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幼兒園教育活動往往是通過師幼互動來完成教育傳播和情感指導的。因此,教師在開展幼兒園教育時,要重視提高師幼互動的有效性,通過良好的師幼互動環境,幫助幼兒實現學習目標,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師幼互動是平等的,教師要采取正確的互動方式,組織集體活動、游戲活動和社會實踐等,促進幼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確保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分析當前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闡述突破教學現狀的有效策略。
一、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
師幼互動是一種發生在師幼之間的特殊人際互動,這種互動將會直接影響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的發展。師幼互動是教師與幼兒之間各種形式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的過程。由此可見,師幼互動是具有發起與反饋雙層關系的人際交流活動。良好的師幼互動,不僅可以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而且將有益于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與教師幼教事業的發展。不過,目前在幼兒園的師幼互動中依然存在如下問題。
(一)幼兒的主體地位缺失
眾所周知,在師幼互動中教師與幼兒是平等的互動主體,無論幼兒是互動行為的發起者或反饋者,都應該占據與教師平等的主動權。但在現實情境中,教師往往處于主動地位,其全面控制互動行為的發起與反饋,使幼兒在教育活動中處于依賴教師的被動地位,讓幼兒的互動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因此,幼兒在互動過程中常常表現為沒有主體意識,缺乏創造性。
(二)師幼互動模式相對單一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主要表現為管理與被管理,而教師在集體活動中控制教育過程時掌握互動主動權,幼兒總是聽從教師的指導而不能隨意提問,以確保教師可以按照計劃推進整個教育進程。這讓幼兒的互動行為被教師限制在具體的范圍內,主要用于配合教師完成既定的教育流程。單一的互動方式與互動模式容易引起幼兒的反感,同時活動中缺乏積極性,對活動缺乏熱情。
(三)師幼互動缺乏正面情感
在教師所發起的互動行為中,部分是中性的互動行為,如教師與幼兒互動,以確保整個教學進程的推進,很少對幼兒表達喜愛或滿意等情緒。這種管理多過感情流露的互動行為,使多數幼兒不愿意向教師表露心得。教師在互動中不向幼兒輸向正面的情感激勵,容易導致幼兒缺乏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并且影響幼兒的個性發展與人格完善。
(四)師幼互動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因為每個幼兒都是不同的主體,他們在行為表現、外貌特征、性格特點上都有所差異,教師往往因個人主觀意志或情感偏好,導致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存在“區別對待”。對于性格內向或不愛表現的幼兒,教師無法及時與幼兒互動,使某些幼兒處于被教師的差異性互動行為拒絕的狀態,從而影響幼兒的精神建設。
總之,作為幼兒的管理者與教育者,教師要明確目前師幼互動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突破師幼互動現狀的有效策略。
二、提高師幼互動有效性的幾點建議
(一)師幼平等交流,實現共同對話
建立和諧平等的師幼關系是開展幼兒園教育的基礎,是建立友好師幼關系的橋梁。作為幼兒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具備對話意識與對話精神,在與幼兒對話的過程中明確自身態度,對幼兒進行積極引導,增強其參與活動的意識。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師幼間的互動不能僅限于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談話,而是要通過彼此的交流來實現共鳴。比如,教師在傾聽幼兒講話時,要做到蹲下來耐心傾聽,在幼兒表達自己的疑問時,要帶著善意給出解答,讓師幼對話變成共同分享活動與生活經驗的過程。在師幼互動中,教師要用真誠的態度面對幼兒,期待幼兒每次的表達,關注幼兒的眼神、表情等細微變化,給予每個幼兒關注的目光。在幼兒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與尊重后,可以直接拉近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使師幼互動做到充分尊重幼兒發起對話或反饋對話的主動權。
