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榮纘
ChatGPT橫空出世,AI(人工智能)浪潮洶涌澎湃,席卷全球,勢不可擋。歡迎者有之,恐懼者有之,觀望者有之。
AI可以聊天,可以寫公文、寫論文、寫詩,據說AI寫詩一秒立就,比曹植七步成詩還快,如今更發展到可以作曲、畫圖等等,功能之強大,令人驚嘆。AI浪潮襲來,我們的教育該怎么辦?我們該如何守衛“數字童年”?這些都是我們不能不面對的問題。
一、作為“雙刃劍”的AI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使事物具有人類的思考能力,在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中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可以說,人工智能就是當今時代推動科技發展的手段,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杠桿。
說一個身邊的實例。據我兒子介紹,他用一個圖像AI叫Stable Diffusion做一個工業品的設計,邊生成圖片邊修改提示詞,大概8個小時做了400張圖并從中挑選了25張,分為5種風格。他把這些圖片以“在線投票”的形式放進了OA里,參與決策的同事在一個下午的時間里完成了投票。得票最高的3個圖,再換用一個叫Mid Journey的制圖AI做了深化設計,每個圖做了5張不同面的深化設計稿,作為甲方明確的設計意向交付給了外聘的設計公司。以往甲方公司和乙方交涉這個初步設計的過程大約需要三到四個星期,用上述方式3天就做完了。這里,我們看到AI處理相關事務的高效,及其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便利。
同時,AI也帶來一系列挑戰。瑞典數學家大衛·薩普特曾做過一個試驗:選取32位網友近期在臉書(Facebook)瀏覽的15個帖子,使用分類算法分析法來推斷他們的基本信息,其結果是經過算法分析基本可以推斷他們的生活圈和工作圈。這就是說,人工智能會帶來個人信息安全風險。不只如此,只要你在網上瀏覽過某種信息,搜索過某些商品,大數據就能參透你的需求,不斷給你推送同一類型的信息或商品,在無形中形塑你的品位,或使你深陷“信息繭房”而不自知。
二、主動適應:AI時代的教育
在AI時代,教育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顧之川先生在《語文課程與考試論》一書中提出三個觀點,若結合AI時代來思考,可以給我們更多啟發。一是學習在窗外。大量知識要靠在實踐中學、生活中學、社會中學,因為你面對的是整個世界,而不僅僅是一個專業。二是他人即老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都有值得他人學習的一面。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個時代。“后喻文化”即AI時代的特點之一,學生通過網絡可能比家長、老師更早、更全面地獲取信息,更嫻熟地掌握網絡社交媒介和AI使用技術,他們可以反過來向教師、長輩教授知識和技能。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敏所說的,“知識以解構、重構、反哺等多元化方式產生和擴散”。單一的知識權威已經不可能獲得認可,固定的教師職業將受到嚴重挑戰,學習成為一生的事情。三是世界即教材。學習的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教科書上的內容,真實世界里的各種事物都可以作為學習的素材和對象。
山姆·奧特曼之所以能編出ChatGPT,與他8歲開始學習編程分不開;馬斯克12歲開始編程創業,獨自開發了一款太空射擊游戲,現在成為科技新貴。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只有深入了解AI的各種具體應用、可能帶來的深刻變革,主動學習數字化思維和技術,才不會被數字化浪潮所吞噬。
我所在的學校主動適應AI時代可能帶來的變革,重視培養孩子們的探究思維,并開設了多種課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開設Scratch 圖形化編程課程,學生可以通過親手制作動畫、游戲、故事、謎題等程序作品來學習編程、數學、物理、工程技術等知識。學校還開設Arduino編程課程,該課程以Arduino UNO 控制板為基礎,結合各種電子元器件、傳感器、結構件等,通過指導孩子們自己搭建電路、編寫程序、控制調試,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編程能力以及編程分析能力。這些課程,也許不能培養出科學天才,但可以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一顆熱愛科學的種子,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實操能力。
有識之士提出,國家要成立每一個學科的專家團隊,探索目前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課程改革,尤其是課堂改革。老師教、孩子記,滿堂灌的教育模式不再適用于AI時代的教育,課堂改革亟待深化。
羅翔老師聊到ChatGPT時說,有人擔心它會取代老師這個職業,他個人認為這是杞人憂天,因為人工智能是無法進行價值判斷的,“作為老師,最重要的不是知識傳授,而是在陪伴中進行價值、意義和智慧的傳播,以微小的力量延續人類文明,人生的意義在人生之外。”
羅翔老師指出了教師的價值和意義。改革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看,適應AI時代的需求,教師的課堂就要創設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自由思考,樂于、勇于表達;允許學生持不同的意見,允許學生犯錯或失敗,多鼓勵,少批評;珍視他們的好奇心,不扼殺學生的創造萌芽。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學在他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指出:“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以此推論,課堂改變,教學方式改變,培養模式改變,人才的素質就會改變,教育質量就會提升,我看也是成立的。
三、勇于質疑,培養批判性思維
守衛“數字童年”,我想到了孫悟空。學生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什么妖魔鬼怪在他面前都會現出原形。我們是普通人,自然沒有孫悟空的神力。但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勇于質疑,不也就等同于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么?
