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長江流域干旱災害應對的主要難點及其科技需求

2023-08-26 19:30:40許繼軍陳桂亞楊明智袁喆
人民長江 2023年8期

許繼軍 陳桂亞 楊明智 袁喆

摘要:

受流域旱澇變化規律疊加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近十幾年來,長江流域極端干旱事件頻繁發生,對流域供水安全、糧食生產、航運交通以及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在分析長江流域干旱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梳理和總結了當前長江流域干旱災害應對所面臨的四大難點,即干旱形成機制和致災機理復雜、監測評估與預報預警難度大、因旱致災不確定性大以及旱澇急轉威脅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調度。從機理研究、監測預警、水庫調度以及抗旱非工程措施等方面系統探討了長江流域干旱災害應對的科技需求,并進一步提出了新時期推動長江流域干旱防御的思路和建議。

關 鍵 詞:

抗旱減災; 旱情監測預警; 干旱預測預報; 旱災管理; 長江流域

中圖法分類號: TV213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3.08.004

0 引 言

干旱是世界上影響區域最廣、發生最為頻繁、破環性最強的自然災害之一[1]。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干旱災害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已經成為全球嚴重的生態問題,對農業、經濟、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造成了巨大影響。干旱災害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巨大,其引起的饑荒、缺水會導致數百萬計的人流離失所,甚至引發局部沖突,嚴重制約發展中國家的正常發展;而在發達國家,旱災的影響多體現在經濟損失上,例如美國在1996~2004年間平均每年因干旱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80億美元[2]。

中國大部分地區屬于亞洲季風氣候區,降水變率大、時空分布不均,是世界上干旱事件發生頻繁且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3]。長江流域大部分屬于濕潤和半濕潤地區,地處東經90°33′E~122°25′E,北緯24°30′N~35°45′N之間,流域范圍涉及青海、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面積達180萬km2,是中國第一大流域[4]。近些年,受流域旱澇變化規律疊加全球氣候變化影響,長江流域極端干旱事件時有發生[5]。自2000年以來,該流域已經多次發生旱災,如2006年四川重慶夏季特大干旱[6]、2011年長江中下游5省春夏特大干旱[7]、2013年長江中下游夏季高溫干旱[8]、2019年長江中下游夏秋連旱[9]以及2022年長江全流域極端高溫干旱[10]。這些長歷時高溫少雨天氣導致的極端水文事件,也許是全球氣候變化效應呈現出的一個警示信號。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上升,類似2022年長江流域這種特大高溫干旱事件有可能在將來成為新常態。因此,如何更好地應對干旱災害成為新時期流域綜合管理面臨的巨大挑戰。

2023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總結了中國新征程上水利面臨的新形勢,強調要增強風險意識,踐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在此背景下,主動防范化解風險,“堅定不移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面向新形勢下中國旱災防御和風險管理的新要求,探討極端氣候條件下長江流域干旱災害應對的重點難點及科技需求,對保障長江流域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和航運安全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分析長江流域干旱基本特征的基礎上,系統梳理和總結了當前干旱災害應對的重點和難點,并提出了長江流域干旱災害應對的科技需求和建議,可為新時期推動長江流域干旱防御工作水平提升提供參考。

1 長江流域干旱基本特征

1.1 長江流域干旱總體情況

長江流域處于東亞季風氣候區,雖然降水總體豐沛,但受水汽輸送及地形地貌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時空分配不均,徑流豐枯季節性、年際性變化顯著[11]。在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下,長江流域高溫輻射較強,容易出現季節性干旱[12]。長江流域上中下游不同時期均有可能發生干旱,最常見的是夏秋連旱,其次是春夏連旱,偶爾出現全年干旱和多年連旱事件。其中,上游易發生秋冬春干旱,而中下游夏伏旱危害大。長江流域中下游氣象干旱持續時間一般在3~6個月,而上游發生的嚴重干旱持續時間會超過6個月,甚至1 a以上[13]。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各項人類活動增強,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供給關系日趨緊密,干旱災害對流域和區域的供水保障、糧食生產、航運安全、水力發電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深遠[14]。

