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軍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藝術領域不斷變革,中國油畫的形式和風格經歷了多種變化。這種演變不僅體現了藝術家們對于油畫技法和傳統的深入探索,更是反映了他們對當今中國社會現實的關注。
在全球化語境中,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藝術家帶來了更多的學習、交流、商業往來的機會及機遇。一方面,中國油畫成為藝術市場、學術聚焦的熱點,逐步具備了國際影響力,從國際到國內各種油畫展覽層出不窮,許多中國油畫家在世界藝術舞臺上獲得了認可,他們的作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受到關注;另一方面,中國油畫教育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青年藝術家。與此同時,各大美院油畫專業成為報考的熱門專業,也是美術類考生最向往的專業。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當下中國油畫發展面臨著多重挑戰,大致概括為以下三點:
本體語言的困境
我們現在看到各層級的展覽及學術活動非?;钴S,但活躍的背后體現出的問題也顯而易見。比如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油畫的本土特色和文化身份的缺失,過度的商業化使藝術家迎合市場需求喪失藝術標準,原創危機使得作品模仿抄襲事件屢屢發生;作品過于照片化、卡通化等問題。這些問題實際上體現了中國油畫發展的危機——本體語言危機。
進入21世紀,油畫的發展似乎遇到了阻力,這種阻力被表面的繁榮所掩蓋,必須承認這種阻力一部分是來自市場。從藝術史來看,很難說哪一種風格是因市場推動而繁盛,一種風格、一種技法,甚至一種藝術種類由盛而衰,總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一個基本的標志就是失去創造的活力、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藝術家陷入平庸的狀態中。就油畫而言,它在新世紀的狀況就是語言的重復。
從傳統的油畫語言向圖象的轉型,意味著油畫放棄自身語言的特性,借助于其他媒介表現方式。隨著影像藝術的發展,油畫的空間還將受到更大的擠壓。事實上,當藝術家普遍采用圖像的方式時,本身沒有意識到語言的危機,反而借其他媒介的優勢隨圖像的方式進入油畫。用照片代替自然,不僅技法上復制照片,甚至題材也來自于照片。這其中又分兩類:一種表現為直接用油畫復制照片或者制造出如同照片的效果;另一種是用傳統技法再現照片。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照片逐漸愈發滲透到寫實繪畫,從早期的照片作為造型的參照,到照片的直接復制,最后可能全盤讓出傳統寫實的陣地。當然,還有很多人在堅持傳統,但從創作形式來看,圖像的復制似乎比傳統的再現要更豐富、更有力度。尤其在網絡時代的今天,中國藝術家在里希特的作品中看到了照片與繪畫之間的可能性,似乎是為繪畫走出一條新路。照片一方面作為圖像的呈現,另一方面也具有現成品的功能,照片與繪畫間的挪用,以填充的形式成為一種潮流。在當代,照片復制更被視為理所應當,我們從招生考試大量采用照片考題就可見一斑。
另外,當代藝術由于其復制性,使藝術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要求,在中國藝術發展的環境下,素養的缺乏是表現在對藝術和知識的掌握缺失。同時,當代藝術形態發生很大的變化,即使是傳統藝術亦轉變為復制的技巧;架上已不是原來的架上,不是面對自然身心的直接表達,而是透過對自然景觀的模仿再來進行二次復制。在這種語境下,一個非專業畫家和一個專業畫家,在技術上凸顯的區別就被弱化,所以當代藝術在很多人的眼里,因為技術的淡化、弱化或者說消解,題材的問題就凸顯出來,這在年輕畫家里面表現得更為明顯。
藝術市場的雙刃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也因為這個大環境對藝術產了深刻影響。很清楚,藝術的生產不可能孤立于經濟之外,在市場經濟的大系統內,逐漸形成藝術生產的制度,這迫使藝術家必須在一定的經濟支持下進行藝術創作,使他必須能以藝術家的身份獲得資金的來源;他們要么主動迎合市場需要或迎合世俗趣味,成為一名商業畫家。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藝術上這種兩極分化比較明顯。藝術市場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及地區,未進入市場的藝術家很難依靠作品來維持藝術的創作,他們大多仍然走著原來的路線,繼續參加官方或半官方的各種美術作品展覽,這些活動實際上有著潛在經濟背景。
