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謀

圖2 為加快“迭代”,除“中試”基地外,辦公室走廊也成了“試驗田”。
這幾天,山東千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英很開心——省內外多個試驗示范種植戶紛紛報喜:試種的“英子1號”小麥比同類地塊其他品種平均增產20%以上,最高畝產達1650斤。
17年前,張國英放棄輕車熟路的農資生意,改行搞小麥育種。此舉并非心血來潮,身為農家女,父兄和鄉親們一年四季土里“刨”食卻難得溫飽的艱辛生活,深深印在她童年的記憶中。因此,培育出高產優質小麥品種,成為她的夙愿。
拜師學藝、惡補農作物育種知識,播種、授粉、提純、收割、脫粒,她一樣一樣干,一個數據一個數據記錄;為加快種子“迭代”,她在黃河岸邊租下100多畝地作為“中試”基地,一年四季種麥子。
小麥育種是個投入高、周期長、風險大的行業。幾年下來,她做生意積攢的幾百萬元資金都“砸”了進去。迫于生計,他曾向銀行貸款,也曾因難以按期還貸,被拉入“黑名單”……
張國英有那種認準的事兒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的倔脾氣。重重困難面前,她繼續在小麥育種的路上爬坡過坎兒負重前行。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張國英培育出第一個適應黃淮地區種植的高產、穩產、高蛋白小麥品種,她鄭重地將其命名為“英子1號”。
2022年,“‘英子1號’小麥雜交育種及繁育方法”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證書”。
種子乃“國之大者”。“不管育種的道路上還有多少艱難險阻,我都將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張國英堅定地說。

圖3 張國英與工作人員一起實施無人機“一噴三防”。

圖4 為保證品種純正,必須及時去除雜株。

圖5 選育初期都是單株收割,單穗脫粒。已經習慣機播機收的村民說,她比農民還農民。

圖6 測定小麥“千粒重”。

圖7 普通小麥有效籽粒50粒左右,這穗英子1號長20多厘米,有效籽粒超過150粒,是『重點繁育對象』。

圖8 經神舟12號飛船“搭載”的“英子1號”發生良性“變異”,張國英對其精心呵護,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