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勃

傳統意義上由材料屬性定義的油畫概念如今已經被打破了,今天的油畫藝術展大都已將丙烯和其他平面化的綜合媒材作品納入進來。因此,隨之而來失效的問題包括油畫語言的純化等。在西方,作為材料屬性的油畫從以坦培拉為基底的多層罩色畫法到純粹油畫媒材的混合技法,及至印象派的直接繪畫,100多年前基本就終結了傳統意義上的油畫。現當代藝術潮流和運動為今天的架上繪畫提供了另一番的知識圖景,包括觀念的維度、材料的實驗性等。
今天中國油畫面臨的一系列的問題,實際上是我們要追求什么樣的繪畫。西方繪畫近百年的探索幾乎已經窮盡形式層面的創新,中國油畫是否還能在繪畫性所關涉的形式層面推陳出新,如果不在形式層面,又將怎樣在精神意蘊等方面進行新的開拓?
中國油畫近百年的發展中,一直有兩種相互矛盾的思潮糾纏往復:一方面是向西方學習所謂正宗的油畫語言和技巧;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傳統的作用,又希望創作出具有民族特點的油畫語言。當然,在學習西方哪一個流派的選擇上,也產生了分歧,伴隨著中國歷史發展的時代烙印,這種學習也始終不斷與中國藝術發展相結合,近百年來,很多經典的作品無不體現了這種學習的特點。總體而言,西方繪畫作為中國油畫發展的一個參照系始終存在,并且在很長的時期內,由于交流的阻隔,對于西方油畫的經典,都是通過圖像的方式獲得認知,由于圖像和原作之間的差距,對于西方的經典往往存在誤讀,這種誤讀一方面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油畫的發展,另一方面催生了學習油畫技巧正統的思想。今天,隨著國內藝術家眼界的開闊,對于西方經典作品可以用更平和的心態來觀照了,原來感覺很神秘的油畫技巧也逐漸祛魅了。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原創性的圖式和開放的語言創造,真正困難的不是技巧的傳承,而是原創性的突破,這將逐漸成為藝術界的共識,這背后是中國藝術理論的建構,中國藝術學科建設任重而道遠,有賴于藝術院校和社會各界藝術團體破圈交流、資源共享,打造中國藝術發展的平臺。
一方面,當下的西方繪畫在藝術的層面作為西方當代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藝術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已經不是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大量的作為商業的繪畫已經遠離了藝術的范圍,這從西方的美術學院的教學就可以看出端倪。寫實繪畫能力訓練已經不是學院藝術教育的基礎,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去相關的工作室進行選修。思想的動力取代技巧成為藝術創作的首要能力。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也不斷地有年輕的西方藝術家以繪畫的方式亮相,并且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在國際拍賣市場取得很大的成功,可以看到,資本還是很青睞繪畫的形式。市場成功運作的后面是美術史研究的背書,是一整套藝術評價標準的建構,這是為藝術品定價的基準。近年來,中國市場也成為國際藝術資本傾力推銷的地方,這一方面促進了國際藝術交流,但另一方面需要警惕的是,這實際上擠壓了國內藝術家的生存空間,這也使中國油畫面臨新的挑戰。隨著國際間交流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展覽進入中國,西方美術史上的經典名作也開始來華展出,這確實證明了中國經濟實力不斷發展,越來越成為受西方重視的新興市場。隨著交流的直接與深入,中國繪畫界迫切需要建構和完善適應中國本土文化形態的理論,中國的當代藝術實踐開展的時間和深度還遠遠不夠,社會的極速發展變遷又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未來的發展中,一定會出現更加優秀的本土當代藝術。
中國今天的繪畫發展必然依托于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語境,基于對國家形象的建構和國家敘事展開,現實主義題材美術創作在新時代蓬勃發展,作為一種古老的繪畫方式,敘事性繪畫重獲生機。當然,現實主義作為一種精神并不必然地與寫實風格繪畫劃等號,表現性的風格或是材料的綜合都可以成為現實主義的方式,敘事的方式也是可以多樣化的,可以吸收其他藝術種類創造的成果,不斷開拓新的敘事方式。國家形象的建構是這個時代賦予繪畫的重要社會使命和發展的空間。敘事性繪畫未來的發展必然與學院教育相結合,年輕人對當下生活的感受力是最強的,但在最有感受力的時候往往缺乏有效表達的能力和途徑,這是學院教育需要解決的痛點。廣州美術學院正在做的敘事性繪畫本科實驗班,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進行的教學改革。
今天中國油畫在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家的實踐中,開始卸掉包袱,油畫語言問題可能不再成為某種困擾,油畫只是眾多藝術表達媒介中的一種,在眾多具有留學背景的青年藝術家身上,與世界同步的藝術表達已經實現,在這一點上,中國油畫創作可能不再具有問題的特殊性,而是變成當代藝術創作的普遍性問題,比如思想的維度、觀念性的表達和實踐的方法等等。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繪畫傳統的國度,我們還是具有比較強力的心理優勢將油畫這種外來的畫種進行本土化的吸收。中國油畫固然已成為中國人表達自己精神狀態的特有藝術手段,但這并不能成為自我滿足的原因,中國油畫依然要嘗試尋找國際共通的評判標準,不能關起門來自娛自樂。為什么莫奈、梵高可以超越文化屬性成為國際共同承認的藝術大師,中國未來是否能產生國際影響力的繪畫大師,帶領中國文化有效對外傳播輸出。
中國油畫的發展方興未艾,從傳統的繼承到當代的發展,不同的藝術家群體有著多元的思考方式和發展路徑,但都離不開對于中國自身文化傳統的審視,這種審視必然包含著一種批判的精神。藝術家的個體經驗需要被重視和挖掘,在籠統的風格泛化的討論中,真正有價值的是個體藝術家對于歷史文化、時代境遇的獨特體驗,這也包括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場,觀照西方文明的經驗。個體經驗與民族歷史文化的共振是藝術創作的動力源泉。隨著科技的發展,材料媒介的不斷創新,也促進了繪畫的改變,打破材料的限制、交叉融合是發展的趨勢,不斷尋找新的視覺呈現是繪畫發展的內在需求。繪畫從19世紀開始逐漸與美學分道揚鑣,而越來越接近哲學的思考,但繪畫的視覺化特征還是有別于哲學的觀念,觀念的表達需要轉化為適當的視覺形象呈現出來。繪畫如何呈現視覺之外的諸感覺的聯通也是一個有待研究的課題。繪畫在今天的時代,有著多重的使命和擔當,既可以有為藝術而藝術的純粹性,也可以有為社會而藝術的介入性,只有多元的發展路徑才能促進中國油畫的繁榮發展。■
(作者系廣州美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