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曉紅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實驗幼兒園

在落實《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領域幼兒發展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戶外體育活動在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其對增強幼兒體質,愉悅幼兒情緒,促進幼兒身心協調發展都有著很大作用。我園試圖打造屬于孩子們的“運動大本營”,讓孩子在寬松、愉悅、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得到身體的鍛煉和技能的提升。秉承開放的教育理念,在幼兒、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共同努力下,我園不斷調整、完善“運動大本營”的運動區域,下面分享我們的一些做法與經驗。
摸排場地,科學設置。“運動大本營”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創造性等特征,是根據幼兒的運動體驗和發展規律來合理創設、調整運動的環境,可以提升幼兒參與運動的興趣和主動性,通過自選運動區域,自主開展活動,與環境、材料、同伴有效互動,幼兒可以開展鉆爬、跑跳、平衡、投擲、攀登等運動項目。我園戶外場地單一,項目組在進行項目設置的時候,首先對所有能用的戶外場地進行了排查,包括過道、東西兩塊操場、走廊等,除去安全隱患較多的地方,部分外圍狹長的廊道、灌木叢等也被納入思考和預設中,最大限度地尋找現有場地和運動區域的契合點,提升運動場地的利用率。
專家入園,協作共研。我們利用省快樂體操項目辦專家團隊入園培訓指導的契機,提出了“運動大本營”項目活動的初步設想,專家組老師和我們一起針對我園戶外場地的布局以及現有的運動器械,調整了運動區域,并對一些器材的使用給予合理的建議,保證幼兒在運動游戲中獲得持續的趣味性與挑戰性的同時,將快樂體操有機融入各運動區域中。例如,在民間游戲區,三根高度不同的橡皮筋,不僅能讓幼兒進行傳統的跳皮筋游戲,還能將快樂體操的側手翻融入該運動區域。
集體研討,大膽革新。幼兒園成立了八個運動區域項目組,在專家組的引領下以團隊項目形式開展研討,多方位尋求開放性戶外運動和快樂體操的契合點。全園教師積極投入開放性戶外運動區域的建設中,并根據活動進度,進一步優化“大本營”的項目設置,讓幼兒在玩體操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和內心的愉悅,提升了跑跳、翻滾、平衡、柔韌等多種能力。
滿足幼兒安全性及趣味性需要。我們根據園所環境預設了“運動大本營”八大運動區域,將不同的器械擺放在相應的運動區域,以此來保證戶外運動的穩定性和便捷性。此外,考慮到游戲的趣味性,我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區域內分設了許多情境化的游戲項目,有營地色彩的“越過電網”(幼兒跳板+野戰網),有特工色彩的“穿越火線”(一定高度體操墊+掛上鈴鐺皮筋+三級跳箱),還有賽車趣味的“騎行跑道”(方形軟墊+pv 橫桿),角色的代入加上場地器械的多元化大大提高了幼兒的參與興趣和挑戰欲望。
滿足幼兒的動作發展需要。所有運動項目設置的最終落腳點都是使幼兒獲得各項運動技能,如跑跳、鉆爬、攀登、平衡等,內容涵蓋了身體控制、移動以及器械操控等方面,這也是3—6 歲幼兒在健康領域需要達成的重要發展目標。同時,運動智能的發展也能帶動幼兒在其他領域的能力發展,因此,在設置“運動大本營”時,幼兒園要積極為幼兒提供種類豐富的運動器材,促進幼兒不同動作的練習。
滿足不同幼兒的體能水平需要。在幼兒試玩大本營運動項目時,我們發現幼兒在游戲中有明確的選擇意向,并能根據自我感知的能力水平來選擇相應難度的游戲。當教師減少活動組織以后,幼兒反而有了更明確的游戲路線與規劃。可見,運動項目設置的層次很重要,教師在設置運動區域時要進行合理規劃,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幼兒自主選擇的需要,促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身心愉悅地參與活動。例如,跳躍區項目團隊設置的跨欄高度要有高有低,攀爬區的樓梯架要有三層的,也要有五層的。
開放性“運動大本營”中的體能游戲不僅充滿了趣味性和挑戰性,而且伴隨著一定的危險。教師的合理站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兒安全地進行活動,同時全方位地觀察幼兒,及時為幼兒提供支持。年級組通過頭腦風暴形成了“首尾式站位”“貫穿式站位”“四角式站位”三種科學站位,并在活動中給予幼兒適度的鼓勵和支持,幫助幼兒更好地開展游戲,保證該運動區域游戲安全有序地開展。
我園將每周二、周四設置為固定的“運動大本營”時間,每次運動的開展都會用到許多器械,前期幼兒還不能自主搭建運動場地時,會由老師負責搭建。漸漸的,大班保教人員開始負責帶領大班孩子布置運動區域,再由中班幼兒在保教人員帶領下收拾場地器械。由于中、大班混齡運動時場地容納不了兩個年級組的幼兒,所以同一年級組的幼兒會被分為兩批,有序地進入游戲,時間安排得非常緊密。也因此,年級組長在“運動大本營”的時間安排上進行了具體劃分,確保師幼在指定時間內到達運動區域集合,不與其他班級產生沖撞或交叉。在幼兒熟悉所有運動區域后,各班再請幼兒自主協商如何讓中、大班兩個年齡段的幼兒同時進入運動區域開展游戲。
在幼兒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教師的安全防護要到位,所有幼兒在游戲前都要隔好汗巾,穿著適合運動的衣服、鞋子,老師還要提醒幼兒注意運動強度和自我保護。當然,對于個別體質較弱的幼兒,或是近期生病不能劇烈運動的幼兒,教師應當進行細致護理,給幼兒設置專門的休息調整區。此外,每個班都設有置物架、置物籃,并設置了喝水區、衣服增減區等,且做好了班級名稱標記,幼兒可以通過觀察,快速找到本班區域,自主進行生活活動,滿足自身需求,如此,既減輕了教師護理的工作,又能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自我護理能力。
擺放運動器械的工作量較大,需要各個班級合力完成。因此,年級組之間常通過協商輪流擺放器械,以兩個班級為一組,各個班級的工作量相對平均,如此形成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的氛圍。在收納器械時,教師可以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幼兒參與收納,培養幼兒的自主整理能力和秩序感。幼兒園還可以在運動區域附近設置一個器械收納柜,讓大班幼兒針對不同類型的器械做好相應的標記,并將收納的責任劃分到各個班級,保證每一次戶外運動結束后,場地都能最大限度地恢復正常,為下一次戶外運動的開展做好準備。
對于“運動大本營”的開展模式,我園還在不斷地探索和調整。目前,如何將快樂體操更好地與戶外運動區域融合,凸顯大本營的魅力,是我們正在思考和實踐的,其中包括幼兒游戲區的自主搭建、民間傳統游戲和快樂體操項目的融合、一物多玩體能游戲的納入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可以充分激發幼兒的運動思維和運動技能,促進幼兒運動智能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