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淑娟 王佳瑛 劉安迪 孫華



摘要 基于整合型科技接受理論揭示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意愿影響因素及其規律,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路徑提供參考依據,促進耕地的可持續利用,從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便利條件和自身稟賦5個維度構建農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影響因素模型,運用Logistic-ISM模型,深入分析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及其層次關系與影響路徑。結果表明: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技術獲取、政策認知和耕地保護意愿因素顯著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意愿;ISM解釋結構模型表明,社會階層、技術認知期望和農戶互助是表層直接因素;政策認知、責任意識、耕地保護意愿、技術獲取、經濟價值期望和生態價值期望屬于中層間接因素;學歷水平和年齡屬于深層根源因素。由此提出:政府應重視農村文化教育,提高農技培訓質量;響應新媒體時代號召,豐富新技術宣傳渠道;發揮領導組織示范作用,形成有效農業技術推廣網絡。
關鍵詞 保護性耕作技術;UTAUT模型;Logistic回歸模型;ISM模型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5-0228-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5.054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Based on UTAUT Model
TANG Shu-juan, WANG Jia-ying, LIU An-di et al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 210095)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ceptance theor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laws of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path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and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use of cultivated land.The influencing factors model of farmers adop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is constructed from five dimensions, and the Logistic-ISM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adoption inten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 its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ing path.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echnology acquisition, policy cognition and willingness to protect cultivated l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ology.ISM 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 shows that social stratum, technology cognitive expectation and farmers mutual assistance are the direct factors on the surface;policy cognition,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illingness to protect cultivated land, technology acquisition, economic value expectation and ecological value expectation belong to middle-level indirect factors;educational level and age are deep root factors.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rural cultur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ining;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new media era and enrich publicity channels;give play to the exemplary role of leading organizations and form 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network.
Key words Conservation tillage techniques;UTAUT model;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ISM model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安”,糧食關系著國計民生。18億畝耕地紅線的劃定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基礎。耕地安全不僅僅在于數量,質量也同樣重要?;时环Q為糧食的“糧食”[1],與我國農業生產息息相關。長期以來,機械和人工撒施的傳統施肥方式造成了肥料表施、氨肥過量和徑流損失等問題[2]。據統計,太湖流域農田的氮肥施用量最高值達300 kg/hm2[3],肥料的不合理利用給當地農業發展帶來挑戰。
