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鞏聰聰
7月18 日,山東省委書記林武在部分省屬企業調研時強調,要心無旁騖攻主業,在主業產業鏈延伸上下功夫。
關于“抓主業”,山東重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譚旭光體會深刻。很多年前,譚旭光就有“不碰房地產,不搞金融投機,不做低端業務”的“三不”原則。正是靠著對心無旁騖攻主業的持續堅守,山東重工集團圍繞主業持續突破行業極限,鏈合全球資源為我所用,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7 月2 日,山東重工集團旗下主要上市公司——濰柴動力、中國重汽紅籌、中國重汽A 股、中通客車等同時發布盈利預增公告,利潤增幅均超過五成。
上半年,山東重工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505 億元,利潤100.2 億元,工業增加值403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7%、78%、26%,主要業務板塊的利潤增幅遠超營收增幅。
2009 年6 月18 日,山東重工集團在濟南成立,濰柴集團是其權屬骨干企業。以發動機起家的濰柴曾經幾度輝煌,20 世紀90 年代逐步虧損、瀕臨倒閉。譚旭光1998 年上任后大刀闊斧剝離輔業、精干主業,讓濰柴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2018 年,在省委省政府的主導下,山東重工集團積極整合全省裝備制造資源,把中國重汽納入麾下。
2018 年9 月1 日,譚旭光上任中國重汽黨委書記、董事長的第一天,就在大會上斬釘截鐵地宣布:砍掉房地產業務。
譚旭光很早就意識到,企業結構單一、產品單一、市場單一,一定會出問題,必須以動力為主軸進行相關多元化的拓展,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基于這個思路,山東重工集團組建以來,持續圍繞發動機延伸相關業務,形成了動力系統、商用車、農業裝備、工程機械、智慧物流、海洋交通裝備等六大板塊,重型發動機、重型變速器、重型卡車銷量全球第一,工業叉車、豪華游艇全球領先,農業裝備、推土機等銷量中國第一,產品銷往全球150 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8 年3 月8 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對濰柴集團發展充分肯定:“濰柴十年發展,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沉甸甸的!”“凡是成功的企業,要攀登到事業頂峰,都要靠心無旁騖攻主業。”
2023 年2 月18 日,濰柴全球首發大功率金屬支撐商業化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以下簡稱“SOFC”)產品,此次發布的SOFC 產品熱電聯產效率高達92.55%,創下了大功率SOFC 系統熱電聯產效率全球最高紀錄。
成立十多年來,山東重工集團秉承“不爭第一就是在混”的企業精神持續突破,科技成果呈現多點開花態勢。
2022 年6 月14—17 日,山東重工集團在濟南舉辦“騰飛吧!山東高端裝備制造”主題新科技成果展。展覽現場,山東重工集團集中展示了旗下產業鏈核心科技與拳頭產品,在每條整車整機產業鏈前均呈現了濰柴世界一流的動力總成系統,清晰詮釋了“以動力總成系統為核心、以整車整機為龍頭”的戰略發展邏輯。
科技成果的不斷涌現,助力山東重工集團實現了從行業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飛躍。
濰柴已經完成中高速發動機全系列全領域布局,功率從18 千瓦到1 萬千瓦,年產柴油機超百萬臺。全球首次創造性提出動力總成系統一體化研發模式,重型商用車動力總成有力支撐我國重卡行業自主品牌占據99%的市場份額。成功推出自主高端大功率液壓動力總成,徹底破解了我國大型移動裝備領域的“鎖喉之痛”。開發國內首款大馬力CVT 動力總成智能拖拉機,填補國內空白,解決了我國農機行業“卡脖子”難題。
同時,山東重工集團的科研觸角還在商用車、現代農業、海洋交通裝備、智慧物流等領域大放異彩。裝配濰柴全新一代高端動力的中國重汽“黃河”重卡、陜重汽X6000 全面推向市場,引領中國高端商用車品牌發展;裝備濰柴氫燃料電池的中國重汽“黃河”雪蠟車服務北京冬奧會,習近平總書記登上“黃河”雪蠟車視察;發布全國首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商業化氫內燃機重卡,打造多元化可替代燃料動力解決方案。山東重工集團累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 項。

中國重汽(萊蕪)智能網聯重卡新基地
2022 年4 月26 日,濰柴集團召開2021 年度科技激勵表彰大會,獎勵總額高達6441 萬元。
在科研機制上,山東重工集團具有兩個“三高”特點,即科技創新高投入、高平臺、高水平建設,人才團隊高目標、高激勵、高貢獻管理,從而讓創新鏈與人才鏈雙向融合,水到渠成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一個柴油機有近2000 個零部件,熱效值每提升一小步,意味著60%以上的零件都要重新設計研發。最近十年,濰柴發動機研發累計投入超過300 億元,搭建了國內最大的內燃機研發體系。
“企業搭建了廣闊的舞臺,并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支持,我們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發工作中,輸出更多的創新成果,就會得到振奮人心的回報。”濰柴發動機研究院一位工程師說。在2021年濰柴科技激勵表彰大會上,濰柴高熱效率柴油機研發團隊獲得500 萬元重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山東重工集團的科研體系具有鮮明的全球鏈合特色。
“只有開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山東重工集團以開放姿態整合世界資源,鏈合國內外先進技術開展自主品牌的建設,遵守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
正是在這種開放合作、鏈合創新的驅動之下,山東重工集團持續夯實“自主創新+開放創新+工匠創新+基礎研究創新”四位一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建成我國唯一的內燃機與動力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商用汽車動力系統總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等國家級平臺,鏈合美國、德國、日本創新中心的資源優勢,構建起全球一流的協同研發體系。
此外,山東重工集團的全球鏈合氣質在其海外并購中亦可以看到端倪。
2009 年成立之初,山東重工集團的國際業務僅限于一般出口貿易,無一家海外實體企業。而今,山東重工集團已然成為海外業務占比超過40%的工業裝備跨國集團,跨國指數達到39.06%。
值得注意的是,山東重工集團所有的海外并購絕非追求規模增長、買賣企業賺錢,而是基于“補短板、調結構、強主業”的戰略原則,聚焦“企業急需、技術高端、國家瓶頸”,進一步增強主業的核心競爭力。比如,濰柴從2018 年開始布局SOFC 業務,戰略投資全球領先的SOFC 技術公司英國希鋰斯,雙方組建了以百名博士為主的研發團隊,經過5 年協同創新,最終全面掌控了新一代SOFC 關鍵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