歌、盤問歌等。具體內容要因雙方歌手的條件而定,如雙方均未結婚,則以愛情歌為主;如已結婚,則以姻緣歌為主,所以“坐歌堂”不僅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還是情感聯絡的場合。“坐歌堂”時間視雙方水平而定,一般是一個通宵,如雙方實力強,則會延續兩個或三個晚上,直到盡興為止。
瑤族“坐歌堂”具有“古、多、廣、美”的特征。第一,曲調古老,瑤歌作為區域文化的一部分,流傳千百年,經久不衰,其曲調傳至現在也不曾變動,是祖先給子孫留下的文化瑰寶;第二,歌詞內容多,涉及天文、地理、歷法、動植物、謎語,還有古代傳說,因此“坐歌堂”也是傳授知識的途徑;第三,流傳地域廣,“坐歌堂”流傳從新田縣到寧遠縣、常寧市、祁陽縣、桂陽縣、宜章縣、資興市等,遍布湘南各個縣市,是瑤胞們走親訪友的重要溝通方式;第四,歌詞、曲調優美,瑤胞們借瑤歌抒發心中的情感,感情真摯,歌詞具有很強的文學性,且嚴守瑤語“照古音”咬字吐音做韻的傳統,一首瑤歌由四句組成,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個字要用瑤語押韻。“坐歌堂”以大量的歌詞和自成體系的曲調延續著瑤族文化的血脈。
這一習俗之所以能夠延續下來,常寧市政府辦原副主任、民委主任盤文琇在《瑤歌情緣——瑤族談笑》一書中分析是因為“過山瑤”特殊的歷史文化根源。陽明山一帶的瑤胞均屬“過山瑤”,宋以前便流入,均因避戰亂、躲土匪、逃壯丁、謀生計而遷入。他們常居深山老林,生活艱苦,與外界隔絕,只能依靠對歌來豐富生活。三年困難時期,由于生產生活得不到保障,“坐歌堂”活動被迫中斷。1978年改革開放,瑤族年輕一輩大多外出打工,會對歌的瑤胞們越來越少,“坐歌堂”無法開展,昔日飄蕩在瑤山的瑤歌日漸銷聲。
直到2002年冬,新田縣門樓下趙姓修宗譜,趙氏后人趙飛、趙榮富為尋找祖輩來到了寧遠縣荒塘(現五龍山)鄉,夜宿趙六妹村子。當晚,趙六妹、陳小姣、盤土妹找趙榮富對歌。第二年冬趙飛、趙榮富邀請趙六妹等到新田縣門樓下家中舉行“坐歌堂”活動。當時新田縣人民政府民委辦主任盤生懷邀請了新田縣政協原副主席盤金勝、常寧市政府辦原副主任盤文琇、蒲竹鄉原鄉長趙永保到現場觀摩。盤金勝、盤文琇發現男女雙方對歌不成功,兩人頓時感到恢復“坐歌堂”的緊迫性。
一、“坐歌堂”的恢復與發展
2003年,盤金勝、盤文琇兩人開始著手搜集瑤歌歌本手抄本,走遍了湘南各瑤寨。一邊按照“坐歌堂”的程序,對這些瑤歌進行歸類整理,一邊對照歌本,采訪老歌手,借用漢字記瑤音的歌詞,翻譯成意義相符的漢字,還對歌詞中的錯別字進行了校對。如手抄本“牛落沙天油回冬”(niu31lo31fa?44 thi?44jiu42 tso31 ta?33),意思是“太陽落西又回東”,“太陽”瑤語發音用漢字記錄為“牛”,“西”瑤語發音漢字記錄為“沙”,這些歌詞不僅難以理解,更無法準確表達瑤歌的意蘊。盤金勝根據瑤語的意思,結合漢語語法和詩歌韻律,將歌詞改為“日落西山又回東”。更有甚者,手抄本記錄“鳥在筷子上唱歌”,經考證,因為瑤語“樹”(ts?42)的發音與“筷子”(ts?42)的發音相同,因此,手抄本用漢字“筷子”記音,以表達“樹”的意思,盤金勝將其校正為“鳥在樹上喳喳叫”。翻譯、校正工作無疑加大了搜集、整理工作的難度,不僅要校對出正確的意思,還要符合漢語語法、詩歌韻律,以便最大程度表現出瑤歌的歌詞之美。盤金勝修改歌詞最多達到63遍,他39次易稿的瑤族情歌“操竿下河釣魚崽,急把蠶絲拋過灘;鯉魚不吃蠶絲蒂,釣魚不到空回鄉。看郎下河釣魚崽,鯉魚游游九出灘,鯉魚要吃蠶絲蒂,為何早早就收竿”,把瑤家青年男女兩情相悅、含蓄相思的質樸情感刻畫得入木三分。
一方面,瑤歌的搜集整理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另一方面,民間自發的“坐歌堂”活動規模也逐漸擴大。2004年冬,盤文琇邀請了寧遠趙六妹、陳小姣、盤土妹,新田趙榮富、盤禮尚等去常寧市塔山瑤族鄉西江村舉行“坐歌堂”活動,參加的歌隊有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常寧市塔山瑤族鄉、寧遠縣荒塘瑤族鄉。塔山鄉黨委書記和鄉長到場接見歌手,并舉行了簡單的歡迎儀式。參加活動的還有盤金勝、盤文琇、趙永保、趙飛、盤生懷、趙遠英等。