在此形勢下,江蘇省大力推進“千村萬戶百企業化肥減施增效行動”,提升全省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普及率。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具有降低氮素損失、提高農田固碳增匯能力等優勢[4]。有助于緩解當前農耕資源投入過度、環境污染等問題,提高農田固碳能力,轉農田從“碳源”到“碳匯”。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普及應用需要上級部門的宣傳推廣,而站在農戶視角,作為鄉村的基本生產單元和耕地的真正利用主體,農戶對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接受度將直接決定最終的實施效果。因此在農業技術推廣領域中,探索農戶的采納意愿并追溯其影響因素具現實意義。
近年來,對于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意愿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將影響因素分為三大類:一是農戶個體因素,認為農戶的年齡、家庭人口、受教育程度等是影響農戶行為的主要因素[5-6];二是農戶認知因素,認為農戶的風險感知、環境認知水平等對農戶采納意愿產生顯著影響[7-8];三是外部環境因素,認為政府宣傳、政策激勵等有效激發農戶采納耕作技術意向的產生[9-10]。農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是連續性的決策轉化過程。單純從農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影響因素出發,缺乏對農戶意愿的深入分析、忽視決策整體過程,難以確定影響因素間的關聯和層次結構,綜合考慮農戶采納意愿并進行層次與路徑分析,可以完整并系統地解釋農戶采納意愿影響因素復雜的層級關系。
在此背景下,研究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意愿,優化農業生產方式,發展低碳高效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筆者以儀征市為研究區,基于整合型科技接受理論 (UTAUT),運用Logistic-ISM模型,深入分析農戶采納意愿的影響因素與內部關系,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相關的政策制定和技術宣傳提供參考。
1 理論模型與研究假設
1.1 理論模型
在新技術的采納意愿研究方面,計劃行為理論(TPB)與技術采納模型(TAM)作為理論基礎被廣泛應用。Venkatesh等[11]在對TAM、TPB等多個模型進行解構、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針對探討“影響使用者認知因素”的問題,提出了整合型科技接受理論 (UTAUT)。核心思想是: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和便利條件作為主要因素會影響用戶技術采納意愿與行為。UTAUT模型對行為意向的解釋力能達到70%,對使用行為的解釋力能達到50%[12]。該模型在國內主要應用于互聯網+“X”與移動服務主題的意愿或行為研究,在農業技術領域應用較少,是較為創新的模型應用[13]。整合性技術接受理論模型相對于傳統的認知行為理論模型,優勢在于其不再局限于內外部因素獨立研究,而是系統全面地考慮了四維因素,完整地詮釋農戶技術采納意愿的認知過程。
1.2 研究假設 結合UTAUT模型的核心因素,從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便利條件、農戶自身稟賦5個維度,探究農戶采納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诖?,提出如下假設,并構建理論框架(圖1)。
H1:績效期望對于農戶采納意愿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冃谕S度包括經濟價值期望與生態價值期望,是農戶采納新技術的先決條件。當農戶認為采用該技術能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或環境效益,對技術的采納意愿也會增強[14]。
H2:努力期望對于農戶采納意愿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努力期望維度包括技術認知期望、技術適用性期望、技術可用性期望,是個人認為使用該系統的輕松程度。農戶自身經驗、觀點和知識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農戶農業技術的選擇與實施[15]。當農戶認為可以較為容易地了解、學習并應用技術時,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采納該技術的信心。
H3:社會影響對于農戶采納意愿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社會影響維度包括農戶互助、社會價值認知和農戶責任意識,反映了農戶對他人認為自己應該使用該系統的重要程度的感知。與鄰里的技術交流可以增強農戶采納該技術的可能性,農業技術的擴散存在“鄰近效應”,生活在同一區域范圍內或處在相同生活圈的農戶之間會產生相互影響[16]。
H4:便利條件對于農戶采納意愿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便利條件維度包括技術宣傳與農技培訓。政府的大力宣傳可以提高農戶對技術的評價并且降低使用風險,提高技術的采納意愿。而接受過農技培訓的農戶可以更好地實施新技術,從而提高采納該技術的意愿。
H5:農戶對耕地保護的認知對于農戶采納意愿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農戶自身稟賦包括農戶的基本條件以及自身對耕地保護的認知(包括政策認知和耕地保護意愿)。已有研究表明,政策支持可以提升農戶對技術的認知,降低風險[17],從而提高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意愿。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戶逐漸意識到耕地保護的重要性。
2 研究數據與方法
2.1 研究區選擇