1.2 歷史上干旱變化規律

千年以來史料記錄顯示,長江流域經歷了5個大濕潤氣候期,4個大干旱氣候期[15]。20世紀80年代前后,長江流域經歷了一個多雨的時期,從21世紀以來轉為少雨期,長江流域降水量減少了10%~12%,轉為小干旱周期[16]。長江流域干旱頻率統計結果顯示,1956~2018年,流域多年平均干旱頻率為18.21%。近20 a來,長江流域干旱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均呈現明顯增加趨勢[17]。1979~2010年間,長江流域發生干旱事件二十多次,尤其2001~2010年間,多年平均干旱頻率達26.5%,是1956~2018年多年平均值的1.5倍,幾乎每1~2 a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干旱[5]。其中,2006年夏季干旱、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干旱、2011年冬春季干旱、2019年秋季干旱,對長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生產造成極大的影響。

1.3 2022年極端干旱事件

2022年,由于“三重”拉尼娜現象的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且脊點偏西,長時間大范圍控制中國南方地區,致使長江流域降水量持續偏少,氣溫異常偏高,長時間的少雨和高溫使長江流域蒸發增大,土壤缺墑嚴重,進而出現了罕見的汛期反枯現象[18]。自7月入夏至10月,長江流域降水整體較常年同期偏少40%以上,局部地區偏少80%,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高溫天氣持續時間超過3 d,局部地區超過40 d。除金沙江、嘉陵江、漢江等支流上游地區降水偏多外,長江流域其他支流流域的降水整體偏少,其中,兩湖流域降水偏少50%以上、局部偏少80%以上,洞庭湖流域降水量僅74.6 mm,鄱陽湖流域降水量僅69.0 mm[19]。長江中上游干支流來水出現同枯現象,7~9月長江干支流來水量較多年同期偏少60%~80%,主要水文站點徑流量均為1949年以來同期最少,最低水位打破歷年同期最低紀錄[20]。漢口站水位快速下降,8月末漢口水位處于歷史同期最低值,枯水重現期大于100 a一遇;洞庭湖和鄱陽湖8月末入湖流量為近40 a來同期最少,水面面積較6月份縮小3/4,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罕見現象[19]。

2022年9月,氣象部門連續33 d發布高溫預警,長江中下游各省份以及上游渝黔川地區存在中度至重度氣象干旱,旱情形勢嚴峻。然而,由于長江流域灌溉保障能力較強,抗旱供水調度應對有效,極端的氣象干旱沒有造成重大的旱災或出現大的經濟社會損失[21]。

1.4 未來氣候變化趨勢研判

近十余年來,長江流域已經多次發生旱災,但像2022年覆蓋長江全流域的高溫干旱事件較罕見。在流域旱澇變化規律疊加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長江流域長歷時的高溫少雨天氣及“汛期反枯”極端水文事件在未來是否會成為常態[22]應引起重視。當前,已有眾多學者對長江流域未來氣候變化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劉文茹等研究了典型濃度路徑(RCP)情景下長江流域2021~2050年未來氣溫變化情況,結果顯示長江流域將會呈現明顯的暖化趨勢,年均氣溫顯著升高,中下游氣溫增幅高于上游地區,到2050年,全流域氣溫平均增加1.0 ℃以上[23]。徐新創等基于CMIP5的5個模式逐日最高溫度模擬數據研究了全國極端高溫時空變化情況,結果顯示長江流域2070年以后的極端高溫增幅將達到1.2~7.5 ℃,最高溫度甚至達到45 ℃以上,中下游地區成為極端高溫增幅最大區域之一[24]。劉君龍等研究發現,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2020~2050年,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干旱面積均明顯增加,占全流域面積的41.2%~70.2%,是歷史時段(1956~2018年)的1.4~1.7倍,干旱頻次比歷史時段增加32.6%~50.7%,干旱頻次和發生面積呈現出明顯增加趨勢,旱災風險加劇[5];未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是鄱陽湖和洞庭湖地區)將會呈現暖濕化趨勢,但降水時空分布更為不均,容易出現極端強降水事件,洪旱災風險整體仍呈增加趨勢[25-26]。

