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莎


“甄”情交流
和哪一位少先隊員的交往,令您記憶最深刻?
有一位隊員多才多藝,但不愛勞動,學習不刻苦,這妨礙了她的全面發展。我們通過家訪,家校間形成合力,引導她成長。后來,她連續三年被評為校“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獲得第十四屆宋慶齡獎學金,還當選中國少年先鋒隊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大家都稱贊她“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關心每一位隊員,幫助每一位隊員成就自己,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學生時代,他成績優異,常常被老師請上講臺,跟同學們分享解題思路。一手拿著大大的木質三角尺,一手拿著粉筆,他邊畫圖,邊講解。他平時話并不多,在講臺上卻侃侃而談,從容又自信。臺下,平時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都收斂了頑皮,認真聽講。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當“小老師”,滿滿的成就感與自豪感激勵他種下理想的種子。看著手上舍不得擦去的粉筆灰,“以后就當個老師吧。”他想。
他就是碭山師范附屬小學校長、校少工委主任甄偉。從教近40年,一輩子只做教育這一件事,總結自己的教育生涯,他這么說——
教育,以“紅”為底色
小時候,因為歷史原因,我沒有機會加入少先隊,更沒有參加過少先隊活動。每每想起,我都感到非常遺憾。
工作后,我發現,少先隊活動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最有力助手,它在政治思想啟蒙、心理需求滿足、促進全面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于是,我鉚足勁開展少先隊活動。
經過多年實踐,我們學校的少先隊工作已初成體系,一些常規少先隊活動和主題少先隊活動還在全縣起到示范作用。
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根據團縣委的工作安排,我們邀請了全縣多所學校的少先隊工作者來我校觀摩入隊儀式。在儀式中,孩子們載歌載舞,以手指操的形式首先展示了隊前教育的成果,然后按照入隊的基本程序,規范又隆重地完成儀式。戴紅領巾、執旗、敬隊禮等流程中的每個細節,我們都一一示范。儀式結束后,學校的大隊輔導員立刻被觀摩者圍住了,回答了他們提出的很多問題,全程觀摩的團縣委領導也稱贊不已。
校少先大隊還在少先隊活動的形式和深度上不斷開拓。
紅領巾研學旅行,在我看來就是把課堂社會化,它的效果遠比課堂授課好——
走進孟憲琛故居,講解員爺爺是烈士的親屬,他用平實的話語講解烈士一家的抗日事跡:不僅僅是烈士自己,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也投身抗日。為了抗日,一家人組織隊伍、打米磨面,甚至變賣家產。青石板、木門樓,身臨其境的隊員們對“抗日之家”的了解更加深刻。
“孟憲琛烈士一家為抗日奉獻出一切的高尚品質真讓我感動!”參觀后,隊員這樣對輔導員說。
在朱樓鎮的“菊姐殘疾人手工坊”里,手工制作的小動物、花束、擺件、掛墜,讓隊員們愛不釋手。通過采訪手工坊的創立者,隨行的校紅領巾小記者了解到,帶領殘疾人創業脫貧多么不易,也親眼看到了鄉村振興的累累碩果。
“在我們碭山,有一群殘疾人,他們的生活曾經特別貧困……”小記者記下家鄉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回到學校說給隊員們聽。于是,鄉村振興這件國家大事就有了最生動、鮮活的表達。
時間用在哪,成績就在哪。在獲得省市多項榮譽的同時,2022年學校獲得了“全國優秀少先隊集體”。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振奮了全校。
健康,從“心”開始
在校園里工作了一輩子,我深感每一代孩子有每一代的特點和需要關注的地方。相對來說,現在的孩子眼界開闊,物質豐富,自我意識比較強,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是我近些年非常關注的問題,學校也開展了相關工作。
首先對全校教職員工開展培訓,請專家開講座,強化大家對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覺察力和應對能力。每次講座結束后,老師都會就自己遇到的問題積極與專家互動。
其次,我們利用平臺和課程,對孩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游戲和角色扮演,幫助孩子們認識人的基本情緒,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穩定的情緒狀態,一旦情緒不穩定,就可以尋求幫助。課后,有些孩子會求助心理健康老師,吐露心事。我們發現帶給他們困擾的因素有很多,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關系。所以說,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
依托家校共育辦公室,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積極推介“家長學校”線上課程,印發家校共育記錄本,鼓勵家長記筆記、做作業,并進行評比。還邀請家長在家長會和學校公眾號“家長說”欄目中,分享育兒經驗,探討成長問題。
從2020年起,連續三年,所有在校生都參加了心理健康狀況篩查,包括親子關系的專項篩查。對需要關注的孩子,我和輔導員分工到人。很多孩子年齡小,心理不成熟,常常會鉆牛角尖。看著他們悶悶不樂的樣子,我們既心疼又著急。于是,在共情的基礎上,我們利用大課間和托管時間,跟他們聊天,尋找癥結。
有個孩子本來活潑開朗,可輔導員發現她近來變得寡言少語,不和其他隊員交流,也不愿參加少先隊活動。發現問題的輔導員經常與她溝通。原來,她是一個留守兒童,長期和奶奶一起生活,平時和奶奶很親。但她覺得奶奶在生活中偏心弟弟,這讓她幼小的心靈無法接受。輔導員多次與家長電話溝通并家訪,直到有一天,這個孩子蹦蹦跳跳地對輔導員說,奶奶現在對自己非常好,爸爸媽媽也常回來看他們,太開心了。她的笑容,真治愈啊!
我小時候,家庭條件很艱苦,但我的母親咬牙供我們上學。我永遠都記得,每天放學后,母親就站在家門口,笑著迎接我們,仔細詢問我們一天的學習情況,鼓勵我們。
而今,我把辦公室設在教學樓一樓,大門永遠敞開。孩子們經常跑來找我解決問題:和同桌吵架,成績下降,被老師批評——雖然在成人看來,這都是小事,可在他們的小世界里,這不就是大事嗎?我認真傾聽他們每個人的傾訴,盡力幫他們解決問題,努力成為他們信任的好朋友。問題解決了,有的孩子還會在手心里藏一根棒棒糖,口袋里塞一包薯片,特意來感謝我,放下禮物就跑,我追都追不上。那一刻,我總會想起我的母親。我希望像她一樣,永遠堅信追求的力量,堅信知識的力量,堅信孩子們一定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