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31日至2月上旬,斯大林和蘇共中央派特使米高揚秘密訪問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目的是了解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勝利后籌建新中國等情況。在米高揚考察西柏坡期間,毛澤東、劉少奇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分別會見了他,向他全面介紹了中國國內的軍事、政治形勢和奪取全國勝利及籌建新中國等情況;同時也真誠表示,中國共產黨在恢復生產和經濟建設、軍隊建設、對外政策等方面還沒有經驗,需要向蘇聯學習,熱切希望蘇聯為中共提供幫助、傳授經驗,以此來壯大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
中共中央還考慮到,過去兩黨兩國歷史上存有若干恩怨,斯大林對中國共產黨持懷疑態度,而且當時蘇聯政府與國民黨政府還保持外交關系,訂有條約。在這種情況下,僅由米高揚回去向斯大林匯報還不夠,必須派一個中共中央高級領導干部去莫斯科,直接向斯大林匯報中國共產黨將如何設計新中國的政權,同時爭取蘇聯的支持。毛澤東和黨中央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將這一重任交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
秘密訪蘇的任務
劉少奇十分重視此次秘密訪蘇之行。他認為,這次訪蘇主要有兩大任務,一是向斯大林匯報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略。這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此前已經確定了的。二是向蘇聯學習國家建設特別是經濟建設的經驗。因為過去中國共產黨主要是打仗,對領導全國建設還沒有經驗。
關于這一點,當時秘密訪問西柏坡的米高揚也看出來了。他在回去后寫給斯大林的報告中曾這樣描述:“他們對工業、交通和銀行的概念很模糊……他們的所有經濟計劃都帶有總目標性質……在會談過程中得知,他們對于打算作為國家經濟支柱來掌握的企業(大銀行、大工業等)也沒有具體的計劃。”劉少奇也承認這個事實。他曾對米高揚說過,新中國要建立工業基礎,沒有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的幫助是不可想象的,這種幫助對我們來說應起決定作用。在劉少奇看來,第一個任務固然最緊急、最重要,但第二個任務同樣也很重要,而且難度不小。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結束后,黨中央決定進駐北平。1949年6月,劉少奇秘密訪蘇的時機已經成熟。在代表團出發前,毛澤東專門召開會議,給劉少奇等作了全面指示,明確了代表團的三個主要任務:第一,向蘇聯老大哥介紹中國革命的形勢、斗爭經驗和新中國的籌建情況,讓蘇聯同志了解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第二,向蘇聯同志介紹中國革命對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和意義,中國對世界革命應負的義務和希望得到的國際聲援;第三,最重要同時也是最迫切的是,要取得蘇聯對中國革命的理解和支持,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取得蘇聯對中國經濟建設全方位的指導和支持,尤其是通過蘇聯爭取國際上對中國革命在政治、道義上的同情和支援。
與斯大林的非正式會談
1949年6月21日,劉少奇與王稼祥一行從北平清華園火車站乘專列先到沈陽,與高崗會合后再到大連,與代表團其他成員會合。代表團成員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劉少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東北局書記高崗,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東北局宣傳部代部長兼統一戰線工作部部長王稼祥,以及鄧力群、師哲、戈寶權、徐介藩等。他們從大連換乘一架“道格拉斯”飛機繞道北朝鮮上空到蘇聯遠東伯力。同機的還有陪同中共中央代表團的蘇聯鐵道部副部長科瓦廖夫、蘇聯駐華使館參贊費德林等。當時蘇聯遠東防空力量較弱,時有美國飛機侵入,因此,飛機又相繼經停赤塔、新西伯利亞、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等地,直到6月26日才最終抵達莫斯科。
6月27日夜,斯大林就安排了與劉少奇等人的會見。根據蘇聯方面的安排,劉少奇一行乘車前往孔策沃斯大林的別墅。斯大林以宴會的形式親自接待了劉少奇等中共中央代表團成員。這樣安排的目的,除了是為劉少奇一行接風,表示對中國革命勝利者的尊重和歡迎外,還表明這是一次非正式的會談,大家可以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交談,想說的話都可以說出來,不用拘束。劉少奇和斯大林邊吃邊談,氣氛融洽。