2 長江流域干旱災害應對難點

2.1 干旱形成機制和致災機理復雜

長江流域位于濕潤和半濕潤地區,氣象干旱發展成農業干旱和水文干旱乃至成災的過程較為復雜,受到降水和氣溫等氣象條件、農業種植方式和灌溉條件、河流來水和取水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然而,當前長江流域干旱研究主要集中于單個干旱事件成因及影響分析[18-21]或流域干旱演變規律、旱災風險特征等相關研究[27,13],對水循環全過程視角的干旱尺度效應、孕災機理及其復雜作用機制研究不夠,特別是隨著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強度的不斷增加,流域水循環系統演變機制及其對干旱的影響研究仍然偏弱,亟待對干旱的形成機制和致災機理進行深入系統研究[28]。在旱災應對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影響因子和關鍵環節繁多[29];并且,受不同類型干旱形成機制復雜性的影響,如何定量分析流域氣象干旱、水文干旱和農業干旱之間的內在聯系和作用關系仍是當前面臨的難題[29]。例如,2022年夏秋季,長江流域雖然發生了極端的氣象干旱,水文干旱也極為嚴重,但由于充分發揮了已建水利工程作用,應對有效,有灌溉條件的絕大部分地區并沒有出現嚴重的農業干旱,也沒有出現嚴重的供水安全事故等[21],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并總結經驗。

2.2 旱情監測評估和預報預警難度大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流域抗旱減災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持續加強干旱監測預警和信息化體系建設,基本形成了集成衛星、雷達、氣象站等的空-天-地一體化干旱監測系統,有效提高了干旱災害預報預警水平,為及時發布干旱預警和防御應急響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30]。盡管如此,目前中長期氣候和水文預測精度仍然偏低,難以準確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尤其長江流域受水情、雨情、工情、農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做好其氣象干旱預報預測、農業干旱和水文干旱發展態勢研判存在較大難度。

首先,長江流域尚未建立專業化的干旱監測系統,氣象、水文、農業干旱觀測站點布局不合理,在干旱災害多發區存在著干旱監測預警的空白區,無法及時監測捕捉局部干旱災害狀態,致使干旱監測存在監測能力不足的問題,迫切需要系統性、針對性地進行干旱監測站網布局[28]。其次,當前常用的干旱遙感方法有基于反照率、歸一化植被指數和地表溫度的干旱遙感監測模型等,這些傳統的模型方法一般使用于裸土地表或植被覆蓋地表,而對于稀疏植被覆蓋地表的監測精度較差,無法滿足整個長江流域的需求[31]。并且,目前干旱評估指數種類繁多,大多在應用方面具有時空局限性,其監測能力與各指數構建時考慮的主要致旱因子與時間尺度密切相關[31]。如PDSI旱度指數是基于美國半干旱地區的氣候特點構建的,對干旱演變過程的反映能力較差,而SPI指數存在監測程度偏輕、緩解過程解除過快的情況[32]。此外,長江流域范圍廣大,橫跨中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不同區域、不同時間尺度的干旱具有其特有的多因子協同作用機制和多時空尺度疊加特征,干旱產生的機理復雜,涉及氣候波動、氣候變化和外強迫及水資源供需變化等及其協同作用,因此難以準確認知干旱的物理成因[3,33]。氣象干旱代表了降水的強度和概率特征,農業干旱、水文干旱、社會經濟干旱和生態干旱則反映了氣象干旱的影響程度,它們彼此之間存在鏈式傳遞過程,并且各類型干旱之間也存在著相互傳遞作用[33]。這種鏈式發展過程往往十分緩慢,卻又可能因一場較大的降水過程而結束,甚至產生旱澇急轉現象,這都對長江流域災害監測評估、預報預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

