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慶峰

七姊妹山保護區秋景。圖/黃漢民
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獲“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殊榮、“地球之腎”的泥炭蘚濕地生態系統,被譽為北緯30°的綠色奇跡……在這里,珙桐、紅豆杉、金雕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不斷增長,分布區域擴大,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奮力上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爭創“國家級示范自然保護區”為總體目標,秉持“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保護工作方針,全力推進自然保護區事業高質量發展。
七姊妹山保護區地處武陵山余脈,總面積34550公頃,分布著珙桐、鐘萼木、紅豆杉、黃杉等為主的珍稀植物和以林麝、黑熊、鬣羚等為主的珍稀動物及其生長棲息環境所組成的森林生態系統,以及保存完好的970公頃山地泥炭蘚沼澤濕地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達88.89%,被列為中國優先保護領域和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
“‘兩山理論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辯證關系,對選擇什么樣的發展路子提出明確要求。”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羅永生說,自然保護地作為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是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
張永祥,一門三代護林員的故事廣為流傳,父親張繼華一生守護七姊妹山的原始珙桐林并榮獲全國綠化獎章,他的任務就是管好山、護好林。像他一樣的兼職護林員有34名,保護區還聘請生態護林員94名,落實山頭包保責任,實行網格化管理,依法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推進生態治安巡護規范化。
“在加強常態巡護的同時,運用空天地人‘四位一體監測體系,強化森林防火監測工作。”保護區一名負責人介紹,通過“四位一體”監測體系實現林業資源的實時動態化,更深入地監測預警事件,緊盯重點部位、關鍵區域和重要時段,以底線思維強化源頭治理,狠抓宣傳教育、整治風險隱患、管控野外火源和儲備防火物資。多年來,保護區未發生森林火災。
“我們通過紅外相機安放進行現場監測和資料收集,獲取了保護區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監測區域內活動的第一手珍貴影像資料,這對進一步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研究,野生動物動態監測、管理及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羅永生介紹,目前保護區按公里網格布設120臺紅外監測相機,加強野生動物監測,部分險要地域采取超短波自組網技術,監測影像自動回傳,實現對野生動物實時監測,成功救治金雕、黑熊、斑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同時,對植物監測開展本底資源調查,設置珍稀植物固定監測樣方,與湖北民族大學合作建立6公頃森林動態監測大樣地和45個小樣方。與湖北大學合作,開展泥炭蘚沼澤濕地恢復實驗,形成指導泥炭蘚栽植技術規程科研成果。建成4處森林氣象監測點,實現了對保護區內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緯度、不同立地環境氣候的實時監測。
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新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等動物44種、植物59種,保護區自然環境活力越來越強。
“接近大自然,很美。”“我覺得一定要更好地愛護環境,讓鳥兒回家。”在“愛鳥周”活動現場師生們不斷感嘆。
“保護區連續多年舉辦‘愛鳥周活動,已成為七姊妹山的品牌活動。”保護區一名負責人介紹,保護區發揮自然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利用豐富的生物資源,結合中國植樹節、世界濕地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主題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活動,提升群眾保護自然意識和科普知識普及,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同時,保護區還招募、培訓自然教育導師、科普志愿者,制作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課程,建設野外宣教長廊、自然教育館、生態小徑等設施,不斷豐富生態文明教育宣傳方式和載體,已成為恩施州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宣傳的重要陣地。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羅永生說,保護區管理局干部職工自覺對照“兩山”理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打造“生命共同體”。
七姊妹山保護區是一個土、苗、侗、漢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地方,保護區地跨長潭河、椿木營、沙道溝3個鄉鎮,分布著16個行政村和1個國有林場,生活著9000多名群眾。
如何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引導群眾走好轉型發展之路?
“保護區建立三聯機制,實現與社區共管共建共享,引領群眾管好資源、發展產業、建好家園。”保護區負責人說。
一方面,保護區機關黨員干部下沉聯系保護區16個行政村,引導保護區內的農民有規劃地發展林藥、林禽、林旅等生態產業,將傳統的生態優勢變成生態產業優勢。注冊“七姊妹山”系列商標,用特許經營打通生態富民新路徑。另一方面,引導轄區群眾開展農村垃圾、生活污水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指導兩溪河村成功創建“湖北省森林鄉村”。
為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體系,推行野生動物致害責任保險,建立野生動物“肇事”救助和補償機制。兌現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640.64萬元,兌現率達100%。
“七姊妹山系列品牌讓傳統土特產品比過去更能得到市場認可,收益倍增。”長潭河侗族鄉兩溪河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興紅說,全村生產的農林產品都使用“七姊妹山”商標,僅獼猴桃基地就已發展到230多畝,年銷售收入達到30多萬元。已發展農家樂20多戶,實現年收入50萬元左右。
生態環境好了,保護區內原住民的生產生活也得到保障和提高。“七姊妹山保護區將圍繞自然資源共管、綠色發展共建、幸福生活共享的目標,在建設‘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上進行探索、貢獻力量。”羅永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