還有一個現象我們也不得不關注:很多剛出道的藝術家不是想著自己怎樣畫,而是想著別人怎么畫,尤其是盯著那些成名的藝術家。年輕人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但模仿的動機卻大有不同。有些人的模仿是為了學習或最終超越模仿的對象,有些人則是為了在市場上擠進一席之地。
20世紀90年代的藝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特征,藝術活動中出現利益共同體。這是一種利益的趨同,很多行業并不關心有多少藝術的意義,盡管有些評論家為它們冠上思想的光環,但行為的背后卻是能獲取多少利益,這可能是商業社會不可避免的現象,對藝術來說則是一種悲哀,但這一點,青年藝術家們可能并不了解。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油畫是最有市場性的,市場遮蔽的不僅是批評,還有藝術本身。怎樣撥開市場的迷霧,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學院教育面臨的挑戰
中國的藝術家大多出自美術學院。以往美術學院的教育制度,是圍繞高層級藝術建立起來的,應用美術處于次要地位。近年來,學院藝術被大眾文化所取代,現在的美術學院教育制度都是圍繞著造型藝術建立起來的。從目前來看,傳統的藝術教學正在發生變化,學院的方式與現代的方式并存交錯,但都面臨著邊緣化的問題。從現在學院創作的情況來看,很多波普和表現的風格是主要風格。學院的創作主要受社會思潮的影響,并非訓練的結果,訓練與創作事實上是脫節的,架上藝術則總是在傳統與現代上糾纏不清。這可能是架上藝術的特點,它從傳統中走過來,總是有傳統的包袱,問題在于有什么樣的機制使架上藝術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其實我們知道,前衛的風格進入學院之后,也就意味著前衛的學院化和樣式化。學院教學的反應,在現代藝術的教育體系和目標上并不明確,僅僅是為了風格而風格,更多的情況下往往取決于教師本人的風格傾向。對當代藝術的認識,設計系的學生甚至優于油畫系的學生,但油畫系的學生對現代藝術主要還保留在表現主義和抽象主義的層面上,設計系的學生就在裝置、公共圖像、多媒體、影響等當代藝術的語言上進行創作了,在當代藝術中非傳統的藝術手段往往顯得更有創造力。寫實藝術訓練沒有問題,關鍵是我們所推崇的只是寫實樣式。一種技能訓練,如果僅僅停留在沒有價值的內容,使得技術只是一個沒有思想和創造的空殼。在當代藝術中,創作觀念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當今社會提供了比傳統的基礎訓練多得多的形式感受方式,什么樣的機制使架上繪畫有自我更新能力,造型藝術的基礎不再是模仿和再現的技巧,而是藝術創造和觀念,這也是我們藝術教育面臨的難題和挑戰。
今天中國油畫的發展面對圖像化、全球化和市場化的背景,已超出了以往的視覺經驗,它們交替而互動,為當代中國油畫的發展提供契機,也使本土油畫面臨多重的挑戰。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下提高創作水品,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第一,努力回到繪畫語言本身,重建中國油畫藝術的深度;第二,重視繪畫方法論的研究與建設;第三,油畫創作中建構中國油畫的深度與標準,同時關注時代的風貌。同時我們應該重點強調堅守學院這個培養藝術人才的陣地,引領學界正氣,建立良好的藝術市場發展環境,加大對藝術領域的投入,設立高質量的獎項和藝術扶持政策,引導藝術傳播,營造新型而自主的發展模式,以鼓勵藝術家們的創作。
總之,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語境下,中國油畫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我們需要正視問題,重塑繪畫的信心和責任,規劃中國本土油畫向正向發展的藍圖。■
(作者系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