2.3 因旱致災的不確定性大

干旱災害的發生及其危及人類社會的嚴重程度,取決于自然因素變異程度和人類社會承受或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能力大小[35]。干旱對長江流域城鄉供水、糧食生產、內河航運、水力發電以及河流湖泊濕地生態環境等因素均有著顯著的影響,這些因素對干旱災害的承受能力/旱災韌性存在較大差異,受到的損失也不盡相同。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承災體對干旱的響應特征不同[35]。從時間上講,干旱是一種漸變性災害,很難確定其時間邊界。從區域上講,大到國家,小至縣區都可能遭受不同程度、不同類型干旱災害的影響[36]。大氣環境、水文氣象狀況、下墊面條件等旱災風險各構成要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間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關系,它們通過物質循環、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相互耦合在一起,形成了干旱災害系統的驅動因素、反饋作用以及發展、變化機制,具有隨機性和動態性,因旱致災不確定性較大[35,37]。當前,中國抗旱減災技術水平有待提高,旱情旱災標準體系尚不完善,抗旱能力評估和防旱抗旱規劃工作比較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長江流域抗旱減災工作的科學高效開展[38]。

2.4 旱澇/澇旱急轉對水利工程運行調度挑戰性大

水庫調度是調節洪峰、納蓄水源、減少洪旱災害損失的重要方法[39]。長江流域洪旱災害交替頻發,水庫調度難度較大,旱澇/澇旱急轉對流域水庫群調度挑戰性大。當前長江流域應對旱澇/澇旱急轉的水庫群調度方案還不完善,防洪與抗旱之間的調度統籌還有待提高。當前,長江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還存在2個方面的協調問題:①? 防洪與抗旱之間如何預留庫容與使用庫容的問題;②? 如何協調調洪運用的洪水資源化問題[40]。長江干支流大多數水庫都是季調節水庫,對徑流的調節能力有限(全流域只有18%左右),而且在汛前(一般5~6月份)水庫需按照防洪要求,消落至汛限水位來運行,汛期水庫內存蓄的水量不多;若遇與2022年類似的夏季伏旱,由于水庫本身蓄水不多,而來水又嚴重偏少,籌措抗旱水源的能力受限,從而影響水庫在干旱時期的供水、灌溉和發電等方面的作用發揮。應當以流域水庫群協同為基礎,著力研發應對旱澇/澇旱急轉的水庫群協同優化調度技術,動態判斷主汛期與汛末期的轉化時間節點,進一步深化汛期水庫運行水位動態調度,并協同水庫群汛末蓄水和下泄過程,提高洪旱災害調度應對能力[41]。

3 長江流域干旱災害應對的科技需求

長江流域水旱災害頻現是基本規律,2020年發生了流域性大洪水,2022年又發生大面積旱災,水旱災害防御形勢十分嚴峻。做好水旱災害統籌防御工作,盡最大努力減少災害損失,迫切需要按照新時代的系統治水思路,統籌考慮水旱災害防御與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修復和水生態改善等,強化科技引領,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這需要加強流域水旱災害整體性統籌防御的科學認知、基礎理論,以及新方法和新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保障長江流域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3.1 加強流域干旱形成機制和旱災機理等基礎研究

在流域旱澇變化規律疊加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包括長江流域在內的南方濕潤地區干旱災害出現了新的變化特征[42]。根據相關資料,在1951~1990年中國出現的8次重大干旱事件中,南方地區僅出現3次,占干旱事件總次數的37.5%;而1990~2012年中國出現重大干旱事件17次,其中南方地區11次,占干旱事件總數的64.7%,并且干旱災害呈現頻率增加、持續時間增長、影響范圍擴大的趨勢[43]。氣象干旱、農業干旱和水文干旱之間并非相互獨立,而是存在鏈式傳遞過程,涉及氣象、水文、農業、生態等多個領域。然而,現階段多是從學科領域針對不同類型的干旱災害獨自開展機理研究,取得的相關結論各有所側重,難以做到全面科學合理。應加強氣象、水文、農業和災害管理等多學科共同聯合研究機制。此外,針對濕潤地區的干旱相關基礎研究還比較薄弱,對濕潤地區干旱災害對水資源、農業生產和生態系統的風險及其機制的系統性認識較少。需要進一步豐富流域/區域水旱災害統籌防御理論,摸清特大干旱孕育機理和發展過程的鏈式傳導機制,系統分析和研究干旱形成的機理與反饋效應[44],進一步探究濕潤地區干旱災害致災因子、孕災環境、成災機理等特征,重點突破極端氣象水文事件、澇旱/旱澇急轉的成因機制,以及大范圍、長歷時高溫少雨的致災機理等。