研究區域為江蘇省揚州市儀征市,位于江蘇省中西部。2019年《儀征年鑒》顯示儀征市耕地面積共41 650.36 hm2,近總面積的1/2,且疫情影響下的農業生產依舊保持總體平穩,全年糧食總產量26.15萬t,是江蘇省的重要糧食產地。同時,儀征市2021年度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實施計劃中,重點強調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并且在多個重點鄉鎮大力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研究初期課題團隊針對研究區域開展過相關調研,并且與當地村委會、農業主管部門進行了深度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為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2.2 樣本數據 基于UTAUT模型設計了農戶水稻側深施肥技術采納意愿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從農戶自身稟賦、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便利條件、耕地保護認知和水稻側深施肥技術采納意愿方面展開。
問卷調查共涉及儀征市陳集鎮、月塘鎮2個鎮,丁橋村、汪營村、六松村、四莊村、曹營村、青年村6個村,調查時間為2021年7月—2022年1月,調研對象基本包括種植大戶、村干部、農業種植示范戶和普通農戶等,確保調查對象的多樣性。調查結束后共回收問卷307份,根據問卷填寫是否完整以及當前是否種植水稻等因素對問卷進行有效性篩選,篩選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250份。受訪者男性比例較大占78%,45歲以上農戶占大多數,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具體情況如表1。
2.3 研究方法
2.3.1 Logistic模型。
Logistic模型是分析微觀個體意愿、決策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理想模型[18]。該研究以目前大力推廣且有一定普及度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為研究對象,研究農戶采納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在問卷設計中采納意愿設置愿意與不愿意2種選項,屬于典型的二分類變量,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進行回歸分析。
根據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農戶保護性耕作意愿程度的發生概率為:
式中:Y為農戶保護性耕作意愿程度;Xi為對農戶保護性耕作意愿程度有顯著影響的自變量;α為常量;βi為各自變量參數。
將式(1)轉化為易于計算的對數形式,得到式(2):
2.3.2 解釋結構模型(ISM)。
解釋結構模型廣泛應用于現代系統工程中,以拓撲圖的方式直觀地呈現模型以及研究影響因子之間的關系。因此使用ISM分析方法研究各因素之間的拓撲邏輯關系,過程如下:
假設影響農戶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意愿的因素有k個,則用S0表示農戶對保護耕作技術應用的意愿,Si(i=1,2,…,k) 表示新技術采納者的影響因素,因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指兩因素是否存在著相互影響或者A為B前提等關系。因素之間的可達矩陣為:
邏輯結構最高層的因素可以由(4)式獲得矩陣最高層因素并且確定其他層次因素。
其中:P(Si)表示可達矩陣中以Si為起點的終點集合;Q(Si)表示以Si為終點的起點集合;即:
在獲取每一層的因素之后可以獲得層次結構T。使用有向邊連接相鄰層次以及同層次的影響因子,最后得到保護性耕種技術的采納意愿影響因素的層次結構。
3 結果與分析
3.1 Logistic回歸
3.1.1 回歸模型擬合情況檢驗。對回歸模型擬合情況進行檢驗,由霍斯默-萊梅肖檢驗結果可知,顯著性為0.987>0.05,表示觀測數據與回歸模型擬合狀況良好。后續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所得結果可以真實可靠地反映原始變量之間的真實關系。
3.1.2 模型回歸結果。
利用SPSS 25.0軟件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得到結果顯示所有變量方差膨脹因子均小于5,容差均小于0.1,因此不存在因子共線性問題,可以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
Logistic回歸運行結果如表2所示。
3.2 ISM模型結果
上述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影響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意愿的主要因素有農戶年齡、學歷水平、社會階層、經濟價值期望、生態價值期望、技術認知期望、農戶互助、責任意識、技術獲取、政策認知、耕地保護意愿,分別用Si(i=1,2,…,11)表示,農戶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納意愿用S0表示,得到圖2。
由鄰接矩陣A,采用布爾代數運算法則進行矩陣的冪運算得到可達矩陣M:
根據層次因素確定方法,經過排序后得到基于ISM模型的影響因素可達矩陣N:
根據可達矩陣N最終得到因素間的解釋結構模型,如圖3所示。
3.3 結果分析
Logistic回歸所得11個顯著影響因素既獨立發揮作用,又相互關聯。ISM模型分析影響因素內部邏輯,最終在結構上分為5個層次和5條路徑。
3.3.1 影響因素5個層次。
