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地區收入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首要問題是地區間工資水平差距。文章采用2011—2020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運用固定效應模型,實證分析區域創新能力、技能集聚對地區工資差異的影響。
關鍵詞:工資差距 區域創新能力 技能集聚
中圖分類號:F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010-02
一、引言
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城市發展最強勁的內生動力。Erdil等(2008)通過計量的方式發現技術與工資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專利數量對工資差距具有顯著影響。Matano和Naticchioni (2012)發現高技能勞動力區位選擇對地區高工資水平形成具有顯著影響,同時出現高技能集聚現象。因此,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新形勢下,充分認識影響地區間工資差距的作用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理論框架
區域創新能力提高與外生增長理論有關,造成工資水平提升,工資差異擴大。從微觀看,技術創新會為企業帶來比較優勢,企業借此獲得豐厚利潤,并將部分利潤與員工分享。對于高技能勞動力而言,工資收入增加更多,工資差距拉大。從宏觀看,技術創新提高生產率,帶動總體工資水平提高。同時,不同地區、行業技術創新效果不同,工資變化不同,技術創新分配效應會造成地區間的工資差異。
地區工資水平差異與勞動力流動產生的集聚效應有關。高技能勞動力往往會選擇高工資地區,必將伴隨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較大地區進行規模化集聚,出現技能集聚現象。同樣,技能集聚也會促進地區生產效率提高,進而提高地區工資水平。但勞動力所進行的區位選擇會產生工資溢價效應,進一步拉大地區工資差異。
三、模型與變量
(一)數據與變量
本文選取2011—2020年中國省級數據為研究對象,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為保證數據一致性,本文利用國家外匯管理局給出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年度平均匯率來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進行折算。本文涉及的被解釋變量、核心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說明如下:
1.地區工資水平(wage)。借助Hammitt和Guo(2009)方法,使用城鎮在崗職工工資總額除以城鎮在崗職工人數得到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表示各地區工資水平。
2.核心解釋變量。(1)區域創新能力(tee)。目前學界對于區域創新能力的衡量沒有一個準確界定,主要有產出法、投入法、投入—產出法等。本文借助李習保(2007)方法采用專利申請授權量作為區域創新能力指標。(2)技能集聚(hr)。技能集聚用高技能勞動力占總勞動力比表示,決定經濟發展程度和區域工資水平。
3.控制變量。將控制變量設定如下:(1)市場潛力(mp);(2)對外開放程度(pfdi);(3)政策因素(gov);(4)產業結構(ind2、ind3);(5)城鎮化水平(urban);(6)固定資產投資水平(investment)。
(二)計量模型
根據本文理論分析,設定如式(1)所示的基本模型:
Inwageit=α0+α1lnteeit+α2hrit+α3lnmpit+α4pfdiit+α5govit+α6ind2it+α7ind3it+α8urbanit+α9investmentit+μit+εit
其中,lnwageit表示地區平均工資;區域創新能力lnteeit和技能集聚hrit為核心解釋變量;εit表示各地區非觀測固定效應,為待估系數,i和t分別表示省份和時間。
四、實證結果
(一)基本結果
經F檢驗、LM檢驗、Hausman檢驗,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再采用Driscoll和Kraay標準誤方法對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修正,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
回歸結果顯示,區域創新能力、技能集聚對地區工資水平影響顯著為正,證實地區高工資部分原因是由于區域有較多專利授權量、較高創新能力、技能集聚現象造成的。
(二)穩健性檢驗
采用兩種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第一,用“技能結構”替換“技能集聚”,技能結構用各地區高技能勞動力人員數量/低技能勞動力人員數量表示;第二,四個直轄市在獲取創新資源和吸引高技能勞動力方面都具有更大優勢,因此,將其在基準樣本中剔除。核心解釋變量回歸系數方向和顯著性與基本模型回歸結果相似,原模型回歸結果穩健(見表2)。
(三)異質性分析
考慮各省發展情況、特定經濟、社會條件的不同,本文將樣本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結果見表3。
結果表明,東、西部地區,區域創新能力對地區工資水平影響顯著為正,東部地區影響高于西部。由于東部地區經濟較其他兩個地區而言發展好,具有吸引高技能勞動力優勢,因此,技能集聚只對東部地區工資水平影響顯著為正。
五、結論
實證結果表明:區域創新能力差異以及技能集聚程度不同是造成我國各地區工資水平呈現顯著差異的重要原因。市場潛能、政策因素、產業結構等控制變量對工資水平也表現出積極影響。經過異質性分析發現不同因素對各個區域工資水平差異影響程度不同。
根據以上實證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縮小地區間技術差距。既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各地區政府又應給予適當技術支持,推動東中西部科技協同發展。二是健全勞動力就業市場,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加大中部、西部地區教育投入,促進人力資本發展。努力實現公平合理的勞動力競爭機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勞動力自由流動,緩解東部地區就業壓力,為中部、西部地區引進高技能人才。三是東部地區充分發揮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工資的推動作用。鼓勵、扶持資本向中部、西部地區轉移,帶動當地內資企業技術創新以及經濟發展,提升內陸地區工資水平,縮小地區間工資差距。四是提高中部、西部地區地方財政支出,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中部、西部地區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加強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服務。同時,優化地區產業結構,發展當地生產性服務業,吸引大量高技能勞動力流入,進而縮小地區間工資差距。
參考文獻:
[1] 朱杰敏.創新投入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科技和產業,2022,22(10):104-111.
[2] 王金哲,溫雪.單中心還是多中心——城市群空間結構與創新能力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22(09):87-96.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 100070)
[作者簡介:許妍,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歐美經濟思想史。]? ? ? ? ? ? ? ? ? ? ? ? ? ? ?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