3.2 開展流域干旱災害監測評估與預報預警技術研發

干旱災害監測與預警是防旱抗旱的重要手段,可為干旱應對決策提供重要的基礎信息支撐,是實現由干旱災害危機管理向風險管理轉變的核心內容之一[45]。2022年長江流域特大高溫干旱事件側面反映出當前中國針對干旱災害預報預警能力仍存在短板,應當充分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智能感知、數字孿生流域等科技手段,加強干旱災害監測評估與預報預警技術的研發,重點突破中長期氣象水文預報集合旱情模擬推演和旱災預報預警技術[46,28]。干旱是水循環過程中的一種極值事件。由于學科分類問題,現有的干旱監測評估研究常常將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過程分開考慮,割裂了完整的水循環過程,致使在干旱災害發生過程中,難以及時辨識干旱的多類型和多尺度特征。需要從水循環全過程考慮氣象干旱-水文干旱-農業干旱的演進機理,研發能夠反映多種干旱過程之間物理聯系的綜合性干旱評估模型,進而實現對干旱不同發生階段的綜合監測和預報預警等[32]。此外,現有的干旱監測預警多針對氣象要素或旱限水位/水量指標等,綜合代表性不強,實際效果不佳,與經濟社會發展對干旱的預報預警需求和理解有一定的脫節。因此,應當從不同時空尺度的水循環過程入手開展干旱評估研究,明晰降水、氣溫、土壤、植被等多種因素在干旱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機制,關注干旱對工業、城鄉居民、生態等不同部門用水的影響,將干旱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納入綜合干旱評估和預報預警中[47]。

3.3 加強水庫防洪抗旱統籌調度研究

針對長江流域徑流特點及其豐枯變化,尤其旱澇/澇旱急轉頻發地區,需要從防洪和抗旱統籌角度,來研究水利工程的聯合調控,并加強汛期水庫調度技術和多年調節水庫旱限水位最優調控技術的研究,完善上游水庫群配合三峽水庫在洪旱不同階段的應用方式,平衡好防洪和蓄水的關系,協調防洪、發電、供水、灌溉、航運和水生態保護,發揮水庫防洪與抗旱等多重效益[40,48]。旱澇急轉多發生在水庫實時調度過程中,應開展長江流域控制型水庫群蓄泄統籌精細化聯合調度研究,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實行汛期水庫運行水位動態控制、汛末期提前蓄水,為可能發生的洪旱急轉提供水源儲備[49],著力提升流域應對旱情的水資源調配能力,進一步挖掘洪水資源化潛力以及實現“澇為旱用”。

3.4 加強抗旱非工程措施研究

干旱是自然現象,但是否發展成為旱災,則與抗旱能力和應對行為密切有關。需要以現代自然災害系統理論為指導,加強干旱適應性相關研究。從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出發,研究考慮干旱缺水因素的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的調整和優化方式,降低干旱災害脆弱性。節約用水是主動抗旱的重要戰略手段,要加強節約用水管理策略研究,提出節約用水的水價體系、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制定和落實有關激勵與約束政策,引導和促進工農業節水,提高抗旱能力[45]。創建將防災減災融入經濟社會布局和城市發展的理論方法,加強災害金融和巨災指數保險等研究,提出引導民間和非政府組織資金融入干旱災害管理的有效措施,創新旱災科普宣傳方式,研究建立政府主導、企業與個人共同承擔、保險機構托底的抗旱型社會建設管理體系,從而提高抵御災害風險的經濟社會系統韌性,促進被動抗旱減災向主動防御適應轉變[50]。

