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芬,蘆小珊,王海琳,2
作者單位:1蘭州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人民醫院婦科,甘肅 蘭州730000
血管周上皮樣細胞腫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組由血管周圍上皮樣細胞構成的罕見間葉細胞腫瘤,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淋巴管平滑肌瘤病、透明細胞糖瘤和其他非特指的PEComa,可發生在全身各個器官。本病發生率較低,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在影像學上不易與其他疾病相鑒別,誤診率極高。現回顧性分析1 例無癥狀的子宮PEComa 病例,并整理復習相關文獻資料,以提高臨床醫生對子宮PEComa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女,27歲,已婚未生育。主因“停經46 d,B 超提示異位妊娠”于2017 年12 月就診甘肅省人民醫院婦科。病人未訴腹痛及陰道流血等不適,入院查血常規、生化等未見異常,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15 000 mIU∕mL,孕酮15.5 μg∕L。彩超示:子宮前位,形態如常,宮頸厚27 mm,子宮體徑為55 mm×48 mm×51 mm,宮體回聲不均勻,于子宮前壁下段可見大小約42 mm×34 mm 低回聲腫物影,邊界清,形態規則,可探及血流信號,內膜厚18 mm,宮內未見明顯妊囊回聲;雙側卵巢可見,形態大小如常,右側附件區未見局限性異常回聲;左側卵巢旁可見30 mm×22 mm 環狀不均質包塊,中央部可見12 mm×9 mm 類圓形無回聲區,無回聲區內未見明顯卵黃囊及胎芽回聲,周邊可見血流信號環繞。彩超結果考慮:①子宮肌瘤;②左側附件區包塊,結合病史,考慮異位妊娠未破裂型。病人或其近親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診療經過排除手術禁忌證后在全麻腹腔鏡下行左側輸卵管切除術+子宮肌瘤剔除術,術中見:子宮正常大,形態失常,于子宮前壁可見約4 cm×4 cm 的肌瘤樣凸起,左側輸卵管壺腹部可見大小約3 cm×3 cm 包塊,雙側卵巢及右側輸卵管外觀未見明顯異常。將子宮肌瘤剝除后使用旋切器旋切子宮肌瘤,自左側輸卵管傘端系膜向輸卵管間質部凝切左側輸卵管,后分別裝入無菌標本袋取出標本送檢。
病人手術順利,術后恢復可。術后病理結果:(左側輸卵管)輸卵管妊娠;(子宮肌瘤)大體觀察:(子宮肌瘤)組織灰紅,切面灰白,實性,質韌。鏡下所見:瘤組織由上皮樣細胞、多角形細胞及梭形細胞構成,胞質中等量少,紅染,細胞核中等大小,核分裂象可見[>1∕50高倍鏡視野(HPF)],可見小灶性梗死,未見明確血管浸潤,與周圍平滑肌組織界限不清,局灶呈小團狀浸入周圍平滑肌組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抗黑色素瘤特異性抗體45(HMB45)陽性;波形蛋白(Vimentin)陽性;α 平滑肌肌動蛋白(SMA)陽性;黑色素瘤相關抗原陽性;鈣調素結合蛋白(Caldesmon)陽性;肌源性標志物結蛋白(Desmin)局灶陽性;急性淋巴母細胞共同抗原局灶陽性;Ki-67(指數:15%);P16部分陽性;P53、神經細胞黏附分子、酪氨酸激酶生長因子受體、上皮膜抗原、S-100(神經特異性蛋白)、細胞角蛋白、Ⅰ型跨膜糖蛋白、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及CD1a 均表達陰性。(子宮肌瘤)病理結果:(子宮)PEComa。