2005年冬,寧遠縣趙六妹等邀請常寧市男女歌隊去寧遠縣荒塘瑤族鄉菜秧坵舉行“坐歌堂”活動,參加的歌隊有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常寧市塔山瑤族鄉、寧遠縣荒塘瑤族鄉。盤金勝、盤文琇、盤文學及寧遠縣民宗委主任趙文升出席。經費(伙食費)開支由趙六妹、陳小姣、盤土妹三人承擔。
2007年冬,金洞管理區曬北灘瑤族鄉地理坪村,以村民趙冬保等為首自發組織男歌手隊,邀請常寧男女歌隊、新田縣女歌手隊去他們村舉行“坐歌堂”活動。參加的歌隊有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常寧市塔山瑤族鄉、寧遠縣荒塘瑤族鄉、桂陽縣楊柳瑤族鄉、金洞管理區曬北灘瑤族鄉。盤金勝、趙飛、盤文琇現場指導。同時邀請了新田縣門樓下鄉鄉長盤文順、桂陽縣楊柳瑤族鄉(現白水瑤族鄉)鄉長趙鵬軍出席。其經費開支均由當地歌手私人承擔。
以上民間自發組織開展的“坐歌堂”活動,激發了寧遠、新田、金洞、常寧等地瑤胞學唱瑤歌的熱情,隔斷多年的瑤歌又在瑤山唱起來了。為配合“坐歌堂”活動的開展,培訓工作也逐漸提上日程。自2004年常寧市塔山瑤族鄉西江村舉行“坐歌堂”活動后,盤金勝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坐歌堂”青年歌手。2005年,盤金勝出資3000元請來《盤王大歌》歌媽盤清秀教唱瑤歌,12名學員參加,歷時3天。2008年,盤金勝赴常寧市舉辦瑤族文化培訓班,講授瑤家“坐歌堂”方法步驟,學員60人。
學唱瑤歌、自發組織對歌形成了發展態勢,瑤胞們發出了要求聯合幾縣舉辦大型“坐歌堂”活動的呼聲。
2009年5月,盤金勝召集永州市民宗委趙飛(后升任副主任)、新田縣人民政府民委辦主任盤生懷、新田縣門樓下鄉鄉長盤文順、常寧市政府辦副主任盤文琇等在新田縣城舉行小組會議,討論實施方案。會議決定:
1.以祭祀盤王暨坐歌堂為主題舉辦活動;
2.以永州市的新田門樓下,祁陽內下,寧遠五龍山、桐木漯,金洞曬北灘,衡陽市的常寧塔山,郴州市桂陽的楊柳、華山等三市六縣八瑤族鄉歌手為主體參加活動;
3.經費開支由承辦的各縣財政、鄉財政負責;
4.由永州市民宗委副主任趙飛負責召開一次三市六縣八瑤族鄉分管民族工作的負責人聯誼會議;
5.由新田縣政府民委辦主任及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鄉長盤文順籌備當年農歷十月在門樓下舉辦盤王節暨“坐歌堂”活動。
2009年9月,趙飛、盤金勝、盤文琇在新田縣城組織召開了三市六縣八瑤族鄉負責人協商會議。會議決定:
1.活動定名:湘南三市六縣八瑤族鄉盤王節暨“坐歌堂”活動;
2.由主辦方邀請省市縣領導和知名人士參加活動;
3.貴賓、歌隊入場要舉行龍獅樂隊歡迎儀式;
4.會場布置要有巨型盤王畫像,儀式上要有上貢品、獻香、鳴號、鳴鑼、鳴炮升祭旗、祭拜盤王宣讀祭文等內容,各級領導講話;
5.安排下屆輪流主辦順序,要求以傳長鼓標志舉行交接班儀式;
6.晚上開展“坐歌堂”活動。
從此,湘南三市六縣八瑤族鄉祭祀盤王暨“坐歌堂”活動朝著正規方向發展。具體舉辦時間、地點如下:
2009年新田縣門樓下鄉舍子源村(因山中大雪,無法舉辦);
2011年常寧市塔山鄉浦竹村;
2012年桂陽縣楊柳鄉中學(2015年楊柳瑤族鄉、白水鄉成建制合并設立白水瑤族鄉);
2013年寧遠縣荒塘鄉雷公坳;
2014年金洞管理區曬北灘大源里村;
2015年祁陽縣內下鄉新屋村(2015年內下鄉與八寶鎮合并后稱八寶鎮);
2016年桂陽縣塘市鎮華山民族學校(2015年華山瑤族鄉與塘市鎮合并,只留下華山民族學校的名稱);
2017年寧遠縣桐木漯鄉瑤寨新村;
2018年新田縣門樓下鄉兩江口村;
2019年常寧市塔山鄉西江村;
2020年郴州市桂陽縣白水瑤族鄉;
2021年永州市寧遠縣五龍山瑤族鄉。
隨著“坐歌堂”活動的正規化,盤金勝、盤文琇意識到對歌手進行專業培訓的緊迫性,結合歷屆“坐歌堂”的活動現場和培訓工作的實際情況,兩位瑤族文化推廣者意識到大多數歌手不懂“坐歌堂”程序,對歌詞掌握得也不夠到位。2010年,兩人出資,請來歌手盤文國、趙永福、盤三妹、趙六妹等制作了《寶寨山傳歌》光碟,光碟攝制了“坐歌堂”全過程,并將搜集、整理的瑤歌手抄本,按照“坐歌堂”程序,打上字幕,發放給各縣、市的瑤族鄉民,讓他們根據光碟進行“坐歌堂”培訓。在2011年塔山鄉浦竹村舉行的盤王節暨“坐歌堂”活動中,盤金勝和盤文琇發放了光碟歌詞內容的打印稿。2012年盤金勝出版了《山鄉拾粹》一書,將自己與盤文琇歷時9年搜集、整理的瑤歌歌詞結集出版。