4 建 議

在自然變化規律疊加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全球極端干旱事件頻發。從2022年長江流域特大干旱事件可以看出,當前中國干旱事件呈現出干旱與高溫熱浪復合、跨流域跨區域、持續時間長、發展速度快的新特點[44]。為提高新形勢下大型流域干旱防御和防災減災的能力,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1) 加強干旱機理基礎研究和預測預報技術研發,實現高分辨率遙感技術、地面水文監測技術有機結合,構建干旱“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系統,深入評估未來氣候變化引發的旱災風險,大力提升長江流域干旱預測能力和旱災預警水平;著力突破干旱災害“監測-預警-應對”全鏈條技術瓶頸,實現長江流域旱災數字化模擬、智慧化決策和精細化管控。

(2) 加強水旱災害統籌防御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方案研究,編制流域/區域水旱災害整體防御規劃,或者編制專門的流域防旱抗旱規劃;開展長江流域抗旱應急水源摸底核查和供水工程能力調查,加強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聯合調度技術研究,充分發揮長江復雜水網系統的多源互濟功能,增強全流域抗旱能力。

(3) 在充分挖掘現有水利工程抗旱潛力和水資源應急調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國家水網、省級水網以及水源工程包括備用水源、應急水源工程的建設,形成完善的長江流域抗旱工程體系,以更好地應對大范圍、長歷時的干旱災害;同時強化水文預報信息與水庫調度運行信息的集成耦合,優化河道、水庫、蓄滯洪區在汛期的調控與運行模式,完善流域水利工程聯合調度方案,科學實施水庫運行水位動態控制與提前蓄水,進一步提高洪水資源利用率。

(4) 加強干旱適應性研究和防旱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設,增強經濟社會系統的氣候變化適應性和韌性。加快建立和完善與國家法律法規相銜接的抗旱防災相關法規體系,修訂現有法律法規文件,明確相關部門干旱管理工作的權責問題,將旱災風險應對納入法制化、制度化軌道;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干旱應對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和財政投入與社會融資相結合的多元化抗旱投資融資機制,嘗試構建和完善氣候災害保險,切實幫助廣大民眾規避旱災損失;加強旱災科普宣傳工作,提高廣大人民群眾防旱抗旱意識,推進防災減災社會化,降低旱災風險與不利影響。

5 結 語

在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下,長江流域多次出現極端干旱事件,對城市供水、農業生產、水力發電、航運等造成了不利影響,給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帶來挑戰。長江流域干旱監測預警及科學應對成為當前水文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探討長江流域干旱的基本特征,梳理和總結了長江流域干旱災害應對難點,包括:①? 長江流域干旱形成機制和致災機理較為復雜;②? 干旱發展過程緩慢且受多因子影響,旱情監測評估和預報預警難度大;③? 干旱影響涉及范疇廣,區域抗旱能力/旱災韌性存在較大差異,因旱致災的不確定性大;④? 防洪與抗旱之間的調度統籌還不夠,旱澇/澇旱急轉對水利工程運行調度極具挑戰。并且,從加強流域干旱形成機理、開展旱災監測預警、優化水庫調度以及加強抗旱非工程措施等方面提出干旱災害應對的科技需求。最后,針對性地提出了幾點建議,主要包括加強干旱基礎研究和預警技術研發、加強旱災防御技術方法研究、完善流域抗旱工程體系和加強防旱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設等。

參考文獻:

[1] 倪深海,王亨力,劉靜楠,等.中國農業干旱災害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22,38(10):106-111.

[2] 李毅,姚寧,馮浩,等.不同類型干旱的時空變異性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3] 張強,姚玉璧,李耀輝,等.中國干旱事件成因和變化規律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氣象學報,2020,78(3):500-521.

[4] 黃濤,徐力剛,范宏翔,等.長江流域干旱時空變化特征及演變趨勢[J].環境科學研究,2018,31(10):1677-1684.

