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爽
[摘 要]自從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農村的社會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同時也對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以及社會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融合一二三產業進行發展。在當前新的時代背景下,一定要抓住在鄉村振興中的發展機遇和發展關鍵點,有效地推動鄉村地區的經濟建設以及產業發展,從而盡快地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進步。本文主要分析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要意義及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使得一二三產業可以實現有效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利益聯結;經營主體
[中圖分類號]F20文獻標志碼:A
農村地區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應該以農業作為基本依托,通過產業之間的聯動及產業聚集,運用技術滲透等各種方式,將資本、技術及資源要素等進行集約化的有效配置,使得農業的生產,農產品的加工、儲藏、運輸、銷售以及其他的相關服務等各項內容整合在一起,將農村一二三產業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協同發展、共同進步,最終實現農村產業鏈的有效延伸、產業范圍的不斷擴展以及農民收入的快速增加。
1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1.1 有利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縮小城鄉差距
首先,對于農村地區的發展結合一二三產業來說,需要加快其融合,使得產業鏈有所延長,促進農產品加工效率的進一步提高,也能夠對傳統農業的生產發展范圍進行拓展,發揮農業本身的多種功能。農民不僅可以在農業的生產環節獲得更多的經濟利潤,在其他方面,如農產品的有效加工和市場營銷,包括存儲和物流等不同的環節也能夠有所改變,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與農業產業密切聯系的二、三產業增值收益可以真正地留在農村,使得更多的農民受益進而感受到產業融合所具有的優勢。當然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借助先進的網絡技術,使得農村地區的產業融合速度不斷加快。
其次,在農村地區對一二三產業進行融合發展必將對在農村地區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這樣可以促使農業發展獲得一定的承接性,使得農業的產業鏈可以不斷延長,提供更多就業的崗位,還能夠讓農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農業產業鏈的相應收益分配,使得農民的收入可以有所增加[1]。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城市和鄉村地區之間收入的差距自然而然也在不斷地縮小,使得城鄉可以一體化發展,也能夠使農民群眾在發展的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提高獲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對于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要給予更多的重視,從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縮小城鄉差距。
1.2 有利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體系
隨著黨中央和國務院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農村地區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在當下改革發展工作推進的過程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非常關鍵的內容,要進一步加速現代化農業體系的有效建設,包括農業產業體系以及生產經營的具體發展體系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是核心內容,這部分改革工作的推進效果直接影響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而農業方面的問題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所以對農業的發展提高重視程度,這樣才能夠讓農民從中獲益,讓國家的整體經濟獲得更多的進步。農村地區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表現,也是主要的途徑,能夠使農業實現轉型升級,由增產向提質發展。農產品的質量的快速提高以及附加值的逐漸上升,可以實現農業的綠色化發展并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農業方面接二連三的改革措施,使得農業當下的發展現狀得到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的現狀得到進一步改善,并實現在農業生產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一二三產業的結構重組,促進農村地區的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也可以對農村地區生產經營的模式進行優化,升級農業產業的發展結構,從而形成更加完善的農業產業體系以及經營發展的相關體系,使得農業的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生產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1.3 有利于構筑鄉村振興的基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我國下發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農業強國的建設速度要不斷加快,鄉村振興要將產業化發展作為重要基礎,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從而使得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速度逐漸加快,這是加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舉措。要想實現鄉村振興,按照黨中央的有效指揮開展工作是必然之選。目前,鄉村振興的中心工作就是對農村的產業進行發展,只有農業真正發展起來、強大起來,村民才能夠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才能夠有更好的生活。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目的就是促進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使國家可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方面獲得更多的助力。通過對農村龍頭企業的大力培育及有效扶持,可以創建具有一定特色的農產品優勢區域,當然也可以主動建設更多現代化的農業產業園區以及科技園區,從而使得一二三產業融合過程中的載體可以真正夯實下來,筑牢鄉村振興的基石[2]。只有產業不斷進步,才能夠讓農民從中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才能夠改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其獲得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務,這樣也能夠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更多的幫助,奠定扎實的基礎,提供充分的保障。
2 農村產業融合的基本要素