桂陽縣民宗委以《寶寨山傳歌》光碟、《山鄉拾粹》為教材,在華山瑤族鄉舉辦了兩期培訓班。2014年至2016年盤金勝、盤文琇在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舉辦“坐歌堂”培訓班,傳授“坐歌堂”程序,講解為什么把這些歌放到這些環節,并教學員學會分類,把自己會唱的歌曲放到相應的環節,不斷擴充《寶寨山傳歌》《山鄉拾粹》的瑤歌數量。在征集瑤歌的基礎上,2017年盤文琇出版了《瑤歌情緣——瑤族談笑》,明確了陽明山系過山瑤“坐歌堂”的程序為:迎接進鄉——雙方謝主——敬煙——相會、進園看花——盤問——思念——想歌——愁歌——飲酒——姻緣——摘花——交首飾——過更——留心——拆姻緣告心意——離別相送。他還將每個環節的瑤歌歌詞由原來的400多首擴充至1000多首。
光碟的錄制和歌本的出版促使培訓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2014年至2015年在新田縣門樓下鄉舉辦了兩期瑤歌學習班,學員80人。2016年盤金勝受寧遠縣民宗局邀請,給瑤歌歌手講授“坐歌堂”,學員40人;他還利用網絡平臺在微信上組建4個“瑤寨歌聲”學唱瑤歌群,在歌群中指導瑤族青年唱瑤歌,入群者近千人。如今,各瑤族鄉都有數量不等的瑤歌群,在微信群里唱瑤歌、學瑤歌已成為瑤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委培訓也步入正軌,2020年,在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正式舉辦了湘南三市六縣八瑤鄉“坐歌堂”評委培訓班,由盤文琇主講“坐歌堂”程序,盤金勝主講“坐歌堂”內容。
二、盤王節“坐歌堂”的繼承與創新
在盤金勝、盤文琇等人的推動下,“坐歌堂”活動得到復興,各縣、市的瑤族鄉也加大了培訓力度,尤其是新田縣門樓下鄉舍子源村,2021年舉辦了五期“坐歌堂”培訓班。舍子源村系瑤族村,瑤族人口居住比較集中,人口600多人,有著深厚的傳統瑤族文化底蘊,如香龍、瑤繡、瑤鞋(襪)、瑤歌等,同時有著濃厚的對歌習慣,每年參加盤王節暨“坐歌堂”活動的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歌手大多來自舍子源村。為加大對瑤歌的傳承力度,發起人永州市婦聯副主席趙飛決定在自己家鄉定期舉辦培訓班,在培訓基地尚未批示、活動資金未下撥前,暫由趙飛和村委會墊付伙食費。
第一期于2021年3月8日舉行,由村兩委主持,趙飛做動員報告。整個過程為召開村民大會,宣傳辦培訓班的重要意義,動員愛好瑤歌的瑤胞們積極參加,當晚有300人參加會議。
第二期于2021年4月8日舉行,由趙飛、盤金勝主持,50人參加。講授“坐歌堂”方法步驟,討論注意事項,培訓人員通宵達旦練習對歌。
第三期于2021年5月5日舉行,由趙飛講黨史,盤金勝講“坐歌堂”過程的注意事項,有80人參加培訓。
第四期于2021年6月16日舉行,由趙飛、盤金勝主持,此次培訓邀請了寧遠縣桐木漯鄉男歌手對歌,參加人員90人。
第五期于2021年7月10日舉行,由趙飛主持,盤金勝講授“坐歌堂”的傳承與發展,此次活動邀請祁陽縣八寶鎮內下男女歌手8人(4男4女)參加對歌,有100多人參加和旁聽。
百分之八十的學員堅持連續五期參加培訓,其中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紀74歲。通過培訓,很多愛好瑤歌但不會唱的瑤胞們學會了唱瑤歌,之前會唱瑤歌的瑤胞們熟悉了“坐歌堂”的程序,并能自己加以發揮。舍子源村形成了學唱瑤歌的氛圍,三年級小學生盤清霞在爺爺奶奶的熏陶下,也學會了唱瑤歌(敬茶要唱敬茶歌,敬煙要唱敬煙歌)。培訓班采取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建立了“舍子源瑤歌培訓”微信群,經過五期培訓,半年時間,成員發展到500多人。一些在外打工的瑤族青年也在群里學唱瑤歌,主動與盤金勝交流,要求盤金勝點評。