[5] 劉君龍,袁喆,許繼軍,等.長江流域氣象干旱演變特征及未來變化趨勢預估[J].長江科學院院報,2020,37(10):28-36.

[6] 劉銀峰,徐海明,雷正翠.2006年川渝地區夏季干旱的成因分析[J].大氣科學學報,2009,32(5):686-694.

[7] 劉建剛.2011年長江中下游干旱與歷史干旱對比分析[J].中國防汛抗旱,2017,27(4):46-50.

[8] 段海霞,王素萍,馮建英.2013年全國干旱狀況及其影響與成因[J].干旱氣象,2014,32(2):310-316.

[9] 高琦,徐明.2019年長江中下游伏秋連旱的異常特征分析[J].氣象與環境學報,2021,37(4):93-99.

[10] 周軍,任宏昌,王蒙,等.2022年夏季長江流域干旱特征及成因研究[J].人民長江,2023,54(2):29-35.

[11] 許繼軍,楊大文,雷志棟,等.長江流域降水量和徑流量長期變化趨勢檢驗[J].人民長江,2006,37(9):63-67.

[12] 陳茜茜,屈艷萍,呂娟,等.長江流域干旱災害風險分布特征分析[J].中國防汛抗旱,2022,32(10):17-22.

[13]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志:自然災害[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14] 魏曉雯.開展適應性水資源綜合管理 提高流域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訪中國水資源戰略研究會理事陳進[N/OL].中國水利報,(2023-01-09) [2022-11-24].http:∥www.chinawater.com.cn/newscenter/kx/202211/t20221124 _790297.html.

[15] 張建民,魯西奇.歷史時期長江中游地區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專題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16] 三峽水利工程氣候效應分析與評估[J].中國三峽,2011(9):28-30.

[17] 金佳鑫,肖園園,金君良,等.長江流域極端水文氣象事件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對植被的影響[J].水科學進展,2021,32(6):867-876.

[18] 簡菊芳.透視拉尼娜狀態下的長江中下游旱情[N].中國氣象報,2022-10-28(4).

[19] 官學文,曾明.2022年長江流域枯水特征分析與啟示[J].人民長江,2022,53(12):1-5.

[20] 呂娟,屈艷萍,蘇志誠,等.2022年長江流域干旱情勢及思考[J].中國減災,2022(21):50-52.

[21] 夏軍,陳進,佘敦先.2022年長江流域極端干旱事件及其影響與對策[J].水利學報,2022,53(10):1143-1153.

[22] 張天祁.長江全流域大旱,是反常還是氣候新趨勢? [EB/OL].(2023-01-16)[2022-08-26].https:∥mini.caixin.com/m/2022-08-26/101931320.html.

[23] 劉文茹,居輝,陳國慶,等.典型濃度路徑(RCP)情景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溫變化預估[J].中國農業氣象,2017,38(2):65-75.

[24] 徐新創,閆軍輝,劉光旭,等.CMIP5不同典型濃度情景下中國極端高溫的時空變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51(4):548-554.

[25] 李曉蕾,王衛光,張淑林.基于CMIP6多模式的長江流域未來降水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22,473(3):1-7.

[26] 向竣文,張利平,鄧瑤,等.基于CMIP6的中國主要地區極端氣溫/降水模擬能力評估及未來情景預估[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21,54(1):46-57.

[27] 張午朝,高冰,馬育軍.長江流域1961~2015年不同等級干旱時空變化分析[J].人民長江,2019,50(2):53-57.

[28] 趙勇,翟家齊,蔣桂芹,等.干旱驅動機制與模擬評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29] 汪洋,雷添杰,程慧,等.干旱類型轉化機理及預警體系框架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20,51(4):38-46.

[30] 許繼軍,袁喆.2022年長江流域干旱特征分析與新時期抗旱減災應對模式探討[J].長江科學院院報,2023,40(4):1-8.

[31] 王鶯,張強,王勁松,等.21世紀以來干旱研究的若干新進展與展望[J].干旱氣象,2022,40(4):549-566.