關于中國基礎教育,歷來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兒童善于掌握新知識而短于提出新問題,基礎知識扎實而探究能力不足。其實,中國的孩子也不是沒有問題意識。大家熟知的《兩小兒辯日》就是具有探究精神的生動故事。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人遠一些。”另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一些,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人近一些。”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個盤子,這不是遠處的看著小而近處的看著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等到中午的時候像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嗎?”限于當時的認知水平,就連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但是,這兩個小孩善于觀察自然現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難能可貴的。
我最近讀《歐陽修傳》,發現歐陽修也是一位敢于質疑,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人們解讀先秦儒家經典,歷來都是依據前代經學家的注疏,不敢提出質疑。歐陽修重讀經典,將自己讀書的疑惑和感想,寫成《易童子問》《易或問》《詩解》《春秋論》《春秋或問》等著作,自信果決、挑戰權威的精神,給人們極大的沖擊,并由此開創了疑經惑傳的新學風。
我們有了批判性思維,在面對ChatGPT的沖擊時,就能從容應對,游刃有余。目前,已有不少學者指出,ChatGPT所生產的文章并不具有原創性,但如果使用者善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ChatGPT將是學習、做科研的強大助力。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名高材生編出了一個檢測神器:GPT-Zero,用來檢測文章是否是用ChatGPT寫的。他擔心學生自己不動腦子寫文章,荒廢了自身的研究和寫作能力。可是針對GPT-Zero又興起一種業務,人工改寫文章,讓GPT-Zero檢測不出來。這場科技戰爭如火如荼,都體現出一種批判、創新的精神。
四、堵疏結合,雙管齊下
想起大禹治水的故事。面對泛濫的洪水,鯀領著大家筑壩擋水,九年過去了,洪水仍然沒有消退。他的兒子禹繼續治水,吸取了鯀治水失敗的教訓,采取疏導的辦法治水,疏通河道,讓洪水通過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守衛“數字童年”,從源頭抓起,是很重要的一環。我看過一個對ChatGPT之父山姆·奧特曼的訪談,主持人問:如果有人想通過ChatGPT了解制造爆炸物的方法,這能否實現?山姆·奧特曼說,ChatGPT設置了安全邊界,但讓人擔心的是,他不是ChatGPT技術唯一的擁有者,別人也擁有這一技術,如果把設置的安全邊界解除,失去了監管,就危險了。
前段時間,國家網信辦開展清朗·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集中整治“自媒體”造謠傳謠、假冒仿冒、違規營利等亂象,破解“自媒體”信息內容失真、運營行為失度等深層次問題;督促平臺健全“自媒體”賬號管理體系,優化“自媒體”賬號注冊、運營、關閉等全流程的管理細則。系列行動對于堵住源頭、凈化網絡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新時代的堵,不是僵硬的堵,是帶共情的、同理心的堵。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引導。守衛“數字童年”,作為守衛者的父母、老師該如何引導呢?
在寫作本文的時候,我和我兒子討論,他認為在數字化環境下,父母、老師要升級,提高自己數字化、信息化的知識素養。直播購物的入口在哪里、怎么從看直播到買完一個商品、到底便宜在哪兒,ChatGPT是怎么從零開始注冊使用、它能做哪些事,只有自己參與過、體驗過, 才能理解這些新元素, 才能感受到技術革新帶來的震撼,才有討論和評論這些新事物的資格。
同樣,家長、老師在引導數字時代的孩子們時,也應該懂得這些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去積極體驗一下。“王者榮耀”到底好玩在哪里?為什么現在的青少年們反而在用QQ不用微信了?為什么做作業喜歡網上去搜而不是對著書本思考?現在孩子們中間流行的游戲、動漫是什么,他們經常聊什么話題?所有這些,教育者都應該一一體驗和知曉。
進入“后喻時代”,老師要虛心學習,才能與孩子們同頻共振,發揮教育引導的作用。如果不能先了解孩子們的世界,只一味地宣傳諸如“不碰不良網站”“警惕個人隱私信息外泄”等陳詞濫調,口號喊得再響,恐怕只能是隔靴搔癢。不能走進孩子們的心里,教育的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博雅培文學校)
實習生 何美好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