第一,表層直接因素,包括社會階層、技術認知期望和農戶互助。農戶的社會階層和農戶互助在0.05水平正向顯著。表示擔任村干部的農戶對于采用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具有模范帶頭作用。加入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農戶相對而言容易接觸新技術(系數為0.534),且農戶互助大大縮減了新技術普及所需的人力和時間成本。了解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包括對技術難度、技術優劣勢以及技術推廣意義。說明對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認知越深,農戶接受技術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二,中層間接因素,包括第二層次政策認知,第三層次責任意識和耕地保護意愿,第四層次技術獲取、經濟價值期望和生態價值期望。農戶對于政策法規的了解程度以及耕地保護重要性認可度在0.01水平正向顯著(系數分別為1.076和4.116)。政府部門在保護性耕作技術推行過程中擔任領路人的職責,與農戶在耕地保護重要性上形成共識,才能夠提高農戶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積極性;對于主要責任人的看法(責任意識)在0.05水平正向顯著(系數為1.669),對農戶看法起到積極作用。隨著農戶對于耕地保護和自身角色認識的深入,農戶責任意識得到加強,對新技術的認可度增高;對耕地經濟價值的認知同樣在0.05水平正向顯著(系數為1.120),大于耕地生態價值的顯著性。出于理性人的判斷,認為采用新技術能夠使家庭長期收益得到提升的農戶更加傾向于接納水稻側深施肥技術。但由于其影響機制復雜,研究發現在利益驅動下,部分農戶不重視農業,收入反而比以從事農業為主的農戶高,導致結果混淆,因此需要進行該方面的深入研究[19];農技培訓是外部環境給予農戶接觸新技術新思想的渠道,是技術獲取的重要途徑。農戶培訓對農戶水稻側深施肥技術采納意愿在0.01水平負向顯著(系數為-3.123),原假設不成立。經過深入訪談,發現當下的農技培訓存在正規度不高,以“禮品贈送”的形式強制農民參加的情況,在農民參加意愿不強、技術傳授組織混亂的情況下,農民往往對新技術抱有抵觸心理。
第三,深層根源因素,包括學歷水平和年齡(第5層次)。農戶的年齡在0.01水平負向顯著(系數為-0.136),說明年齡對農民采用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意愿具有負向影響。在實際調研中,處于50~80歲年齡段的農戶占總量的60%,而拒絕采用技術的樣本也全部處于該年齡段之中。主要原因在于中老年農戶對風險的承受能力相對偏低,學習新技術能力較低;農戶的學歷水平在0.05水平正向顯著(系數為1.398),與預期一致。文化程度決定勞動力素質,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戶學習能力較強,因此更愿意接受新事物[19]。愿意采納新技術的人群受教育程度均值為2.16,基本接近初中水平。由于文化程度過低的農戶難以對新技術進行深入認知,其耕作方式一般沿襲傳統或跟隨大眾。
3.3.2 影響因素5條路徑。
排除社會階層和農戶互助2個淺表因素,從深層原因進行路徑溯源。最直接的2條路徑為“學歷水平-責任意識-政策認知-技術認知期望-意愿”和“年齡-技術認知期望-意愿”;受到外部條件影響的路徑為“學歷水平-技術獲取-耕地保護意愿-政策認知-技術認知期望-意愿”,其中技術獲取是外部環境給予的機會;受農戶自身認知限制最多的2條路徑為“學歷水平-經濟價值期望-耕地保護認知-政策認知-技術認知期望-意愿”和“學歷水平-經濟價值期望-耕地保護意愿-政策認知-技術認知期望-意愿”。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便利條件和自身稟賦五維因素均對農戶技術采納具有重要影響??冃谕S度顯示若新技術能夠帶來一定的利益增長則可以有效增加農戶的采納意愿;努力期望維度顯示技術可以被輕松的理解有助于農戶的技術采納意愿;社會影響維度顯示農戶之間頻繁的交流幫助以及較高的責任意識可以產生鄰里效應與從眾心理,從而促進技術采納行為;便利條件維度顯示參與農技培訓本身可以提升農戶對于技術的認知程度,但不恰當的技術培訓模式會帶來截然相反的效果,反映出相關的便利政策在底層落實時存在一定的偏差;農戶自身稟賦與耕地保護認知方面顯示年輕、具備一定文化水平且擔任村干部的群體會更容易接受新技術,并且政策的了解程度與耕地保護的心理能夠使農戶增加新技術的采納的信心。
(2)ISM模型分析結果顯示,社會階層、技術認知期望和農戶互助,屬于表層直接因素;政策認知、責任意識、耕地保護意愿、技術獲取、經濟價值期望和生態價值期望,都屬于中層間接因素;學歷水平和年齡則屬于深層根源因素。由表及里抓住改進方向,是促進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關鍵所在。
4.2 政策啟示
4.2.1 重視農村文化教育,提高農技培訓質量。文化水平作為根本因素深刻地影響著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納意愿。讓農村孩子有一技之長,不僅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更是讓鄉村留住人的關鍵所在。農技培訓讓農戶了解并掌握新技術,提高農村中老年人技術水平,然而現農技培訓優先面向大戶開展,且培訓內容更新不及時。導致大批小農戶對新技術了解不足,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低。因此在農機培訓方面應當豐富培訓內容,調動農戶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提高培訓質量。
4.2.2 響應新媒體時代號召,豐富新技術宣傳渠道。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工作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加大對耕地重要性及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力度。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惠農政策的普及落實,我國現有行政村已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因此農業主管部門可以與通信服務商合作,進行積極宣傳,響應江蘇省“千村萬戶企業化肥減施增效行動”,強化農民對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的了解,穩步普及保護性耕作技術。
4.2.3 發揮領導組織示范作用,形成有效農業技術推廣網絡。農村地區信息接收渠道窄,且鄰里效應強,應當充分發揮領導組織帶頭學習作用,由點到面,強化基層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營造鼓勵和支持采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社會氛圍,提升推廣效率。積極建立農業技術信息交流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技術推廣,形成有效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
參考文獻
[1] 張燦強,王莉,華春林,等.中國主要糧食生產的化肥削減潛力及其碳減排效應[J].資源科學,2016,38(4):790-797.