[32] 王素萍,王勁松,張強,等.幾種干旱指標對西南和華南區域月尺度干旱監測的適用性評價[J].高原氣象,2015,34(6):1616-1624.

[33] WANG L Y,YUAN X.Two types of flash drought and their connections with seasonal drought[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8,35(12):1478-1490.

[34] YUAN X,WANG L Y,WU P L,et al.Anthropogenic shift towards higher risk of flash drought over China[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9,10:4661.

[35] 金菊良,酈建強,周玉良,等.旱災風險評估的初步理論框架[J].災害學,2014,29(3):1-10.

[36] 金菊良,宋占智,崔毅,等.旱災風險評估與調控關鍵技術研究進展[J].水利學報,2016,47(3):398-412.

[37] MA,T,LIANG,Y,SUNDE,M G,et al.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variable and timescale selection on uncertainties in dryness/wetness trends in conterminous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21,41(5):3058-3070.

[38] 屈艷萍,呂娟,蘇志誠,等.抗旱減災研究綜述及展望[J].水利學報,2018,49(1):115-125.

[39] ADAMS L E,LUND J R,MOYLE P B,et al.Environmental hedging:a theory and method for reconciling reservior operations for downstream ecology and water supply[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17,53(9):7816-7831.

[40] 黃艷.長江流域水工程聯合調度方案的實踐與思考:2020年防洪調度[J].人民長江,2020,51(12):116-128,134.

[41] 彭少明,王煜,尚文繡,等.應對干旱的黃河干流梯級水庫群協同調度[J].水科學進展,2020,31(2):172-183.

[42] 姚玉璧,王鶯,王勁松.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南方干旱災害風險特征及對策[J].生態環境學報,2016,25(3):432-439.

[43] 姚玉璧,張強,李耀輝,等.干旱災害風險評估技術及其科學問題與展望[J].資源科學,2013,35(9):1884-1897.

[44] 田靜,張永強.2022年長江流域特大干旱應對工作分析及建議[J].中國減災,2022(23):36-39.

[45] 屈艷萍,呂娟,蘇志誠.中國干旱災害風險管理戰略框架構建[J].人民黃河,2014,36(4):29-32.

[46] 李國英.在水旱災害防御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防汛抗旱,2021,31(3):4-5.

[47] 吳志勇,程丹丹,何海,等.綜合干旱指數研究進展[J].水資源保護,2021,37(1):36-45.

[48] 王煜,彭少明.黃河流域旱情監測與水資源調配技術框架[J].人民黃河,2016,38(10):88-92.

[49] 褚明華,廖鴻志.長江流域控制性水庫聯合調度探索與實踐[J].中國水利,2015(19):16-18.

[50] 徐翔宇,劉昀竺,汪黨獻,等.干旱災害風險管理的戰略思考[J].災害學,2022,37(2):1-5.

(編輯:高小雲)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extreme drought events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due to the changes in drought and flood patterns and 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This has caused many adverse impacts on water supply security,food production,shipping and transportation,economy,society,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watershed.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are analyzed.On this basis,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drought disaster mitigation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have been sorted out,including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drought formation and disaster causing,the difficulty of monitoring,evaluation,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the high uncertainty of drought induced disasters,and the threat of rapid turning from drought to flood to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scheduling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eeds for responding to drought disaster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from aspects such as mechanism research,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reservoir operation,and non-engineering measures.Furthermore,some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drought resistance work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have been proposed.

Key words:

drought mitigation;drought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drought prediction and forecast;drought disaster management;Changjiang River Basi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激情亚洲天堂| 热99精品视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成年人福利视频|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99视频在线免费|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欧美h在线观看|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av在线人妻熟妇|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三级网站| 高清不卡毛片| 欧美日韩免费| 国产丝袜第一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国产一级裸网站|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香蕉|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 国产视频入口| 91无码国产视频| 日韩高清一区 |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成人小视频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婷婷六月天激情| 黄色在线不卡| 日韩国产 在线|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67194亚洲无码|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亚洲综合狠狠|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麻豆精选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国产97视频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高h视频在线|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欧美国产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