第一,特色農產品。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農產品、特殊的生產方式以及特殊品種資源作為其發展的重要基礎,如原產地品種及優良的品種等。
第二,加工工藝和技術手段。農產品的處理加工工作也非常重要,而這就需要做好對農產品的精加工以及多元化的加工[3]。工藝技術作為主要的核心,涵蓋一些特殊的加工技術,包括工藝材質、文化傳承等,可以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特色加工方式。這些加工產品的附加值是較高的,能夠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在加工的過程中需要主動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使得精加工的能力有所提升,從而促進農產品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農產品加工水平的快速上升。
第三,文化創意。想要提升農產品的價值,就要在其中加入更多文化創意。要結合時尚元素和傳統文化,從產品的包裝效果、體驗和藝術價值等各個方面真正塑造產品文化的發展品牌,對這一品牌進行有效的塑造和進一步的推廣,讓農產品的名譽以及形象得到樹立。
第四,推廣和銷售模式。在農產品加工完成后,就需要對農產品進行銷售,所以推廣銷售方式也非常關鍵。推廣和銷售的手段是在不斷增加和豐富的,想要實現農產品的順利銷售,避免出現滯銷的問題,就需要采用不同的銷售方式。比如合作式銷售、企業帶動、企業加盟、互聯網銷售等不同類型的銷售方式,這些銷售方式有各自的優點及缺陷,要結合銷售區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類型的銷售方式,這樣才能保證銷售工作順利開展,才能夠真正在市場上建立起關于農產品的發展品牌,促進品牌化的營銷和經營進步。
第五,體驗式消費。除了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推廣銷售外,還應該采取體驗式的消費方式。通過建設旅游區域、提供旅游引導,讓來到農村地區的游客得到多種方式的體驗,包括參與產品生產以及制造,實現對這些農產品體驗式的消費。而在這個過程中,游客的興趣可以被激發出來,對農產品的購買欲望也相應地得到加強,在游客購買農產品時也可以獲得關于這些農產品的信息,樹立起良好的形象,這對于農產品的推廣也有積極作用。有關工作人員要主動采取科學的措施,吸引更多的游客,在銷售農產品的同時,在農村區域建立旅游示范區域。
3 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路徑
3.1 營造良好的產業融合發展環境
首先,要想讓農村地區的一二三產業得到順利的融合,各方要為其建立較為公平公正的市場發展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有良好的環境才能夠讓農村地區的產業融合進行得更加順利。從目前來看,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資源的有效融合有交叉有重組,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特別是鄉村休閑觀光以及生態旅游等產業,更多的是由工商資本在農村地區進行投資的基礎之上所發展的。農民和企業所獲取到的信息所存在的不對等性是比較明顯的,農民和企業所得到的利益也有很大的差別。因此,要準確地了解到農民和企業的利益關系,使農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應該在利益分配方面設定更加明確清晰的制度和規范。這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約束,對于農民來說是一種保障。
其次,加強新型經營主體和普通農民群眾之間的利益聯結,對新型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進行科學的處理和協調,這樣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才能夠形成新型的利益聯結機制,各個主體才可以形成風險共擔及互惠共贏的新局面。因此,要主動探索不同類型的利益聯結機制體系,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和普通農戶的有效結合,可以簽訂關于農產品價格保護的合同,這樣可以盡量減少農民群眾參與產業融合所承擔的風險。要探索更多新型合作方式,使農民群眾可以真正地享受到產業融合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最后,不斷地完善農業公共服務發展體系,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依托區域資源的優勢,打造更好的公共服務發展平臺。培育并引進更多優秀的管理人才,合理地應用這些人才,為農民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服務咨詢。
3.2 大力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
要想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就要培育優秀的專業農村農業人才,這些人才既要懂得一定的技術,也要懂得經營方面的知識。通過對這些新型人才的培育,農村經濟可以獲得一定的轉型升級,將新型經營主體的領導帶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使農村產業發展的速度不斷加快。要主動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及技術培訓,使得農民可以獲得更多的專業技能及現代經營管理的具體知識,幫助他們真正在農業發展中成為農業大戶。鼓勵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的建設,利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促使不同經營主體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加大在技術設施方面資金的投入及建設力度,并在稅收及品牌認證等各個方面落實優惠政策。對于一些認定的優秀的經營主體,要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在生產上給予一定的幫助,使得農村地區的產業融合發展速度不斷加快[4]。
3.3 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鄉村不僅是生產農產品的地方,更是發展鄉村旅游、創意農業、鄉村手工業、農耕體驗的黃金寶地。如今不斷涌現的這些新的生產經營項目日益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新型支柱型產業。因此,推動農業、工業和旅游業,包括教育文化等產業的有效融合發展,有利于實現農業由生產功能逐漸向文化、教育、生態、養老等的多功能轉型。農業要從原先的生產領域轉向生態、生活等各個領域,通過多功能的發展方式進行科學的拓展。
4 結語
在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進行有效的融合是非常關鍵的環節。要實現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就必須進行多產業的有效融合,對其中所出現的具體問題進行針對性研究,針對具體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將現代農業的發展作為重要的目標,對產業鏈條進行完善和拓展。
參考文獻
[1]胡嘉慧,周笑梅.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 農業經濟,2022(8):42-43.
[2]劉敏樓,姚暢,葉蓉,等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理論框架與發展對策[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4):77-86.
[3]蘇秋艷,趙鴨橋.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因及對策[J]. 農業展望,2021,17(8):120-124.
[4]張潔. 鄉村振興戰略下特色產業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探討[J]. 農業與技術,2021,41(7):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