隨訪:病人在子宮腫瘤剔除術后未行進一步治療,2019 年5 月(術后18 個月)于甘肅省人民醫院產科足月自然分娩1 女嬰,至今共隨訪50 月余,未見復發及轉移,預后良好。
在婦科PEComa 病人中,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是子宮體,其次是宮頸[1],陰道、闊韌帶、卵巢也有報道,外陰相對少見。臨床表現多樣且無明顯特征,通常會以異常子宮出血和盆腔包塊[2]就診;部分病人也可表現為無任何癥狀;極少的子宮PEComa 在妊娠期因為引起嚴重的產科并發癥,如子宮破裂、腹膜積血或胎盤殘留[3]而被發現。對于發生在子宮體的PEComa 術前超聲檢查時極易誤診為子宮平滑肌瘤。Giannella 等[4]報道的一例子宮PEComa 超聲表現為腫塊邊界分明,回聲不均,中央有低回聲部分,彩色多普勒顯示中心血管豐富,這些表現與本例病例報道的超聲表現相似,同樣在術前被誤診為子宮平滑肌瘤。除此之外,既往文獻報道PEComa還可以表現為其他的超聲特征,如:①腫瘤邊界不清,無低回聲或囊性區域,豐富的血管網,類似肉瘤[5];②混合回聲和豐富血管化的囊性區,類似卵巢囊腫扭轉[6];③宮腔內病變,表面規則,呈息肉狀,回聲高,不規則血管化,類似子宮內膜息肉[7]等;總之缺乏特異的超聲表現。磁共振成像可以更好地確定病變的內部結構,鄭永飛等[8]報道了1 例子宮PEComa 的腫瘤實性部分在核磁上具有特征性的T1WI、T2WI 高信號表現,考慮可能與腫瘤細胞內黑色素顆粒含量有關。但既往文獻報道PEComa 在磁共振影像表現上并無明確特征。總的來說,目前還沒有影像技術可以將PEComa 與其他良性或惡性婦科腫瘤區別開來,PEComa 的診斷還是依靠病理檢查和免疫組織化學結果。
3.1 病理表現PEComa 的組織病理大體特征為:腫瘤多無包膜,邊界大多清楚,部分邊界不清可見浸潤性生長,質軟或質中,切面呈灰紅、灰白或灰褐色。鏡下觀察:主要由上皮樣細胞及梭形細胞構成,特征性表現為呈片狀、巢狀或放射狀排列的腫瘤細胞沿血管分布。免疫學特征:PEComa 表達黑色素細胞相關標志物(HMB-45、Melan-A、酪氨酸酶和MITF 等)和肌源性相關標志物(Desmin,SMA、Caldesmon、肌特異性肌動蛋白,肌球蛋白和肌鈣蛋白)。本例病人的病理及免疫組化結果均高度符合子宮PEComa的診斷。此外,Bing等[9]通過免疫組化證實,與傳統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比,純上皮樣PEComa 中TP53 的表達增加,在一些純上皮樣PEComa 中存在TP53 突變,TP53 通路的改變可能與純上皮樣PEComa 的侵襲性生物學和不可預測的臨床行為有關。還有研究發現組織蛋白酶K 在PEComas 中頻繁且強烈表達[10],但該標志物在平滑肌肉瘤中也有表達,所以組織蛋白酶K 尚不能作為一種特異性免疫組織化學標志物。
3.2 發病機制PEComa 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PEComa病人多伴有結節性硬化綜合征(TSC),TSC1和TSC2的基因突變[11]被認為可能與PEComas有關。也有研究報道轉錄因子E3(TFE3)[12]與PEComa 有關,TFE3 是小眼癥轉錄因子(MiTF)基因家族成員之一,位于X 染色體短臂,研究發現,TFE3 易位與TSC2 突變似乎相互排斥,TFE3 易位陰性的PEComas 顯示TSC2 突變,TFE3 易位陽性的PEComas 不顯示TSC2 突變;該研究還發現DNA 修復蛋白RAD51 的同源基因RAD51B 的易位也與PEComa 有關。然而,PEComas 的這些基因異常仍需要更多的證據證實。
