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 葛禎禎 鄧若涵 孫祥棟
摘? 要:當前,新文科建設如火如荼,對會計專業碩士這一文科熱門專業的培養模式提出新要求。首先,該文從全國會計專業碩士學生中收集215份調查問卷數據。通過統計分析發現,會計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存在一系列與新文科建設不契合的表象問題。其次,采用結構方程進一步揭示新文科建設與會計專業碩士培養不契合表象問題的原因。最后,針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建設、案例開發和實踐基地建設四個方面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新文科建設;會計專業碩士;SEP課程建設理念;案例開發;結構方程分析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3-0148-06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mode of 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a popular liberal arts major. Firstly, this paper collected 215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students majoring in MPAcc in China.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finds that there are a series of superficial problems in themaster training process of accounting major, which do not fi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Secondly,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is used to further reveal the reasons for the discordance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training of MPAcc.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from four aspects: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as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MPAcc; SEP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oncept; case development;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哲學社會科學和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成為我國現代教育改革的重點。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上發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出,要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相融合,助力新文科建設發展。2021年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正式決定開展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立項工作。與此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逐步實現全要素數字化轉型,因此,企業對會計人才專業技能、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專業碩士的人才培養如何應對宏觀政策以及企事業單位提出的新要求,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是現階段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問題。
新文科建設要求創新高校會計專業碩士的教學培養工作,打造以提升職業能力為重點,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實現專業交叉融合的新文科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結合新文科建設的背景,本文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資料,探討會計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為提升會計專業碩士人才能力,推進新文科建設提出針對性建議。
一? 研究現狀與發展方向
(一)? 有關新文科建設相關研究
新文科的概念,始于教育部提出的建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學科之一。新文科建設應注重思維觀念的革新。崔瑜[1]提出,新文科教育應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以學生為主導,以問題為導向,培養學生捕捉問題的敏銳力、分析問題的思辨力、論證問題的感知力及解決問題的決斷力,重視學生能力培養。新文科建設應實現專業交叉、學科融合。楊文歡[2]指出,新文科建設必須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將新思維、新技術、新方法融入跨學科、跨領域中,開拓學科視野。
(二)? 有關會計專業碩士培養路徑研究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要求創新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郝愛迎等[3]提出應從明確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調整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革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五個方面出發,培養復合型會計人才。案例教學和企業實踐是會計專業碩士的兩大特色。熊華軍[4]提出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中應做到課程建設貫通案例開發,教學改革貫通案例教學,技能培養貫通案例比賽以及學習評價貫通案例寫作。劉堅[5]基于研究生導師視角,從責任意識、知識結構、實踐環節和論文指導四個方面提出提升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的途徑。
綜上,將新文科與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相結合受到了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但是,相關學者較少直接聚焦于高校,從新文科建設背景、培養方式、課程體系的設計、教學內容、校企協作等多方面,探討我國會計專業碩士人才培養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發掘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會計專業碩士課程體系設置的缺陷,并對于優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建議。
二? 新文科背景下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研究設計
本研究對全國會計專業碩士的學生進行了培養模式相關問題的調研,調研對象是國內各大院校會計專業碩士的學生。
(一)? 問卷設計
