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威寧縣黑石頭第三中學 李 威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2.0 時代全面來臨,信息技術2.0 時代為現代教育工作提供了無限可能。對于初中歷史學科而言也是如此,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的系統整合,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歷史課堂的積極性,同時保障歷史課堂教學工作高效有序地開展,為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提供助力。為此,本文以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整合為題展開探討,明確了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的價值,探索了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的模式,反思了教學“短板”,提出了針對性的改善意見,希望對打造高質量歷史課堂起到借鑒價值。
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有序推進,對于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關注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但是以往的機械單一式的教學模式儼然不符合學科素養培養需要。這就需要教師徹底摒棄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的束縛,采取更多新型、高效的教學策略展開教學。信息技術手段就是其中之一,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歷史知識有機會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助力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歷史學習自然變得輕松許多。
雖然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理念也逐步優化,但是整體教學現狀依然不容樂觀。教學手段機械陳舊是首當其沖的。依然有部分教師沒有摒棄陳舊教學手段的束縛,機械地以成績來衡量學生,所以整體教學活動也單純地圍繞考試進行,將理論知識一股腦地強行灌輸給學生,忽略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顯然沒有真正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在這樣的歷史課堂上,學生單純地記錄理論知識,課下背誦筆記,機械而又死板的教學模式是當前初中歷史教學普遍存在的情況,儼然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漸消磨,歷史教學效果也始終得不到強化。長此以往,阻礙學生個性的發揮,同時也成為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這樣的教學模式長期得不到改善,學生會對歷史學習產生厭煩抵觸的情緒,對其綜合素養的提升產生阻礙。
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發展道路上的引導者,其信息技術操作水平直接影響信息技術對初中歷史教學的促進價值。伴隨著現代科技力量的增強,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廣度及深度大幅提升。但是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并沒有深入理解信息技術手段,單純停留在基礎層面,難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導致枯燥無味的歷史知識很難變得趣味生動。這樣一來,初中歷史教師試圖通過信息技術提升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時,往往表現得有心無力。
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分依賴信息技術手段,甚至出現了為了應用而應用的情況,顯然沒有把握好信息技術應用“度”。無論講述什么樣的知識內容,都依賴于信息技術來呈現。甚至還有部分教師整堂課都在用ppt 展示,加上提前錄制的旁白,讓學生陷入聽課-學習-再聽課的循環中。這樣的教學模式與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比較,顯然沒有太大改善。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分依賴信息技術手段,無法實現教學模式的高質量創新,數字化課堂教學無奈流于形式,甚至會激發學生厭煩抵觸的心理,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大大減弱。
目前,傳統歷史課堂存在較多“短板”,長此以往,課堂教學效率難以獲得提高。因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展開教學,以信息技術手段教學的優勢補足傳統教學的弊端。將信息技術手段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促進價值體現深刻。
首先,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有助于教學策略的網絡化、智能化。在信息化背景下,致力于初中歷史教材及網絡教學資源的整合梳理工作,提升教學方式改革的深度與廣度,優化教學元素及資源,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成效。
其次,初中歷史教學中高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有助于歷史教學情境的高效創設。單純地通過文字、圖片來講授歷史知識,儼然與初中階段的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不相適應,而依托信息技術手段來再現歷史,在聲音、動畫、視頻等的助力下,創設真實的歷史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學生被教師精心創設的情景深深吸引,愿意全情投入到歷史課堂中,在歷史課堂中充分體現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效率穩步提高,一堂高質量的初中歷史課堂躍然眼前。
最后,初中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效整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作為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歷史教育肩負著思想教育重擔。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不少課程可以依托史料視頻等方式呈現,帶給學生多重感官體驗,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深處產生深刻的體驗及感悟,促進其愛國主義熱情的順利形成。在信息技術助力下,學生在有效學習歷史知識的前提下不斷增強愛國主義情感,追求真善美,正向價值觀自然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信息技術常常作為演示工具存在,也就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作為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最初形式。教師巧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者多媒體資源庫,找尋恰當的內容來完善歷史課堂。還可以依托多媒體制作工具,例如ppt 等制作多媒體課件,在課件的輔助下,清晰、細致地完成目標學習內容的講授,將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內容,巧用圖表、動畫等方式來呈現出來。

所謂情境學習模式即依托多媒體集成工具或者網頁開發工具手段,使得待呈現的學習內容依托多媒體、超文本等方式實現集成、加工、處理、轉化,成為標準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促進直觀、形象、生動、趣味的歷史教學情境的高效創設,鼓勵學生積極聯想,有效探究,高效協商,加深其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及把握,形成自己的獨特感悟,為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助力。情境學習模式中,教師需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對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地位給予充分的尊重和認可,創設情境的對象既可以是老師,當然也可以是學生,還可以師生互動創設。
