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學

企業是構成社會經濟形態的組織細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以大批企業誕生與成長作為微觀基礎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1年底我國共有企業733.1萬家,至2019年底已實有注冊企業2109.1萬家。相對于以上數量變化,中國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也在迅速提升。
當代組織管理理論正是在技術變革和現代企業涌現的背景下誕生并不斷發展起來的。正如《組織管理學:數智時代的中國企業視角》第一章關于組織管理思想的總結所述,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變革有力地推動了商業環境和組織管理模式的變化。就像小阿爾弗雷德·錢德勒在《鐵路公司:現代企業管理的先鋒》一文中所揭示的,19世紀末火車的出現與普及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也迫使管理者必須學會駕馭無法直接進行現場監督、需要跨區域協作的大型企業,這是在此前即使技術最先進的紡紗廠管理中也不曾遇到的困難,由此使得組織管理理論開始從經驗性走向科學化,支撐的企業經營規模從以前的數百人迅速擴大到數萬人以上,這正是古典管理理論發展的時代背景。雖然這樣做促進了管理變革,但工業化時代技術擴散的速度還是比較慢的。在美國,從第一條鐵路出現到橫貫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建成經歷了約40年,之后又過了20年遍布全國的鐵路網絡才基本形成。這樣的技術擴散速度使得無論是擁有新技術還是舊技術的企業管理者都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學習和適應。然而,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電子信息技術的擴散速度大大加快,代表著新一代高科技企業形態的誕生。作為當時高科技企業的代表之一,英特爾公司總裁安迪·格魯夫曾經指出:在這樣一個混亂與變化加速的時代,機會不斷涌現卻又瞬息消失。競爭對手、科技、顧客、供應、動力產業乃至有關規范制度的轉變,造就了一個10倍速發展的時代。而這樣的商業環境也帶來了組織管理理論的蓬勃發展。本書所講述的一些代表性組織理論,如組織設計的權變理論、組織生態與演化、新制度主義理論都是誕生于這個時期。同時“組織行為學”也作為一門學科從行為科學中獨立出來,成為所有商學院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核心課程之一。
中國正在進入數智技術帶來的管理模式創新時代。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政府準許互聯網技術用于商業用途,迅速催生出像亞馬遜這樣的一批“.com公司”。2007年之前,人們還沒有使用過智能手機,但自從蘋果公司在這一年推出iPhone產品,短短5年之后智能手機已經在全球市場普及。當前,數智技術所提供的及時、連續和細化的信息結構使得實時決策成為可能,企業可以與員工、用戶、供應商之間建立直接聯系,幫助企業打破內外部壁壘進而創建更快捷和更多樣的交互渠道。數智化使得環境變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日益明顯和迅猛,企業需要實時、敏捷地監控環境并做出反應,它們不能再等待變化完全顯現之后再適應,只能在變化開始浮現之際就學會“創造變化”來適應變化。本書的很多篇章反映了國內外學術界在這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企業界在這方面的最新實踐。
當然,不同制度和文化環境也會孕育和催生出不同的組織管理模式及實踐。從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企業管理模式逐漸從計劃經濟下的生產管理型轉向市場經濟下的經營管理型,對國外管理知識的學習重點也從剛開始的蘇聯轉向歐美和日本等國,管理學在學科建設、學術研究、教育培訓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MBA和EMBA教育在國內管理學院和商學院的廣泛開展,以組織行為、人力資源、戰略管理、創新創業、市場營銷等方向為代表的工商管理研究得到高度重視和快速發展,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等學術組織成立并成為聯系國內外學者的重要橋梁。中國企業管理的學科范式逐步成熟,研究隊伍日趨專業化,研究方法日趨規范,實證研究方法開始占據主導地位,但同時學術界也開始反思和強調本土管理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本書也希望基于中國企業所面臨的獨特制度和社會文化環境,對近年來國內學者在本土管理研究方面的成果進行呈現和總結,更好地為中國企業實踐提供理論啟示或指導。相信本書的很多篇章會在這方面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來源:中國發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