這次會談雖然沒有涉及新中國建國等核心問題,但在雙方親切而友好的交流中,劉少奇向斯大林提出了希望蘇聯向中國提供貸款以及向中國派遣專家支援中國建設等問題。斯大林聽后,就貸款問題回復說,蘇共中央已經決定,向即將建立的新中國提供3億美元的貸款,按照1%的年利率,以設備、機器和各種類型的材料、商品的形式向中國提供,平均每年6000萬美元,為期5年。中國可以在貸款完全生效后的10年之內清償貸款。
至于劉少奇提出的新中國成立后,蘇聯方面向中國派遣專家支援中國建設的問題,斯大林回答說,我們將提供專家,并且已經準備最近就派出第一批專家;專家們的高工資,中國方面支付有困難,可以由蘇聯政府補足……
宴會最后階段,劉少奇向斯大林提出,可否找個時間,讓中共中央代表團向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報告中國政治、軍事和經濟形勢,并就一系列重要問題交換意見。如果能夠安排,希望在三四天后進行,以便中共中央代表團有所準備。斯大林當場同意了劉少奇提出的這個建議。這次宴會持續了近4個小時,雙方就經濟建設、派遣專家、海空軍援助等方面達成了諸多共識。
“致斯大林的一封信”
由于這次會談沒有作現場記錄,因此,細心的劉少奇一回到住處,就召集代表團全體成員,請大家根據各自的記憶,把這次談話的內容追記整理出來,及時向毛澤東和黨中央匯報,并且建議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向斯大林通報情況、提出問題和征詢意見,以便蘇聯方面作出書面回復。這樣一來,不僅使中共中央代表團與蘇聯下一步的會談有所依循,使會談更有條理、更加系統,更重要的是,斯大林在看到這個材料后,會對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有更深入直觀的了解,對中共中央代表團提出的問題也會有個書面的回復。
談話內容整理好后,劉少奇于7月2日致電中共中央,請示可否以書面報告的方式向斯大林及蘇共中央通報中國情況、提出問題和征求意見。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接到電報后,第二天即復電同意。為了寫好這份至關重要的報告,劉少奇決定親自動手起草。考慮到報告涉及兩黨、兩國之間的關系,形式內容都比較敏感,寫成正式報告不太合適,于是,劉少奇把這個報告寫成了“致斯大林的一封信”的形式。
信寫好后,劉少奇又與代表團其他成員共同商議,作了修改補充,于7月4日謄清并譯成俄文,以中共中央代表團的名義,送交蘇共中央和斯大林。
劉少奇在這個《代表中共中央給聯共(布)中央、斯大林的報告》中,系統介紹了中國革命形勢和新中國的籌備情況,不僅使聯共(布)對中共的大政方針有了進一步了解,同時也得到了斯大林的理解和肯定。
同時,劉少奇也提出了一些問題,希望蘇聯方面給予解答和幫助。他提出,在新的中央政府成立以后,就會發生與各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問題,還有參加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的問題。他希望新中國成立時,蘇聯能夠率先承認中國;還提出了新中國建立后的中蘇關系問題,主要是如何處理蘇聯與國民黨政府所訂條約的問題。
劉少奇對中國革命形勢和關于新中國的介紹,深化了斯大林對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了解,獲得了蘇聯方面的贊揚與肯定。斯大林在閱讀劉少奇提交的書面報告時連續批了10多個“對”和“好”字。斯大林的批示對中共中央代表團所提出的重大問題都作了明確答復,確定了新中國一成立蘇聯即承認并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請毛澤東訪問蘇聯的時間等重要問題。
斯大林的這些批示,把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前后所要解決的許多重大事項用文字形式確定了下來。也就是說,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團秘密訪蘇的許多重要使命,實際上已經基本完成了。但斯大林對劉少奇提出的事關中國主權的中蘇條約問題沒有作出正面答復,而是批示:“等毛澤東到莫斯科后再決定這個問題。”
列席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7月6日,劉少奇再次致信斯大林,希望中共中央代表團在莫斯科學習蘇聯建設國家的經驗,包括蘇聯的國家機構方式、蘇聯的經濟計劃與管理經驗、蘇聯的文化教育、蘇共與蘇聯群眾團體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等;同時提出參觀一些工廠、農莊和學校,就地學習這些工廠、農莊和學校的先進經驗,并希望在蘇聯辦一所培養中國干部的學校。
經過幾天接觸,斯大林對劉少奇的表現贊不絕口,認為他擁有很高的馬列主義水平。在讀了劉少奇的第二封信后,斯大林決定再次宴請劉少奇一行。7月10日,劉少奇等應邀到斯大林的孔策沃別墅參加宴會。斯大林一見面就夸獎劉少奇信寫得好,并邀請劉少奇等列席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介紹相關情況。
