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琴
兒童音樂劇結合了對白、表演、聲樂、器樂、舞蹈、舞臺美術等藝術元素,將音樂、美術、表演等關于美育的內容進行統(tǒng)籌結合,作為各學科教學的媒介,統(tǒng)整學科開展教學,是美育的綜合載體,對兒童美育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標及方法
2022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使學生在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提高藝術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力。兒童音樂劇從專業(yè)舞臺進入小學課堂,使學生直接參與編演,獨立完成作品編排及表演,在實踐過程中提升學生綜合藝術表演能力。
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范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開展三個階段的音樂劇實踐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做出改進。在行動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觀察法進行研究,即通過觀察兒童的表現(xiàn)來判斷其對于兒童音樂劇的接受程度。
(二)研究思路
班級音樂劇課每周1次(2課時),行動研究實施時間為一學期(10周),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制定計劃、實施行動研究方案、收集資料;第二階段為實踐階段,通過各種實踐方式對兒童音樂劇教學開展三輪層層遞進的行動研究;第三階段為總結反思階段,在第一、二階段的基礎上進行總結與反思。
二、實施過程
(一)感知體驗階段(1-2周,4課時)
1.階段目標
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對音樂劇的認識,激發(fā)他們對音樂劇的興趣。
2.活動內容
第一周:教師播放音樂劇片段《貓》,帶領學生感受音樂劇的表演形式,理解音樂劇中歌唱、表演、舞蹈等元素所在;邀請學生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使學生熟悉故事起因、經過和結果;并用手工剪貼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第二周:讓學生熟悉歌曲《竹石》;以“神奇飛毯”游戲為基礎,邀請學生一起完成探險游戲,進入表演情景當中;以“草地音樂會”為情境,組織學生分組表演草地的聲響,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劇表演的興趣。
3.階段小結
通過欣賞經典音樂劇,學生了解到音樂劇是一門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藝術,需要有基本的故事情節(jié)、特有的表現(xiàn)手段以及舞臺背景的支撐。通過“圓圈模式”“觀眾模式”“活動模式”讓學生感受舞臺空間的變化;通過跳、拍手、閃電、水等指令,訓練學生對節(jié)奏變化的練習;通過“神奇飛毯”“草地音樂會”等游戲,讓學生逐步進入表演情境。
(二)戲劇表達階段(3-9周,14課時)
1.階段目標
此階段是兒童音樂劇課程的核心層次,圍繞《愚公移山》的劇情徐徐展開:學生通過扮演劇中人物角色從而獲得音樂劇相關經驗;再通過創(chuàng)設音樂劇中的矛盾與沖突,讓學生能動地進行音樂劇創(chuàng)造表達,進而創(chuàng)編新的情節(jié)故事、新的臺詞表演;最后結合已有的劇本和學生的共同創(chuàng)作,敲定最終演出的劇本內容。
2.活動內容
第三周:通過播放音樂劇中的歌曲,以及增加道具、趣味對白等激發(fā)學生歌唱和扮演角色的興趣;設置“角色大競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通過兩輪競選選出角色。
第四周:老師與學生共同探討《愚公移山》引子部分,引導學生創(chuàng)建挖山的情景,熟悉挖山的歌舞表演;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愚公移山的現(xiàn)實劇情。
第五周:教師帶領學生創(chuàng)造愚公、大嫂等角色表現(xiàn)及角色對白;增加角色與角色之間對白流暢度;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新的動作、臺詞、劇情。
第六周:加入新角色雷神,以輕松、幽默的戲劇化表演,自然的勾連起前后部分。
第七周:加入歌曲《竹石》,分組練習,學生跟隨配樂朗誦與合唱,掌握詩詞朗誦節(jié)奏、吟唱曲調。
第八周:分幕排演三幕劇情,使學生熟悉整體排演,鍛煉學生合作能力。
第九周:綜合排演,加入配樂,按照劇本內容進行排演,主要是說唱、舞蹈動作、臺詞的練習,鍛煉學生專注力和綜合表演能力。
3.階段小結
在音樂劇的排演中,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得到釋放。但一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缺少舞臺表現(xiàn)力,舞臺方位感不強、專注力不夠,排練過程中需要教師有技巧地進行調整改進,如增加游戲解放天性,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分組進行排演與指導,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表演能力。
(三)成果表演階段(10周,2課時)
1.階段目標
舞臺實踐是檢驗學習成果的最好方式,學校為孩子提供展演的機會,把成果分享給更多的同學,在舞臺上增長見識、收獲自信。
2.活動內容
第十周:正式演出,使學生感受表演帶來的成就感。
3.階段小結
學生參與了劇本選材,排練編演,作品展演全部環(huán)節(jié),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體合作能力。
三、研究成效與反思
(一)研究成效
音樂劇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等藝術形式,符合兒童發(fā)展特點。學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劇情發(fā)展中,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同時不局限于劇本的音樂劇表演能夠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表達自己心中的情感,激活他們的表現(xiàn)欲望和創(chuàng)作沖動,讓他們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才能盡情發(fā)揮,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自信培養(yǎng)、社交能力都有很大幫助。
(二)研究反思
在實踐中,部分老師容易忽略兒童的主體性,忘記音樂劇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綜合藝術表現(xiàn)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而僅僅強調編排完美和隊形整齊,一旦學生感受到了表演的壓迫感,就會表現(xiàn)出抗拒。事實上,氛圍越輕松,兒童在創(chuàng)生上就會表現(xiàn)的越好,能力提升就越大。基于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不同兒童有不同的優(yōu)勢能力,教師要做的就是增加小組合作機會,使學生發(fā)揮特長、互相學習、互相影響、共同進步。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玩出學問:‘雙減背景下社團創(chuàng)新建設與探索”(2022YQJK256)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湛江市第八小學)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