當前,舍子源村已成為“坐歌堂”培訓的示范點,其影響力不斷向周邊擴散,瑤山的歌聲越發響亮,瑤家的熱情度越發高漲。尤其借助微信平臺,瑤歌能夠跨越地域的局限,也能減小年齡造成的差距。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的瑤胞們相聚在同一個微信群,以歌會友,以歌傳情,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伴隨瑤歌傳播范圍的擴大,編創瑤歌既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瑤族是一個崇尚禮儀的民族,從迎客進鄉、雙方謝主到離別相送,均有固定的程序。瑤歌歌詞繼承了《詩經》賦比興的修辭手法,就近取義,選取山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傳情達意。山區依山傍水,上山采茶、養蜂,下水捉魚是瑤胞的日常生活。因此,思念歌以鸕鶿想魚,起興郎思妹,尤其以一對鯉魚水中游,喻妹思郎心苦,鯉魚能夠在水中成雙游,妹心卻只能孤苦把郎思。歌詞唱道:
男:心限(想)妹,比像鸕鶿心限(想)魚;
鸕鶿限(想)魚在水底,郎小限(想)娘難得圖。
女:崎頭撐傘崎底陰,一對鯉魚在水深;
鯉魚在水虧妹限(想),虧妹空限(想)萬千心。
以種茶卻不能共摘,喻指男女有情卻不能相守,郎情妾意化為一盞濃茶,在雙方心中愈久彌香。姻緣歌唱道:
男:石榴開花朵朵單,打開平地種茶秧;
種的茶秧沒共摘,可惜好花沒共鄉。
女:茶秧種在高山上,種在高山嫩青青;
吃盞好茶當好酒,過后說得仔有情。
急水灘頭是常見的景色,瑤胞以此表達挽留之意,離別歌唱道:
男:留住妹,急水灘頭留住船;
灘頭留船久站住,留轉遠花鬧熱村。
女:莫留妹,急水灘頭莫留船;
灘頭留船難穩住,出門無禮進貴村。
這些歌詞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民族,隨時隨地都能借所見之景、所為之事表達心中的情誼。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隨著國家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政策的實施,瑤胞們的居住環境和生產生活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瑤歌中唱到的“郎村路口小,郎村路口小游游;早知龍星貴步到,擔刀修路接娘進賤州”“青油點燈路又暗,蠟燭點燈四床亮;竹絲點起行過千里路,不是為郎不到鄉”的場景已不存在,因此,瑤歌歌詞也應該順應時代的變化而有所創新。盤金勝在第五期培訓班上,教學員編創新農村的歌詞:“行到妹鄉抬頭看,柏油馬路到門前,家家戶戶起新屋,貴地全是新農村”“郎屋起在新農村,四方馬路到家園。搭幫黨的政策好,街巷路口有電燈”。在盤金勝的指導下,學員創作了“共產黨好,好比天上紅太陽;太陽在天照天下,尤棉(瑤人)翻身得久長”“當初瑤人是過山鳥,飛過一山又一山。今日瑤民得安樂,感謝黨的救命恩”等內容。
三、瑤族“坐歌堂”傳承的啟示
當前,“坐歌堂”廣泛流傳于湘南三市六縣的瑤族聚居區。“坐歌堂”不僅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還進一步深化對傳統瑤族音樂文化事業的理解,形成瑤歌與文化傳承之間良性互動和相互促進的發展局面。瑤歌是瑤族古代社會生活的直接反映,在“坐歌堂”活動中,這些歌曲以傳統音調的問答形式進行表演,不僅讓歌手感受到傳統文化,也讓觀眾走進了悠久的歷史。舉辦“坐歌堂”時所唱的歌謠無不反映了瑤族悠久的歷史、瑤民面對困難時樂觀進取的態度、面對愛情勇敢追求的精神以及瑤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歷史悠久的瑤族文化的精粹,具有十分重大的民族意義。