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指示要求,上海始終堅持超前謀劃、對標先進、自主創新,走出了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現代設施農業發展之路。自1995年浦東孫橋從荷蘭引進吸收、研發制造自控智能溫室以來,上海不斷探索現代設施農業研發應用,夯實穩產保供的設施裝備基礎,已累計建成約20萬畝農業設施、近2000畝玻璃溫室、188家規模化養殖場、33個現代設施水產養殖場。近年來,推進建設近萬畝無人農場和36個果蔬“機器換人”基地,有效緩解了勞動力短缺瓶頸,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超大城市保供最關鍵的綠葉菜自給率達到80%。
堅持資源節約集約,圍繞高質量發展科學規劃布局,優化拓展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空間。“十四五”重點規劃建設13個綠色田園先行片區。今年開始,農業農村部門和規劃資源部門緊密合作,開展現代設施農業專業規劃編制,規劃新增2萬畝現代設施農業空間,落實到建設地塊和指標,作為產業項目落地的規劃管理依據。同時,秉持“依規劃、有計劃”的理念,推進現代設施農業集群式布局和專業化生產,發展高端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形成多品種生產協同、高效率集采集配、平臺銷售緊密鏈接的產業格局,實現了區域化專業分工和垂直一體化合作,農業產業發展效能邁上新臺階。
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對標國際領先和國內先進水平,增強自主研發能力,不斷深化農業科技內涵。以產業急需為導向,持續加大對現代設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裝備升級,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如清美集團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的蔬菜智能化裝備技術研究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清美蔬菜全產程設備均為國產,80%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與傳統種植相比,用工減少87%,產量提高3倍。以功能升級為目標,聚焦智能溫室、立體養殖、倉儲冷鏈物流等領域補短板,大力促進農技農藝、設施工藝、生態嵌入、低碳能源等技術研發與集成配套,更好地輻射服務全國,努力搶占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制高點。
堅持市場主體多元,為激發主體活力,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扶持、投資促進和管理機制等方面作用。在政策扶持方面,優化完善現代農業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圍繞穩產保供、科技引領、轉型升級等方向,重點在高標準設施菜田、規模化養殖、現代種業等領域加大支持,相繼建成一批產業能級高、示范帶動強的現代設施農業項目。在吸引主體方面,瞄準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舉辦全球農業招商大會,大力推進頂尖農業企業和科創項目“揭榜掛帥”。出臺農業農村投資促進政策,搭建工作機制,為優質投資落地厚植基礎。今年以來,全市農業農村投資促進實際到位資金約68.62億元。在管理機制方面,堅持以企業為主體進行投入、生產、運行,充分發揮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引領作用,有力推動現代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上海將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做到三個“進一步”:一是進一步優化政策供給。著重探索完善農業科創金融、知識產權保護、人才激勵等政策供給。二是進一步創新發展范式。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發展新范式。三是進一步拓展示范場景。聚力打造一批示范引領強、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的現代設施農業項目,促進生產消費“雙升級”,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積極貢獻上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