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芳
摘 要 從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方面建立“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從教材、自我、生活多方面感悟閱讀內涵。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基于“三位一體”開展大單元教學能夠系統性地整合教材內容,促進教材的深入開發,對學生的情感共鳴能力、思維發散能力進行深度塑造,為學生提供高質量教學服務。
關鍵詞 三位一體 大單元 閱讀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修訂版)》中明確指出,閱讀理解是語文學習的核心內容,有助于擴展學生知識視野,豐富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引發學生對事物、情感的正確思考。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督促教師從意識形態、邏輯梳理、實踐思考多方面展開教學設計創新,大單元設計下的初中語文注重教材內容的全面解析,從結構層面開展系統學習,能夠提煉出核心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思考中提高語文素養。基于“三位一體”的大單元閱讀教學是對課程標準和教學原則的嚴格貫徹,在教學思維、課堂內容和授課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讓學生分層次感悟閱讀的實際教學意義,是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高質量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基于“三位一體”的初中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內涵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增強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控,讓學生在結構梳理、邏輯訓練中與作者達成情感共鳴,從而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建立正確價值觀,強化審美觀念。大單元教學是交叉、滲透、整合教材內容的重要方法,能夠在眾多教材文章中建立分層次閱讀教學模式,從結構上為學生創設一個“大語文”的學習氛圍,打造開放活躍的課堂氛圍,強化學生對語文內容的實踐運用能力,使學生在多元化的閱讀內容和教學方法中拓寬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位一體”是基于新課標“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提出的集教師教讀、學生自讀、課外拓展為整體的教學模式。在教師教讀環節,教師在備課階段應該考慮到教學環節的緊湊性,將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規劃,各方面的知識通過有效遷移結合都存在互通性,最終形成系統性的教學設計,形成一環扣一環的連續課堂內容,保障學生在嚴密的思維邏輯下完成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吸收。在學生自讀環節,教師要摒棄單一枯燥的傳統教學方法,豐富課堂內容,提高課堂互動效率,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沉浸式體驗文章情景與閱讀內涵,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閱讀教學真正服務于學生的精神塑造。在課文拓展閱讀環節,教師要以教材閱讀的核心理念為依據,選取合理的課外讀物,開闊學生視野,增強閱讀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自主進行思維發散和課堂延伸,在實踐中升華閱讀理念。
二、基于“三位一體”的初中語文大單元閱讀教學模式
1.創設情景氛圍,優化教讀效果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在于能夠動靜結合、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課文所描繪的具體畫面,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帶動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閱讀內容。教師要善于依靠多媒體手段搭建豐富多彩的課堂內容,創設情景氛圍,優化閱讀教學效果。如在學習回憶性散文《背影》時,平凡樸素的“背影”是文章的關鍵意象,代表著深沉質樸的父愛。教師簡單的語言描述無法具象化文章中蘊含的思父之情和愛子之心,可以選擇播放以《背影》為劇本的影視作品,向學生展示“父親”和“我”之間的對話情景和動作細節,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洗盡鉛華的父子真情,在文章的情感熏陶中陶冶自身情操,以此達到新課標提倡的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通過信息技術實行情景教學能夠打破閱讀的枯燥常態,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理解的魅力所在,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對文章的喜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張載曾說:“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提高語文閱讀內涵對學生素養的感染效果,就要讓學生把閱讀當成愛好樂趣,而不是一件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實現初中課堂的減負增效。此外,教師還應該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由點及面、由表及里地對文章進行深入分析,在分析過程中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以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進而體會散文之中蘊含的真情實感。
2.借助擴寫仿寫,促進自主閱讀
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標的重點之一。在教師教讀后,學生對文章的表現手法、中心思想有了一定的認知,在下一個閱讀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擴寫仿寫活動,促進自主閱讀,讓學生在自主思考中發散思維。語文教師要多角度探索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走進自然、親近生活,勤于觀察和思考,豐富感性認知,能夠學會采用續寫、改寫等方式來鍛煉自己的閱讀能力,體會文章真情,增強閱讀教學效果。以同樣描述親情的記敘性散文《回憶我的母親》為例,作者在文中大量描寫了體現“母親”勤勞慈愛的句子,作者在與母親的長期相處中深受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愛、堅強不屈精神品質的影響,體現出作者忠于民族、忠于國家、報答母親的決心,對學生愛國精神和忠孝情懷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依照課本從家庭背景、自然生活、未來期望三方面開展仿寫,回憶自己與母親的相處故事,寫出母親對自我認知、自我期望、處事原則的影響,讓學生在仿寫中開闊思路,多維思考,在仿寫中豐富情感體驗。仿寫是學生閱讀寫作的必經之路,能夠促使學生對課文進行認真揣摩和分析,加強知識理解吸收,在自我閱讀過程中深化教讀意義,并且能夠從更深層次理解文章的內容。
3.組織生活實踐,強化課外閱讀
在以親情為主題的散文體裁的大單元閱讀教學中,學生在經過教讀、自讀環節后,仍需通過課外閱讀對文章內容進行延伸,接觸更多的文學作品,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比如《我們仨》《目送》《秋園》都是基于家庭生活引出的對親情、社會、人生的記錄與認知,對中學生具有教育意義。其中《目送》屬于散文集,教師可以督促學生每天在課后閱讀一篇作品,加強學生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另外,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學校可以每學期定期舉辦“親子讀經典、文化共傳承”活動,選取課外經典之作讓家長與學生共同誦讀,讓家長明白經典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內涵,從而加強家長在平時生活中對學生的教導力度,發揮出經典作品的教育意義,使課外閱讀長期化、持續化,培養出學生自主閱讀的優良習慣,并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所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教師應對教學內容定期進行總結反思,從“三位一體”角度不斷實踐探索,與學生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拉近距離,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對語文知識有系統性理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該以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為最終目標,踐行新課標的教育原則,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作者通聯:南寧市江南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