本文調查問卷的設計參考了楊昊[6]、王景升[7]、李愛琴等[8]、張彩平等[9]、姚美娟等[10]和古曉[11]對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課程建設、案例開發和實踐基地建設等內容的評價研究。問題內容包括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對新文科建設的認識,以及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課程建設、案例開發和實踐基地建設四個方面與新文科建設要求之間的契合程度進行評價,發掘會計專業碩士的發展現狀與新文”建設要求之間的契合程度、不契合的方面以及存在的原因。在題型設計中,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測量,并通過多選題和填空題設置,彌補可能存在的缺漏問題。
(二)? 樣本數據收集與統計
本文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線上調查問卷,共收回問卷215份,其中有效問卷200份。調查的基本情況見表1。
三? 傳統會計專業碩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調查問卷數據顯示,當前的培養模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問題。
(一)? 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方式單一
全日制碩士與非全日制碩士的培養方案沒有區分,在相關課程設置和教師隊伍的配置上沒有太大差異。這就造成了碩士畢業生的“雙向欠缺”,即學術型研究生缺乏理論知識,應用型研究生缺乏實踐經驗或者案例大賽參賽經驗。圖1總結了受訪學生參加案例大賽的次數。從圖1可以看出,68.5%的學生從未參加過案例大賽。從理論上來說,對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學生,培養方案、教師配備和相關課程設置應具有差異性。否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學生只有名義上的區分而沒有實際的差異。
(二)? 會計專業碩士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完善
不完善的課程設置體系會使傳統會計人才與新技術時代逐漸脫鉤。圖2總結了受訪學生對課程設置的偏好。從圖2可以看出,58%的學生認為碩士課程設置存在與本科生課程內容重合度較高的問題。并且,67%的學生表明課堂教學配備ERP、Wind數據庫等軟件是非常重要的,92.5%的學生表明在課程體系中強化外語、國際會計準則及商務法律知識十分有必要,78%的學生認為數據分析類課程最能幫助本專業學習,詳情如圖2所示。一方面,數字技術與會計專業結合的課程為非核心課程,且課時較短,使課堂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另一方面,目前課程中缺少國際案例課程及非會計類課程。
(三)? 會計專業碩士教學方法重知識輕能力
相對于其他學科,會計學科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目前在高校的會計教育中,教學內容以理論教學為主,忽視實踐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多數課程強調課堂理論講授和記憶,學生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參加案例大賽有利于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問題分析處理能力。然而,從圖3受訪學生參加案例大賽原因統計中發現,僅6.5%的學生在參加案例大賽后感到很有收獲,45.5%的學生不知道如何組建隊伍參加案例大賽。
(四)? 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與兼職導師聯系的主動性不足
會計專業碩士過度依賴學校和校內導師,缺乏與兼職導師聯系的主動性。在受訪的學生中,73%的學生聯系導師的頻次遠小于1個月1次,其中95%的學生與企業導師的單次溝通時間低于30分鐘。究其原因,除了學校課程任務重、學生課外考CPA等資格證書之外,還有研究生期望學院集中安排與兼職導師見面,思想上處于消極等待狀態。
四? 新文科背景下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結構方程分析
基于以上問題,本文構建新文科背景下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結構方程模型,采用Amos軟件分析問卷調查數據,從中挖掘新文科建設的要求與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案例開發和實踐基地建設四個方面的關聯。
(一)? 變量預分析
1? 相關性分析
在建模前,本文先用SPSS計算每個維度下題目的平均值來表示每個維度。得到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各維度均顯著具有相關性,除案例開發維度與課程體系、實踐基地建設維度顯示弱相關性外,其余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正相關本研究得到了初步的驗證。
2? 多重共線性檢驗
通過對各個因素的共線性進行分析,發現各因素的VIF都在3以下。滿足方差膨脹因子(VIF)大于0小于10的標準,說明多重共線性問題不會影響本研究結果。
(二)? 信度檢驗
本文利用樣本200份數據,通過計算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Cronbach's ɑ進行內部一致性檢驗。從表3中可以看出,新文科建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基地建設、案例開發和MPAcc建設的Cronbach's ɑ都大于0.7且整體相關性達到0.967,這說明量表信度檢驗良好,隨機誤差較小。
(三)? 效度檢驗
1? 探索性因子分析
1)KMO和巴特利特檢驗。本文首先對問卷數據進行KMO和巴特利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4。檢驗結果中KMO檢驗系數均大于0.8且P小于0.05,表明問卷數據通過檢驗,能夠進行下一步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驗證性因子分析。
2)主成分提取。本文采用哈曼單因子檢驗(Harman's One-factor Test),使用其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對各因素進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出的方差因子中,大于1的因子有10個,第一個因子占比為35.261%,小于普遍認同的40%占比的臨界值。由此可見,本文的共同方法偏差可被接受,不會對本文的結果產生任何的影響。
2? 驗證性因子分析
1)結構效度。結構模型擬合指數的結果見表5。結構方程的自由度為174,卡方統計量為223,χ2/df為1.283,小于標準值3;GFI為0.907、CFI為0.987、NFI為0.944、TLI為0.984,大于標準值0.9;RESEA為0.038,小于標準值0.08。以上結果表明模型質量較高,擬合程度好。
2)收斂效度。從表6分析可知,AVE除實踐基地維度外均大于0.5,CR除實踐基地維度小于0.6外,其余都大于0.8,符合要求。
(四)? 結構方程模型計算結果
經過上述一系列的檢驗與模型優化,結構方程的最終計算結果如圖4所示。
在圖4結構方程計算結果中,本文設計了兩條特殊的路徑: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的殘差項相連;新文科建設中的第11個問題“你認為現在所學專業的案例開發與新文科建設的要求相契合”和MPAcc建設中的第10個問題“你對所學專業的案例開發是否滿意”殘差項相連。
通過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系數測算結果可以發現,該高校的專業定位與新文科建設緊密結合,但是落實到具體相關專業建設上來看效果不佳。具體檢驗結果和分析如下:
新文科建設對MPAcc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建設、實踐基地建設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872、0.912、0.942,具有顯著影響;新文科建設對MPAcc專業案例開發的路徑系數為-0.04,影響不顯著,主要原因是新文科建設對案例開發和建設未提出明確要求。