11日晚,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團如約列席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由斯大林主持,內容主要是對中共中央代表團所提出的問題作進一步磋商。會上,斯大林對劉少奇兩封信中提出的問題再次明確表態同意,其他聯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也一致表態同意斯大林的意見。就這樣,有關新中國建立后兩黨兩國關系的許多重大問題就在這次會議上定下來了。
對這次列席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并取得重大成果,劉少奇和代表團的同志都非常高興。而且,經過第二次會談,斯大林對中蘇條約問題也有明顯的讓步。他說,1945年簽訂的中蘇條約是不平等的,因為當時是與國民黨打交道,不能不如此;“如果中共認為要蘇聯從旅順立即撤兵”“蘇聯軍隊現在就可以從旅大撤退”。但他對劉少奇提出的解決中蘇條約的三個方案仍然沒有明確答復,只是表示,等毛澤東來莫斯科時解決這個問題。
兩黨之間的基本問題解決了,斯大林決定第三次宴請中共中央代表團。7月27日,劉少奇、王稼祥一行應邀第三次出席斯大林在孔策沃別墅舉行的宴會。跟前兩次相比,這一次的宴會氣氛更加友好、熱烈、融洽。
席間,斯大林說:“中國共產黨已度過了它的幼年與青年時期,現在已經是政治上成熟的黨、成年的黨了。他在斗爭中成長起來、成熟起來了!看來,中國黨主要的成就是有了在實際斗爭鍛煉中培養出來的干部,他們經過了實踐考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黨是一個在烈火中鍛煉成熟的黨!” 對于斯大林的贊揚,劉少奇始終保持著足夠的清醒,表示中國共產黨還是“小弟”,蘇聯共產黨是“大哥”,“小弟”應該向“大哥”學習。
在劉少奇談到兩次國共合作的經驗教訓時,斯大林認真地聽著,不斷表示贊同。席間,他問劉少奇:“在你們進行斗爭中,我們是不是擾亂或妨礙了你們呢?”劉少奇覺得現在不是談這方面問題的時候,于是客氣地說:“沒有……”斯大林接著問:“你們是否在有美國人參加的和平調停中受到了損失?我們是否妨礙了你們?”對此,劉少奇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在和平運動中,我們的頭腦是清醒的,只受了若干不大的損失。但那次和平運動很有必要,通過和平調停,讓全國人民和進步力量認清了美國、國民黨、蔣介石的真實面目,孤立了他們,使我們后來能夠推翻國民黨,打倒蔣介石。沒有一個人說我們這樣做得不對。”
劉少奇的巧妙回答,既給了斯大林面子,也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意見,表現出了他高超的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對此,斯大林十分高興,也主動自我批評:“中國同志總是客氣的,講禮貌的。但我們覺得我們是妨礙過你們的,你們也有意見,不過不肯說出來就是了。不過,如果我們搞錯了,你們還是說出來好,我們會注意的。”斯大林最后感慨:“勝利者是不能被審判的。凡屬勝利了的都是正確的。”
在這次宴會上,斯大林還說了這樣意味深長的話:“我們兩兄弟之間的友好團結是最重要的,對世界革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斯大林在世,我們兩國人民應該是團結的;斯大林不在世了,仍然應該是團結的。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之間的團結,是與世界革命和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7月31日,毛澤東致電劉少奇,請劉少奇先行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王稼祥留在莫斯科繼續商談未盡事宜。8月2日,劉少奇致信斯大林,把毛澤東電報的意思告訴了斯大林,并希望科瓦廖夫和一些蘇聯專家能和他一起回中國。斯大林很爽快地同意了,并指示有關部門選擇了220名各方面的優秀專家去中國。8月14日,劉少奇在臨行前給斯大林寫了一封致謝信,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斯大林及蘇共中央由衷感謝的心情。8月25日,劉少奇率代表團同蘇聯專家們一起回到中國沈陽。
劉少奇成功訪蘇,加強了兩黨間的相互理解,解除了斯大林對中國革命前景的某些疑慮,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取得了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援助,也為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正式訪問蘇聯打下了良好基礎。1949年12月,毛澤東正式訪問蘇聯,并于1950年2月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有關協定。
(摘自《文史博覽》陳思、樂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