3.3 良惡性診斷標準對于PEComa的良惡性診斷標準也一直處于探索修正中,Folpe等[13]首先確定腫瘤長徑(>5 cm)、浸潤性生長模式、高度核異型、壞死和核分裂象(>1∕50 HPF)與PEComa 侵襲性行為的相關性,根據這些標準,當PEComa 缺乏所有這些特征時,歸為“良性”;如果它僅顯示核多形性∕多核巨細胞或腫瘤長徑>5 cm,歸為“惡性潛能不確定”;如果它顯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特征,則歸為“惡性”。Schoolmeester 等[14]后提出針對婦科PEComas 的改進診斷標準,將小于4個特征值(長徑≥5 cm、顯著的核異型性、壞死、淋巴血管侵犯和核分裂象>1∕50 HPF)的腫瘤劃分為“良性或惡性潛能不確定”;≥4個特征值的腫瘤劃分為“惡性”;使用這個診斷標準,能夠達到100%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隨后,Bennett 等[10]將上述兩種診斷標準應用于他們所研究的32 例子宮pecoma 病人中,得到了與Schoolmeester 等[14]相似的結果,但發現仍有37%腫瘤被錯誤地歸類,為此,他們建議刪除Schoolmeester 等[14]提出分類中的“良性”一詞,將具有三個特征值的診斷“惡性”。此后,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 年的女性生殖道腫瘤分類中采用了這一修訂的分類。
3.4 鑒別診斷PEComa 與黑色素瘤及透明細胞肉瘤在許多形態學特征上表現相似,且都表達黑色素細胞標志物,但在大多數情況下,PEComa 中S-100一般表達陰性,而黑色素瘤∕透明細胞肉瘤中S-100蛋白強表達;且透明細胞肉瘤還攜帶特異性t(12∶22)(q13∶q13)(EWS-ATF1)基因融合。上皮樣平滑肌瘤在形態學上類似上皮樣PEComa,但上皮樣平滑肌瘤通常缺乏PEComa 中所見的腫瘤細胞圍繞血管放射狀分布,它們對平滑肌標志物(如SMA)有免疫反應,但對黑色素細胞標志物不敏感。此外,子宮PEComa 還需與子宮透明細胞癌、高級別子宮內膜間質肉瘤及副神經節瘤等相鑒別。
3.5 治療目前對于生殖道PEComa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切除,不需要保留生育能力者可行子宮及雙附件切除;對有生育要求的可尊重病人個人意愿給予單純行腫瘤切除,術后嚴密隨訪。對診斷為惡性的PEComa 腫瘤病人術后建議補充放療、化療和使用mTOR 抑制劑[15]靶向治療,惡性易出現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復發及轉移多發生在術后1~2年內,個別轉移也可發生在術后10余年后,轉移多發生在肺部[16]。然而Kollabathula等[17]報道了1例子宮惡性PEComa 病人行單純腫瘤切除術,術后病人要求隨訪未行進一步治療,術后隨訪29個月無病生存。本例病人在行單純腫瘤切除術后亦未行進一步治療,隨訪至今50 個月余未見復發及轉移,根據目前隨訪結果,暫無任何治療指征。因此,PEComa病人治療的重點在于手術完整切除腫瘤[18],但鑒于子宮PEComa 的生物學特性的不確定性術后均需嚴密隨訪,根據隨訪結果指導進一步治療。
綜上所述,子宮PEComa 腫瘤無特征性臨床表現,影響學檢查不能明確診斷且容易誤診,診斷主要依靠組織病理觀察和免疫組織化學標志物來明確。目前PEComa 的治療采用多種策略,包括手術;術后復發和轉移病人采用放療、化療和mTOR 抑制劑靶向治療,但放化療的療效尚不確定[19],靶向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仍需進一步臨床驗證。無論采取何種治療方式,長期嚴密隨訪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