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瑞典等北歐國家就發生了歧視穆斯林的事件,招致了穆斯林國家強烈不滿。而隨著近期瑞典等國焚燒《古蘭經》事件再次出現,穆斯林國家紛紛開展對北歐國家外交、商業的抵制活動,雙方沖突似乎愈演愈烈。
瑞典頻發“焚經”事件
去年,丹麥政客拉斯穆斯·帕魯丹在瑞典多個城市巡回焚燒《古蘭經》,引起當地大規模的暴亂以及多個穆斯林國家的譴責。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甚至表示,瑞典如果繼續允許焚燒《古蘭經》的行為,就不要指望能夠加入北約。
但是,今年7月20日,一名來自伊拉克,在瑞典獲得難民身份的36歲男子薩爾萬·莫米卡在伊拉克駐瑞典大使館外踩踏《古蘭經》。6月28日,薩爾萬·莫米卡就曾在伊拉克駐瑞典大使館前,用培根涂抹《古蘭經》并用腳踩踏,隨后點燃焚燒。他聲稱這本書“比核武器還危險”。
此事引發眾多穆斯林國家的強烈抗議。瑞典駐伊拉克大使館隨即被伊拉克民眾包圍,使館的建筑被憤怒的民眾放火點燃。根據與瑞典相鄰并共用使館區的芬蘭大使館的官員講述,大部分使館區建筑都被燒毀。伊拉克召回了伊拉克駐瑞典大使,對瑞典駐伊拉克大使下達了驅逐令,并且宣布終止與瑞典的一切商業合作。
包括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和伊朗在內的多個穆斯林國家外交部也都召見了駐本國的瑞典大使,對焚燒《古蘭經》的行為提出嚴正抗議和強烈譴責。黎巴嫩當局號召所有的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都將本國駐瑞典的大使召回。土耳其譴責瑞典對《古蘭經》的“卑鄙攻擊”,土耳其外交部表示,瑞典必須采取措施防止針對伊斯蘭教的仇恨犯罪。
“言論自由”邊界在哪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教義和法律的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伊斯蘭教信徒來說,《古蘭經》是他們的信仰、靈魂和精神支柱。焚燒《古蘭經》,顯然就是在公開挑戰伊斯蘭教的權威和尊嚴,也是對伊斯蘭文化和信仰的不尊重。
其實,在此前土耳其對瑞典發出“不能加入北約”警告后的約半年內,瑞典警方沒有再批準任何焚燒《古蘭經》的申請,理由是“危害國家安全”。但是隨后,瑞典警方被告到了瑞典行政法院,而法院判定警方給出的“危害國家安全”理由不夠充分,違反了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瑞典警方雖再次提出復議,但是上訴法庭依然維持原判。
與許多西方國家一樣,瑞典沒有任何“褻瀆法”,也沒有法律明確禁止焚燒或褻瀆《古蘭經》和其他宗教文本。盡管瑞典政府發表聲明稱,“強烈反對瑞典個人實施的仇視伊斯蘭行為”,并補充表示,允許焚燒《古蘭經》“絕不反映瑞典政府的意見”。但這樣的態度也招致瑞典很多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的批評。
瑞典外交政策研究所中東和北非項目研究員魯茲貝·帕爾斯認為,焚燒《古蘭經》與瑞典國內對言論自由界限,以及宗教在社會中的作用的認知有關。帕爾斯稱,焚燒《古蘭經》的人想要表明穆斯林是“不寬容的”,想凸顯瑞典民眾的反移民立場。帕爾斯認為,目前想要瑞典政府禁止焚燒《古蘭經》是很困難的。
盡管如此,瑞典出現的極端行為在歐盟還是引發了批評和反思。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嚴厲譴責焚燒《古蘭經》事件和宗教仇恨,“(焚燒伊斯蘭圣書)是冒犯的、不尊重的,是明顯的挑釁”“并不是所有合法的東西都是道德的”。
移民問題激化矛盾
除瑞典外,在丹麥和芬蘭,近期也出現了圍繞穆斯林問題引起的一系列爭端。7月21日,一段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焚燒宗教典籍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視頻中,一位男子在伊拉克駐丹麥大使館前焚燒宗教典籍,并對伊拉克國旗作出了侮辱挑釁的動作。這立刻引起伊拉克民眾在丹麥駐伊拉克使館前的抗議活動。丹麥公共廣播公司報道稱,伊拉克城市巴士拉的一家丹麥慈善組織隨后遭到襲擊。在芬蘭,財政部長麗卡·普拉因過往的種族主義言論遭到不少穆斯林宗教團體的批評。
在標榜自由和寬容的北歐社會,對穆斯林的這些仇視和反感情緒從何而來?此間分析指出,除了北歐部分民眾根深蒂固的宗教歧視外,還反映出穆斯林移民群體的增長給北歐國家帶來了不小壓力。
近年來,北歐國家或多或少面臨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出生率日益降低、適齡工作人數不斷減少等問題,因此迫切需要外國勞動力或納稅人來支撐國家財政收入,促進經濟發展,維持社會福利體系。因此,穆斯林群體大量擁入。芬蘭官方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居住在芬蘭的外國人人數將近5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9.1%,其中穆斯林移民人數約有13萬。瑞典的外國移民比例則達到26.9%,且其移民人口中有超過一半是穆斯林。
在此期間,很多歐洲國家左翼政府為了保護和吸收移民,堅持保障歐洲的“用工”條件,強調移民勞工的準入、福利、保障和生活條件,但是卻缺乏合理和高效的移民管理政策,導致因文化差異、觀念碰撞而產生的社會問題不斷激化,甚至產生了“穆斯林入侵歐洲”的論調。多種復雜因素交織,導致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摘自《光明日報》鄧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