師幼之間的平等互動在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平等互動可以激發出幼兒的創造性,使幼兒產生源源不斷的創意,為幼兒的進一步發展創造空間。因此,教師在組織教育活動時,需鼓勵幼兒大膽討論并質疑。
以中秋節創意主題活動為例,教師在組織創意活動時,可以讓幼兒在畫板上畫出自己印象中月亮的形狀。幼兒畫出的月亮大小與形狀并不相同,首先,教師可設計問題,引導幼兒在活動室內展開討論。教師:“老師眼前一亮,看到很多很多漂亮的月亮圖畫,誰能講講自己這樣畫月亮的原因呀,這樣我們就能畫更多形狀的月亮啦”以引導性問題讓幼兒說明自己所畫月亮的思路和原因。其次,根據幼兒所畫的作品,向幼兒講解月亮陰晴圓缺的規律,使幼兒意識到每個小朋友畫的月亮都是正確的,只不過畫出了月亮不同時期的樣子。最后,教師引出中秋節賞月的習俗,播放短片向幼兒展示中秋節過節的氣氛,讓幼兒了解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民間節日的意義。有的幼兒在看到中秋節有吃月餅的習俗后,說道:“上次中秋節,媽媽和我一起做了月餅。”針對幼兒主動發起的互動行為,教師及時接上:“那你和媽媽做的月餅是什么形狀的?什么味道的?”幼兒回答道:“圓形的,還有花生形狀的,甜甜的!”不僅在互動中體現了這名幼兒的主動權,而且在全班范圍內與幼兒互動,讓幼兒說說自己吃過哪些味道的月餅,月餅的形狀又是怎樣的。這樣一來,師幼之間的平等交流達成,教師的話能夠讓幼兒感覺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視,拉近了師幼之間的關系。
(二)捕捉互動時機,有效引導幼兒
師幼互動存在于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之中,表現在教育的各個環節,教師要善于抓住與幼兒開展互動的時機,啟發幼兒智慧,有效引導幼兒完成相應的目標或任務。在組織教育活動時,教師需通過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引導幼兒與他人互動,包括提供互動時間、空間、材料等,讓幼兒在表達與分享環節可以順利表達自己的看法,達成教師與幼兒之間的相互啟迪,促進教師和幼兒在雙方的反饋中獲得積極影響。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表現,通過教育活動激活幼兒的已有經驗與能力,使幼兒在活動中展現自己的進步和發展,教師則需抓住恰當的互動時機,引導與點撥幼兒,促進幼兒的進一步發展。
以動手制作帽子活動為例,教師可向幼兒展示不同的帽子樣式,引導幼兒自行制作帽子,并在制作結束后介紹自己制作的帽子類型。比如,有的幼兒表示自己制作的是節日帽;有的幼兒表示制作的是軍官帽;有的幼兒則創新性地制作了自己喜歡的帽子,如在鴨舌帽的基礎上挖了很多洞洞,幼兒表示:“這個帽子戴上之后,可以讓頭發從洞里鉆出來,自由呼吸新鮮空氣?!边€有幼兒分享了自己制作的彩虹帽……教師需對幼兒的創意予以肯定,并且緊緊抓住與幼兒互動的時機,詢問幼兒:“大家制作的帽子都這么好看,還有實用性的功能。那么,你想給你的帽子取個名字嗎?”鼓勵幼兒從帽子的顏色、形狀、功能出發,創意性地取名字。教師在幼兒說出帽子名字后,由衷欣賞地看待幼兒制作帽子以及取名的創意,讓幼兒將自己的作品擺放在展示臺上,同時,引導幼兒講解自己的作品,說明帽子的名字以及帽子的用途等。在簡單幾句話的介紹中充分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達到在師幼互動的過程中點燃幼兒創造火花的目的。
(三)掌握提問技巧,學會傾聽幼兒
傾聽屬于有效師幼互動的必要環節,為了讓師幼在思想與感情上達成一致,教師必須學會認真傾聽幼兒的感受或意見,根據接收到的幼兒反饋的言語信息,認知并理解幼兒想要表達的內容,進而與幼兒進行有效互動。換言之,教師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需學會傾聽幼兒的心聲,這樣才能走進幼兒的心靈。因為每個幼兒的心中都描繪了不同的場景,教師需通過傾聽與交流,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為此,教師在提問幼兒時,要給幼兒反饋的機會,不是簡單地說出“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提問,而幼兒只回答“好”,這樣的反饋信息無從處理。因此,在提問方式上教師要有所轉變,需注重提問的互動性,突出提出問題與幼兒回答之間的相關性,讓師幼之間的互動可以更加深入。
