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老年大學 王冬炎

《關雎》王冬炎
荷花之美,在于美而不妖,濃而不艷;荷花之香,高在香而不濃,如芝如蘭。在中國文化中,荷花具有“合美”“和氣”等吉祥寓意。荷花成為繪畫題材大抵可追溯到宋以前。宋代院體工筆小品《出水芙蓉圖》當數荷花題材的早期代表作,整幅作品以細筆勾勒,運筆清細流暢,施色淡雅明快,經歷千年沉淀更顯華彩紛呈。明代徐渭與清初朱耷等人也時常潑墨荷花,如朱耷筆下的墨荷不施朱粉,以簡筆雙勾繪花頭,以濃淡墨色潑荷葉,通幅只以墨色的濃淡枯濕來表現,更顯畫格高遠清孤……
我畫荷花,初時并不得法,總是盤旋于前人之藩籬,經盡心觀察物象本身,發現荷花的花瓣因復瓣多層相互疊加,在特殊光線映射下,薄如蟬翼的花瓣包裹著被花蕊層層環抱的蓮蓬,影影綽綽,如幻似真。于是,我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一瞬間的光投射到荷花身體上的美準確地繪于筆端。通過分析研究光與色的微妙變化,將西畫中以筆觸塑形之法與中國傳統沒骨法相結合,盡力還原其神。在花頭的處理過程中用兼毫以小寫意之法,筆肚蘸飽清水,筆頭著胭脂,行筆時轉管、按壓,水、色的控制,隨形附意;畫蓮蓬時以藤黃加赭石勾出其形,筆頭水分飽滿,使水、色自然脹開,不刻意拘泥形似;花蕊點金,花蕊大小、濃淡的表達都要用筆活潑、行筆有節,蕊絲用白粉細勾即可;荷葉著重彩,施彩前根據畫面布局,先用濃淡相間的墨色打底,再于畫面上潑彩,如是石色(石青、石綠),一定要把握好水分,水太多會使色彩清淡,水太少則不利于行筆潑色。有時出于畫面色調的需要,也可在宣紙背面施墨、施彩。
在這里我要提到設色“隨類賦彩”,設色賦彩不以繁簡衡量,而以氣韻生動為要。一幅好的彩墨荷花當追求氣韻幽遠,以表現其超凡脫塵之內在氣質。我借鑒中國傳統壁畫中重彩設色及貼金手法,將壁畫表面的包漿、水漬、屋漏痕等效果置于畫面,寫意精神自然呈現,逐漸超越物象本身的“實”,而進入心象的“真”。
中國傳統繪畫講求功力,對物象表達是依附于生動之上的語言表述,是在自然科學基礎上與哲學思緒完美結合所產生的圖像美學。在繪畫審美中,“俗”被視為病,宋韓拙提出“唯俗病最大”。歷代畫論不乏論脫俗者,明欽抑《畫解》、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清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等均有專章,且論述系統。那么,如何脫俗呢?自然離不開多多鑒賞歷代高雅的荷花作品,鑒賞時要從構圖、用筆、施墨、設色等環節入手。
任何一個學畫者,都必然會經歷以下學畫過程:
生疏階段:所謂生疏階段,其實就是對工具材料了解的過程。由于初學者最初使用毛筆、墨汁在宣紙上作畫,不可控因素會導致他們摸不清門道。這個階段需規范學生們的使用工具,如毛筆、紙張,可選用半生熟卡紙、使用兼毫毛筆等,通過工具的相對可操控性提高學畫的信心。
入門階段:學畫者初入門時會產生極濃厚的興趣和進取心,他們會嚴格按照教師的要求認真地進行訓練。教師應把握住這個黃金階段,有條不紊地將學生引入正途,正確訓練學生從傳統筆法、墨法、構圖入手,以筆墨練習為主。
油熟階段:所謂油熟階段,是學習者進入一個高度自我認可的階段。這時,他們在技術方面趨于成熟,不再受作畫工具影響,同時掌握了部分臨摹技巧,臨什么像什么。教師在這個階段必須做出明確的指正,力求去其糟粕,引導學生在傳統筆墨技法中尋求正道,在書法鑒賞方面提高修養,并掌握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
學畫不易,成畫者更難,當有明師引導,且須刻苦用功,多讀傳統經典文學,多品歷代經典畫作,方能有所獲。最后,借用清代畫家松年對自己一生作畫體驗之總結以饗讀者:“余苦殫學力,極慮專精,悟得只有三等妙訣:一曰用筆,一曰用墨,一曰用水。再加以善辨紙性,潤燥合宜,足以盡畫學之蘊。”

《不負韶華》王冬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