MPAcc專業培養目標對MPAcc專業建設的路徑系數為0.055,具有弱顯著影響。培養目標對應的潛在變量中相關系數最高的是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人才定位與應用型人才定位是否相符,達到0.925??梢钥闯觯趯I建設中能否培養出應用型人才、針對性的實踐型培養模式是關鍵。
MPAcc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對MPAcc專業建設的路徑系數為0.328,具有弱顯著影響。課程體系建設對應的潛在變量中相關系數較高的是目前培養課程的設置能否滿足學生的需求,達到0.810??梢钥闯?,該校目前的課程體系規劃存在問題,不能有效滿足學生需求。
MPAcc專業實踐基地建設對MPAcc專業建設的路徑系數為0.632,具有顯著影響。實踐基地建設對應的潛在變量中相關系數最高的是學生對學院的就業指導是否滿意,達到0.784??梢钥闯觯瑢W生有過分依賴校內導師與學校,不積極主動聯系校外導師進行就業指導的問題。因此,MPAcc專業建設需要重點關注學生與企業導師的溝通交流。
MPAcc專業案例開發對MPAcc專業建設的路徑系數為0.024,影響不顯著。主要原因是在受訪學生中,參與案例大賽的學生數量在總人數中占比不高,使得潛在變量數據不足,從而導致結構方程計算結果存在偏差。因此,本文結合調查問卷數據,整理出圖5受訪學生參加案例大賽相關統計,其中包括參賽動機、參賽精力投入、參賽收獲和參賽激勵。從參賽動機來看,有利于日后工作和任職、有利于個人工作成果的總結和沉淀是最主要的兩項動機。從參賽動機可以看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案例大賽對自身職業發展有幫助。從參賽精力投入來看,69.8%的參賽學生投入時間為1個月以下。由此可知,參賽學生雖深知案例大賽重要性,但準備不充分。因此,學??梢耘鋫鋵I老師進行比賽安排規劃,讓學生可以科學安排時間參加比賽。從參賽收獲來看,84.1%的學生認為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55.6%的學生認為數據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從參賽收獲可以看出,案例大賽提升了學生溝通、表達能力等軟實力以及數據分析等硬實力。從參賽激勵來看,73%的學生表示學校對于參加案例大賽有評優評先加分,44.4%學生表明學校會根據獲獎情況發放獎金。由此可見,學校對于案例大賽的激勵機制較完善,能夠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案例大賽。綜上分析可知,案例大賽對會計專業碩士學生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專業建設過程中案例大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
五? 結束語
針對結構方程分析結果,本文從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建設、實踐基地建設、案例開發建議四個方面提出改進建議。
在培養方案方面,區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為非全日制專業學生規劃有針對性的培養路徑。制定非全日制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方案應緊密結合學生工作企業的行業需求,引薦企業高層次管理人員來校授課,形成專屬非全日制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突出課程體系交叉融合,強化前沿技術滲透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貫徹“學生為中心、企業需求為導向、實踐能力為目標”的SEP課程建設理念,將會計、審計、金融等相關行業的技能需求作為制訂課程體系的重要考慮因素,設置國際會計準則、數字化財務、國際商務法律等特色課程。同時,將課程體系建設與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相結合,定期評價課程授課質量,對教師授課內容提出建設性建議。
在實踐基地建設方面,高校應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實現雙贏。一方面,高校通過校企合作的平臺優勢將實踐經驗融入課堂理論教學中;另一方面,高??蓞⑴c合作企業的管理、咨詢工作中,為企業出謀劃策。
在案例開發方面,加大對案例大賽的宣傳和激勵機制。在會計專業碩士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設置相關課程環節,激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和開發課程典型案例,增進學生對案例開發的初步認識;在教指委案例大賽的關鍵節點,學校、學院和會計專業碩士發展中心三個層級可加大對案例大賽的宣傳,方便學生獲取相關信息;在案例大賽獎勵方面,高??稍O置專項獎勵以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地共同參與案例大賽。
參考文獻:
[1] 崔瑜.新文科建設視域下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融合探究[J].安康學院學報,2022,34(3):30-34.
[2] 楊文歡.綜合性文科學術期刊推動新文科建設的路徑研究[J].出版廣角,2021(23):66-70.
[3] 郝愛迎,翟明戈,范松枝.人工智能背景下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20(1):169-170.
[4] 熊華軍.專業學位研究生“四貫通”案例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4):24-30.
[5] 劉堅.從研究生導師的視角論提升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的途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5):7-10.
[6] 楊昊.論新形勢下我國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轉變[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1):163-164.
[7] 王景升.關于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和能力要求[J].財務與會計,2012(6):38-39.
[8] 李愛琴,馬錦,吳瑩.我國會計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9):64-67.
[9] 張彩平,郭溯源.基于“321+”的地方院校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11):74-76.
[10] 姚美娟,高鳳蓮.產學研結合視角下會計專業碩士培養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10):61-64.
[11] 古曉.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江蘇商論,2021(5):105-108.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大數據背景下數字化財務特色課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202101087046);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區塊鏈在北京市重大風險防范體系的應用研究”(20GLC040);北京化工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項目“‘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會計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扎根理論”(G-JG-PTZG202108)
第一作者簡介:劉佳佳(1988-),女,漢族,山東榮成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風險管理、大數據應用。
*通信作者:孫祥棟(1986-),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人口、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