以美術創意活動為例,在活動結束后,幼兒都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放在展示臺上,而唯獨晨晨動作非常慢,很扭捏地把自己的作品呈現在展示臺上。這時候,有幼兒大聲說道:“晨晨做得太丑啦!”教師沒有當下反駁這名幼兒所說的話,而是用嚴肅的眼神看著幼兒,讓幼兒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此次組織的美術創意活動,是讓幼兒利用硬紙板、彩紙、膠棒、雙面膠、紐扣等物品,制作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可以畫上一些小圖案來突出動物的特征。教師認真觀察了晨晨做的手工作品,發現晨晨將小獅子的身體涂成了紅色,而不是獅子常見的顏色。教師就蹲下來詢問晨晨:“晨晨畫的獅子好特別呀!又讓老師學到新知識了,你能告訴老師紅色是有什么特別的用意嗎?”晨晨開口回答:“因為我覺得紅色是最讓人害怕的顏色,獅子也是最讓人害怕的動物,所以,我給獅子涂上紅色,這樣其他的小動物更怕它了!”教師對晨晨點點頭表示肯定,并且當眾表揚了晨晨作品中的創意,讓晨晨小朋友的信心倍增。并且在講解作品設計意圖時,晨晨能夠侃侃而談。在活動結束后,教師與另一名幼兒進行一對一交談,通過與幼兒之間的親切的談話,讓幼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學會尊重他人。由此可見,教師在掌握提問技巧,明確與幼兒溝通的方式時,可以從幼兒的表達中提取出有效信息,進而促進幼兒的進步。
(四)明確幼兒水平,搭建互動平臺
認真分析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可以發現,幼兒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兩種水平,一種是幼兒現有的水平,一種是幼兒可能發展到的水平。教師需根據幼兒的水平,為幼兒提供相應的學習環境,以支持幼兒不斷建構自身的認知世界。在師幼互動中,教師需設法通過互動過程,把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過渡到現有經驗,以恰當的提問與引導讓幼兒保持思維活躍的狀態,并且迅速找到幼兒知識經驗存在的薄弱點,為幼兒搭建合適的支架。在此基礎上,教師需意識到不同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因為他們在日常積累的生活經驗不同。因此,教師在與幼兒互動時,要采取差異性的互動方式,不是因教師個人情感喜好而重點關注某個幼兒,而是為幼兒搭建可以提高和發展的支架,使每個幼兒都能夠得到相應的發展。
以閱讀繪本《大衛,不可以》為例,大衛的媽媽對大衛有很多要求,一直用“不可以”來對大衛的行為提出抗議。教師需針對其中一幅畫面詢問幼兒,與幼兒進行互動。教師:“為什么在大衛洗澡時,媽媽不允許大衛把水龍頭開到最大呢?”幼兒根據繪本畫面可以看到,因為水龍頭一直開著,導致浴缸中的水流了一地。隨后,幼兒根據繪本中的畫面展開思考。有幼兒回答:“這樣會把地板弄濕?!币灿杏變夯卮穑骸斑@樣是浪費水的行為?!苯處熇靡痪洹盀槭裁础本涂梢宰龅礁鶕變旱恼J知水平,把繪本中的畫面與幼兒的現實生活建立聯系,并且調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而針對早期閱讀能力稍差的幼兒,教師讓幼兒觀察圖片中大衛的行為,然后通過問題“大衛手中拿的是什么?他在做什么?他做得對嗎?”與幼兒互動,以加深幼兒的閱讀印象。
(五)注重教學反思,提高互動效果
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得到發展。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對師幼互動的情況進行反思,明確在組織教育活動時所采取的方法是否達到了應有的目的,在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中是否調動了幼兒的主動性,是否做到了認真傾聽幼兒的表達,是否可以根據恰當的時機設計恰當的提問等。這種反思可以讓教師系統性地梳理師幼互動過程,明確師幼互動中存在的互動價值以及不足,進而在之后組織教育活動時可以改進互動問題。與此同時,教學反思可以讓師幼互動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因為教師在組織教育活動中所積累的實踐經驗,需要與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融合,這樣才能夠達到教師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學經驗并有所提升的目的。
三、結語
總而言之,師幼互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需樹立正確的師幼互動觀念,使每個幼兒在教育活動中都能夠獲得積極體驗,促進幼兒的主動發展。教師在新的教育觀與兒童觀的指引下,需明確各種因素對師幼互動的影響,在觀察幼兒、了解幼兒性格特征的基礎上,把教育機制與互動技巧靈活結合起來,在師幼互動中建構有效的互動環境,培養幼兒傾聽與表達的能力。此外,教師要重視教學反思,明確師幼互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更加有效的師幼互動方法,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