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凱 戴子棟
(河南龍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陳四樓煤礦,河南 商丘 476600)
采空區遺煤易引起自然發火事故,采空區內部火源點難以定位且隱蔽,是困擾礦井安全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1]。常規探測技術精確度不足,難以探測采空區深部。煤自燃“三帶”劃分是防止采空區自然發火最有效方法之一[2],精準劃分采空區煤自燃“三帶”范圍對礦井各種防滅火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導作用,極大促進礦井安全開采。
陳四樓煤礦21210 工作面煤層的厚度為0.6~4.8 m,平均厚度2.7 m。該工作面布置規整,適宜工作面的開采。工作面中部過一處夾矸發育區,結構復雜,為較穩定煤層。21210 工作面整體為一傾向NW 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為20°~26°,平均23°,采用綜采工藝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正常情況下跟頂回采,不得任意留頂底煤。煤層厚度小于2.7 m 時,跟頂破底回采,采高不低于2.7 m。煤層厚度不小于2.7 m,不大于4 m 時,跟頂跟底回采。當煤層厚度大于4 m 時,跟頂留底煤回采,采高不得超過4 m。
采煤工作面采空區自然發火“三帶”可劃分為散熱帶、氧化帶和窒息帶[3]。目前,劃分采空區自燃“三帶”的主要方法有:溫度法、漏風強度法及氧氣濃度法[4]。溫度法劃分采空區自燃“三帶”有一定缺陷,采空區某處溫度較低時該處的遺留仍存在自然發火的可能性,不能全面衡量采空區的自燃危險性;由于受測量儀器的影響以及采空區風流方向和大小的復雜性,漏風強度法劃分采空區自燃“三帶”在井下現場應用較為困難。因此,溫度法、漏風強度法都不太適用。氧氣濃度對采空區煤炭自燃起決定性作用,目前普遍采用氧氣濃度法來劃分采空區自燃“三帶”,具有現場可操作性強、劃分指標明確的優點。因此,陳四樓煤礦21210 工作面選擇氧氣濃度法測試采空區自燃“三帶”分布。
21210 工作面采用“U”型通風方式,進風巷道、回風巷道各布置2 個采樣點。采樣點1 位于工作面進風隅角端頭,采樣點2 與采樣點1 間距約30 m。每個測點連接1 根束管,束管鋪設長度各為150 m,束管布置于進風巷道緊貼巷幫一側。同樣的,回風巷道采樣點布置與進風巷道采樣點布置距離、位置一致,具體如圖1。隨著工作面不斷推進,各采樣點逐漸進入采空區內部,在氣樣采集點抽取各束管氣體,即可監測采空區不同位置的氣體成分。
隨著工作面的推進,1、3 號測點首先進入采空區,2、4 號測點后進入采空區。對進入采空區的測點現場取樣,周期為每天采樣一次,用實驗室色譜分析儀對樣品進行檢測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將陳四樓煤礦采空區內氧氣體積分數距工作面的距離變化繪制成圖,采樣點1~采樣點4 的變化趨勢如圖2、圖3。

圖2 采樣點1、采樣點2 氧氣濃度變化曲線圖

圖3 采樣點3、采樣點4 氧氣濃度變化曲線圖
實際測定中,劃分散熱帶與氧化帶、氧化帶與窒息帶的氧氣濃度指標分別是18%和5%,即氧氣濃度范圍大于18%為散熱帶,氧氣濃度范圍介于5%~18%之間為氧化自燃帶,氧氣濃度范圍低于5%的為窒息帶。依據O2濃度指標,21210 綜采工作面實測自燃“三帶”范圍見表1。

表1 21210 工作面采空區自燃“三帶”分布 m
由表1 的采樣點1、采樣點2 監測結果可知,21210 工作面采空區進風側的散熱帶界線為采空區深部75~81 m,平均寬度為78 m;氧化自燃帶界線為采空區深部126~132 m,平均129 m;進入采空區126~132 m 之后,即為窒息帶范圍。
由表1 的采樣點3、采樣點4 監測結果可知,21210 工作面采空區回風側的散熱帶界線為采空區深部41~44 m,平均寬度為42.5 m;氧化自燃帶界線為采空區深部90~95 m,平均92.5 m;進入采空區90~95 m 之后,即為窒息帶范圍。
按照現場實際及數值模擬的要求,以陳四樓煤礦21210 工作面采空區實際尺寸及風量為依據,為了簡化問題、把握主要因素,將巷道、工作面以及采空區均視為長方體,采空區長×寬×高為450 m×193 m×2.9 m。在笛卡爾坐標系下創建3D 物理模型,建立一個長寬高為450 m×193 m×2.9 m 的模型,使用Ansys Mesh 組件對采空區三維模型進行網格劃分,模型共有618.93 萬個網格,網格步長取0.5 m。采空區物理模型及網格劃分如圖4。

圖4 采空區三維物理模型網格圖
計算模型選擇穩態模型(steady),壓力與速度之間的耦合選用基于交錯網格的SIMPLE 算法[5]。模擬運算中,進風巷道面邊界設置為速度入口,總進風為1176 m3/min,回風巷道面邊界設置為壓力出口,視研究范圍內的氣體為理想氣體,氧氣濃度為21%,其余均為氮氣。巷道及采空區均為長方體,內部尺寸各有差異。為了便于計算,模擬期間各種物理量恒定,不受采空區推進影響。模擬中考慮重力因素,大小為9.8 N/kg。
由圖5 可知,在“U”型通風方式下,采空區高氧濃度區域近似呈三角形式分布。采空區進風側的高氧濃度范圍大于回風側,距工作面約88 m 的范圍內氧氣濃度均高于18%。而在采空區回風側,采空區漏風逐漸向工作面回風隅角匯入,氧氣濃度分布范圍減小,逐漸向工作面方向收縮。總體上,隨著進入采空區深部,離工作面越遠,氧氣濃度越低,進風側氧氣濃度高于7%的范圍為0~122 m,回風側氧氣濃度高于7%的范圍為0~85 m;沿采空區傾向,氧氣濃度在18%~7%的采空區范圍成長條狀,且貫穿整個傾向。

圖5 “U”型通風方式下采空區氧氣濃度分布平面圖
1)通過井下束管取樣,對21210 綜采工作面采空區氧氣濃度不間斷監測分析,利用氧氣濃度指標劃分21210 工作面采空區自燃“三帶”范圍。進風測范圍:散熱帶0~78 m,氧化升溫帶78~129 m,窒息帶大于129 m;回風側范圍:散熱帶0~42.5 m,氧化升溫帶42.5~92.5 m,窒息帶大于92.5 m。數值模擬結果與現場測定的采空區自燃“三帶”范圍基本一致,差異在合理范圍內。數值模擬劃分的采空區自燃“三帶”為,進風側范圍:散熱帶0~88 m,氧化升溫帶88~122 m,窒息帶大于122 m;回風側范圍:散熱帶0~30 m,氧化升溫帶30~85 m,窒息帶大于85 m。通過對比,模擬結果比較真實地反映采空區的情況。
2)數值模擬分析采空區氧氣濃度變化情況,進風側的氧化自燃帶寬度較大,回風側的氧化自燃帶寬度較小,模擬與現場實際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