“坐歌堂”還具有瑤族傳統的音樂表現形式,其曲調十分古老,千百年來口耳相傳,經久不衰,不僅是瑤民寶貴的共同記憶與經驗,更是瑤族最珍貴的文化瑰寶,具有深遠的社會和歷史意義,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坐歌堂”目前已成為瑤族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體現著瑤族人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時代的浪潮卷走了孕育瑤歌的原始土壤,如若按照傳統的模式發展,瑤歌的傳承只能青黃不接。自媒體平臺的誕生無疑是給瑤歌提供了一條生路。瑤族民歌逐漸脫離了原先瑤歌歌唱的場景,正憑借著網絡媒介的形式融入瑤族人民的生活。當前,自媒體像串聯起各地瑤族人民生活印跡和情感的大網,讓不同年齡段、不同區域的瑤民都能通過自媒體學習瑤歌,推廣瑤歌。他們在微信群、QQ群里對歌,在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軟件上傳播瑤歌,線上交流拉近了瑤族人民之間的距離。
不同民族都有其特殊性、價值性。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觀,其中的內涵濃縮了不同文明之間和諧相處的一種理想,也蘊藏著中華民族血脈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心理。瑤歌憑借運用自媒體這一發展契機,在新的土壤里扎根,使它的生命活力得以涌現在眾多網絡平臺當中。瑤歌在自媒體時代下的新發展,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新趨勢和新局面的體現,它推動著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共同發展,進一步促進“美美與共”文化理想的實現。
新瑤歌的創作嚴格按照傳統瑤歌的創作原則,歌詞內容卻注入新的血液,以體現瑤族社會的變遷。相同的腔調溝通了民族情感,也加強了民族團結,實現了文化認同。曾經,會唱瑤歌是檢驗一個人聰明才智的標準;現在,會唱瑤歌成為自我身份認同的標識。瑤胞們通過傳唱瑤歌,加深了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也增強了文化自信,并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將自身的發展納入民族發展的總體進程,與民族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從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下一屆的湘南三市六縣八瑤族鄉盤王節暨“坐歌堂”活動,有專家提出將瑤歌編創作為“坐歌堂”比賽的內容。“坐歌堂”不單單是瑤族傳統的文化習俗,也是實現文化認同的儀式。瑤歌對唱,維系了民族情感,加強了民族凝聚力。民族的文化自覺更大程度上應表現為如何運用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以實現認同,地方在發掘文化時,不能停留于保護其“原生態”,而是思考如何展示,以求在國家乃至世界的舞臺上被接納,從而讓自身的文化發揚光大。只有以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待民俗,作為傳統的民俗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長沙學院音樂學院)
基金項目:2021年衡陽市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衡陽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與研究》(編號:2021A003);2022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瑤族史詩“盤王大歌”口頭敘事表演的民族志研究》(編號:XSP22YBZ075);2022年度長沙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湖湘音樂文獻的收集、整理與教育傳承研究》(編號:2022csskkt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