[2] 宋知遠,孫曉玲,許雅婷,等.江蘇省化肥施用強度時空演變及差異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18):5-8.
[3] 懷燕,陳照明,張耿苗,等.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氮肥減施效應[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20,46(2):217-224.
[4] 朱通雅.農業碳排放的驅動因素與退耦效應研究:以長江經濟帶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24):118-121,135.
[5] 黃婧軒,王立國.鄉村旅游地農戶親環境行為采納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以測土配方施肥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6):60-68.
[6] 羅小娟,馮淑怡,石曉平,等.太湖流域農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納行為及其環境和經濟效應評價: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3,28(11):1891-1902.
[7] 李明月,陳凱.農戶綠色農業生產意愿與行為的實證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0-19.
[8] 齊琦,周靜,王緒龍.農戶風險感知與施藥行為的響應關系研究:基于遼寧省菜農數據的實證檢驗[J].農業技術經濟,2020(2):72-82.
[9] 顏玉琦,陳美球,張潔,等.農戶環境友好型耕地保護技術的采納意愿與行為響應:基于江西省1092戶農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的實證[J].中國土地科學,2021,35(10):85-93.
[10] 沈昱雯,羅小鋒,余威震.激勵與約束如何影響農戶生物農藥施用行為:兼論約束措施的調節作用[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0,29(4):1040-1050.
[11] VENKATESH V,MORRIS M G,DAVIS G B,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2003,27(3):425-478.
[12] 李思豫,袁勤儉.UTAUT及其在信息系統研究中的應用與展望[J].現代情報,2020,40(10):168-177.
[13] 張熠,徐藝玲,程慧平,等.UTAUT模型在國內IT/IS采納實證研究中的應用現狀分析[J].現代情報,2018,38(11):123-129.
[14] 馮貴菊,齊振宏,劉哲,等.基于TAM-TPB理論的農戶生態農業技術采納意愿研究:以稻蝦共作技術為例[J].世界農業,2022(3):85-99.
[15] 蓋豪,顏廷武,何可,等.社會嵌入視角下農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行為研究:基于冀、皖、鄂3省668份農戶調查數據[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9):2141-2153.
[16] BANDIERA O,RASUL I.Social networks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in northern Mozambique[J].The economic journal,2006,116(514):869-902.
[17] 蔡榮,蔡書凱.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及對作物單產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安徽省水稻種植戶的調查數據[J].資源科學,2012,34(9):1705-1711.
[18] GOBIN A,CAMPLING P,FEYEN J.Logistic modelling to derive agricultural land use determinants:A case study from southeastern Nigeria[J].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2,89(3):213-228.
[19] 李楠楠,李同昇,于正松,等.基于Logistic-ISM模型的農戶采用新技術影響因素:以甘肅省定西市馬鈴薯種植技術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4,33(4):542-551.
基金項目 南京農業大學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2120XX11)。
作者簡介 湯淑娟(2001—),女,安徽蕪湖人,從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研究。*通信作者,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從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資源環境評價與規劃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