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愛
近日,天津商業大學啟航實踐團成員以“非遺+鄉村振興”為中心,開展了以“描繪新時代非遺、傳承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目前,天津形成了“國家+市+區”三級非遺名錄體系,擁有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的非遺項目兩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9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57項、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00余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天津的精神瑰寶。
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天津全力推動非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非遺+產業”,促發展促就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7月4日上午,啟航實踐團抵達天津市天立獨流老醋有限公司,開展非遺文化學習和古法技藝傳承交流活動。
實踐團參觀了天立獨流老醋有限公司的機械化生產車間和古法制醋工坊,學習了解獨流老醋現代化生產工藝和古法制醋流程,深入探訪老字號企業如何將古法制醋技藝與新時代高效率工業化技術融合,實現跨越式發展。
實踐團還與獨流老醋古法技藝傳承人、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陳明友進行交流。
獨流老醋的制作工藝十分嚴謹,技術人員需要具備豐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目前,獨流老醋的傳幫帶已擴散到20多歲的年輕人群體,古法制醋技藝得到很好的傳承。
“非遺+人才”,促成長促成才,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西青區白灘寺村是天津市鄉村振興示范村首批創建村莊之一,利用楊柳青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和閑置廠房,建設傳統文化學習交流與非遺傳承保護基地。
在白灘寺村,實踐團了解到,楊柳青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手工打磨的工藝制品,正在嘗試大規模機器生產,文旅結合讓楊柳青年畫得到傳承和發展。
以前,僅依靠群眾口口相傳及政府文化部門組織的一些活動,楊柳青手工藝品交易額陷入低迷,知名度和美譽度久久得不到提升。
白灘寺村村干部表示:“社會在不斷發展,要把楊柳青非遺推廣到人人所熟知,必須創新,非遺的傳承方式也必須創新。”
目前,楊柳青年畫的傳統手藝人已不多。為繼承制造工藝,當地通過一系列評審,選拔楊柳青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傳承人,而后指定技術傳承者。
支持部分學校開設年畫制作、彩陶繪制等課程,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繪制工藝不隨著歲月流逝而失傳,同時也培養了新一批人才。
“非遺+文化”,保活力保光彩,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
在天津市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實踐團開展團課學習,近距離觀察非遺文物展品,尋訪天津非遺元素誕生的蹤跡。

啟航實踐團成員體驗獨流老醋制作工藝。
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以“津味兒”“工巧”“百戲”“醫道”四大板塊為主線,囊括全區65項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3項,即狗不理包子、中國古彩戲法、老美華鞋。
實踐團在團課學習中領略了非遺傳統歷史文化魅力,感受到傳統技藝的千年傳承與創新,以及祖輩的非凡創造力和智慧。
團課學習讓啟航實踐團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天津與眾不同的文化韻味,深刻理解非遺現狀,更加堅定承擔起推動非遺文化傳播的責任與擔當,助力文化振興。
“非遺+生態”,助旅游助發展,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
在西青區第六埠村,實踐團看到,村莊貫徹“一紅一綠”的發展思想。
“一紅”是指基地利用河流、堤壩、林區等自然資源建設紅軍長征的模擬景觀,旨在傳承長征精神,開展主題教育,推動旅游等產業發展;“一綠”是指打造千畝蟹田稻幫扶項目和萬畝綠色蔬菜生產基地項目。
幾年前的第六埠村,還是西青區公認的幫扶村,鄉鎮產業落后,污染嚴重,經濟萎靡。
后經反復論證,村干部發現,要想脫貧,必須要改善生態環境。
村里確定了特有的“一紅一綠”產業發展格局。通過“紅+綠”項目發展,第六埠村有效推動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生態項目的建設既可以作為旅游景點供游客觀賞游玩,也可以生產銷售蓮藕,做到真正的農旅一體。
“非遺+組織”,提升凝聚力向心力,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
實踐團成員胡子童積極參與返家鄉、三下鄉實踐活動,參與到建設家鄉的大家庭中,被江西豐城團市委聘任為豐城市鐵路鎮大學生兼職團委副書記。
作為土生土長的豐城人,胡子童是家鄉的忠實粉絲。踏入大學校門后,他看到家鄉的非遺產品傳承受阻、銷量不暢,立志做非遺的傳承人。
他積極投身豐城凍米糖的傳承發展,組建非遺團隊,致力于將400余年歷史的豐城凍米糖從贛江之畔帶到渤海之濱,助力家鄉振興,受到共青團豐城市委員會、豐城市科學技術局、豐城市農業農村局、豐城市鄉村振興局的大力支持。
通過三下鄉實踐活動,啟航實踐團發現,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已經取得很大成效,但還需要繼續堅持與創新,深入挖掘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力發展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打造示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