隨機學習模式也是在網絡技術高質量發展下的產物,強調學生依托不同的路徑及方式投入到同樣內容的學習環節,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及把握。當然,多次進入與傳統教學不一樣,并不是單純地為了鞏固一般知識及技能而重復機械的學習,而是每次進入的學習目的都是相對明確的,問題的側重點也是充分明確的。具體流程為完成教學軟件的制作,然后呈現基本情景,引導學生隨機進入學習狀態,促進其思維發展,展開小組合作,評價學習效果,總結拔高階段。
資源學習模式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利用網絡,將網絡上的文字素材、視頻素材、動畫視頻以及網頁視頻,包括比較完善的網絡課件等豐富的教學資源,作為學習資源自主學習。這一系列教學資源依托資源庫及網站等形式高效表達出來,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學情靈活學習。
大量教學實踐研究顯示,歷史課堂教學成效直接受到課堂教學內容的趣味程度的影響。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課堂教學提供了無限可能,也使得歷史課堂變得趣味十足,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歷史課堂學習中。例如,歷史教學環節,教師充分利用微課教育手段、遠程教育手段等等,使得趣味十足的教學手段融入歷史課堂中,將與本節課相關的圖片視頻等等呈現給學生,學生有一種觀看趣味影片的感覺,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輕松掌握了目標知識點。同時,這樣的阿教學手段還能夠提升教學內容的多元程度及立體水平,為接觸難度系數更大的歷史知識的學習奠定有力基礎。例如在學習完《統一國家的建立》這節課內容之后,還可以向學生展示《大秦帝國》影視情節中與本節課相關的片段,在影片的輔助下,學生清晰明了地掌握了秦朝統一中國具備的歷史因素,采取如此直觀的方式來呈現,學生受到趣味十足的教學內容的沖擊很大,自然而然地全情投入到教學內容當中,促進自身學習水平的提升的同時一堂高質量的初中歷史課堂就此呈現。
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受到學生與歷史的親近程度的影響,學生真正可以親近歷史后才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學習歷史、理解歷史、掌握歷史關聯知識的需求,在學習當中對歷史知識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依托信息技術展開初中歷史教學,使得學生與生俱來的信息素養被高效調動起來,無形之中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以平時的生活作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把握好學生注重穿著打扮的特征,通過服飾來延伸到歷史服飾和文化表現的層面,歷史教學自然而然滲透到學習當中,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親近感。這一過程的難度系數較大,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生活與歷史教學整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濃濃生活氣息。例如在學習“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這部分內容時,依托影視資料、PPT 等等方式將這一時期服飾變化的突出特征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全面掌握這一時期人們審美的變化,將這一時期的服飾與當前服飾流行變化對比,從而讓學生對歷史服飾文化有更為全面深入的理解。初中歷史教師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助力下,順利找到了讓學生親近歷史的突破點,歷史學習變得輕松、高效,高質量的初中歷史課堂就此順利打造。
雖然歷史與現實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歷史又與現實有著密切的聯系?;诖耍踔袣v史教學中,教師巧用豐富的史料展開教學,為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創設有利前提。促進該目標的順利實現,教師需要在史料研究方面傾注更多精力。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來講,歷史史料的融入過程,單純依托教師的專業水平及知識量遠遠不夠,還需要高效運用信息技術。憑借海量信息技術內容優勢,豐富教師收集知識點的渠道,將豐富的知識點呈現給學生,提升學生歷史學習水平的同時也使得其視野不斷開闊。例如在學習《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這節課時,教師巧用影視作品以及史料圖片等等手段,把該時期人們服飾的變化及審美的變化,通過ppt 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此為基礎,依托視頻、圖片、文字等等形式輔助講解,將該時期的整體發展改變情況清晰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學生自然而然地在腦海中形成該時期發展的構建標準以及細致的架構,自主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自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成效顯著改善。
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實際情況,部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時,往往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顯然這是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影響下的弊端,學生將應付考試作為歷史學習的主要目標,并沒有在深入理解知識點方面傾注更多精力,久而久之,學生歷史文化素養難以獲得真正提升。為高效地解決這一問題,要求教師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開教學,在信息技術手段的助力下,達到創新歷史教學方法的目的。例如巧用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展開教學,助力學生打破傳統學習模式的束縛,把學習歷史知識的目標從獲得漂亮的分數轉變為理解內容,用理解記憶來取代死記硬背。學生細致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把知識點記憶深刻,同時在今后的學習中還能夠做到靈活運用,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提供強大助力。
終身學習作為新世紀的“通行證”,強調學生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合作能力的綜合提升。合作交流作為當代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技能,也是學生成長發展的基礎能力。整合信息技術手段展開歷史教學,鼓勵學生通過合作互動的方式參與到問題的探索過程中。例如在學習“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相關內容時,鼓勵學生思索“什么是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是如何抗擊洋槍隊”的等問題,讓學生通過網頁課件提供的相關資料了解太平天國運動史,了解近代名人,例如曾國藩、李鴻章等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到自主合作學習中,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在學生合作交流之后,教師做好總結引導工作,在此基礎上多邊協同、高質量互動的課堂新格局順利形成。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的高質量整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歷史學科教學的需要,這就需要初中歷史教師本著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展開歷史教學,找尋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的切入點,將信息技術對歷史教學的促進價值體現充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