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鑫
作為對城市空間感興趣的教育工作者,我常常在想,對帶著孩子旅行的父母來說,哪里才是他們不應錯過的城市會客廳?
這無疑非博物館莫屬。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博物館便成為滿足國民文化需要,構建美好生活圖景的重要場地。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一座好的博物館,就是一所好的學校:真誠、包容,滋養心靈。
除此之外,博物館還能構建或還原真實的學習場景,讓兒童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成長。也就是說,好的博物館能夠將學習場景化。
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有一座民俗博物館,這個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博物館藏有從中世紀至今的特色民居。這些“展品”不是無法親近的奇珍異寶,而是頗具日常性的普通人的居所。
無獨有偶。在中國西安南郊的秦嶺腳下,坐落著一座關中民俗博物院,是由從民間收集、遷移、復建的民居構成。孩子們行走在這樣的博物館里,無形中了解了民俗、認識了民俗。與書本相比,這樣的學習方式可觀、可觸、可感,孩子們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好的博物館也必定是對兒童友好的,不會板起臉來說教,而是有料、有趣的。
在一些有著博物館教育傳統的國家,博物館體驗不僅是兒童課外的消遣,也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
比如,英國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以其館藏為基礎,根據國家教學大綱,設計了從幼兒園到中學的教育教學內容,并將相關學案和教案公布在官網上。
這些課程一方面基于館藏藏品,另一方面詳細說明了其與國家教學大綱之間的關系,為學校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供了抓手,讓博物館真正成為孩子們的第二課堂。
當然,好的博物館體驗需要良好的規劃、科學的設計,并將兒童友好的理念落到實處。很多地方新建的博物館宏偉壯觀,富有設計感,常會給人以震撼,成為當地的重要地標。但是走進其中,人們往往會發現“高大上”有余而親近感不足。
一些博物館門前修建了陡峭的階梯,對殘疾兒童并不友好;一些博物館的展柜位置過高,小朋友踮起腳尖也很難一探究竟。還有很多博物館布展枯燥,線索單一,說教痕跡明顯,很難激發非專業人士尤其是兒童的興趣。
近些年來,我國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很多地方的博物館成為“雙減”后孩子度過校外生活的重要場所,但在博物館教育等方面,依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博物館往往賦予我們一個超越自身渺小邊界的宏大坐標,促使人們去審視自身與文明及自然的關系。博物館促進了人類對于文化和自然的尊重,彰顯出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建立起人類探索美好生活的文明檔案,時刻提醒著我們從何處來。
今年暑假期間,不僅故宮博物院一票難求,各地博物館也是游人如織。這些盛況,從側面反映出當前國內旺盛的博物館參觀需求。
博物館熱并非一時興起,在可預見的未來,帶孩子逛博物館定會成為國人的新時尚。希望我們的博物館能不斷優化服務,努力成為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注腳,成為兒童成長與發展的生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