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社會穩定發展背景下,我國國民經濟逐漸進入到了高質量、高水平發展階段,這也意味著中國社會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在當前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的過程中,群眾生活從奔小康逐漸進入到了對美好生活期盼的全新階段。所以在全新的歷史時期下,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予以解決,也給我國相關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嚴格要求。在此期間,不僅要對資源型地區進行工作內容進行平衡性調節,還要充分進行經濟發展問題與生態建設問題的調節,從而在提出全新工作要求的同時,迎接更嚴峻的挑戰。對此,文章進一步論述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資源型地區 經濟轉型 發展動力 評價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125-02
進入全新社會發展階段,推動現代經濟的穩定發展,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和工作結構,已經成為了當前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關注的重點問題。在工作開展期間,資源型地區應充分貫徹全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發展主線,通過對發展戰略和工作方向的創新探索,制定更為健全和科學的工作內容。在此期間要對影響發展的結構性和素質性問題予以解決,在積極改革和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建設與發展,為經濟水平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必要幫助。所以對于資源型地區發展而言,盡快獲取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途徑,是當前需要迫切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點課題。為此,本文將以資源型地區作為研究基礎,全面分析經濟轉型發展動力的相關問題,希望為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優化提供科學指導作用。
一、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概述
對資源型地區經濟進行轉型發展,是近年來我國政府針對國家發展趨勢制定的全新戰略方案,這一方案的制定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變
化[1]。我國資源型地區要想得到更長遠發展,就要積極轉變以往的高強度能源消耗問題,在徹底改變粗放型發展方式的同時,探索全新的改革方向和路徑,從而在推動全國資源型地區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切實發揮地區發展的優勢與帶頭作用。一直以來,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環節,資源型地區在發展中也做出了不同的貢獻和犧牲,特別是典型的資源型省份和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在轉型發展期間,往往會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和困難。在此背景下,積極進行資源型地區的經濟轉型發展就尤為必要。
二、當前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是,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我國資源型地區存在明顯的過分依賴資源型產業問題,致使產業發展出現了不平衡趨勢。比如在社會發展階段,山西、內蒙古等地區擁有著十分豐富的煤礦資源,這種特殊的結構產業類型,使得該地區逐漸形成了單一產業結構,且結構類型和局面仍然處于不斷擴大的局面。以山西地區為例,煤炭資源、冶金資源和電力資源等傳統產業在地區發展中能為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絕大多數的力量[2]。但相比而言,新興產業所占比重過小,致使多個產業出現了發展不平衡問題,此種不協調的發展問題必然會影響資源型地區的長遠發展。二是,粗放型發展的影響仍然十分深遠。由于對資源型地區的各類資源存在過度開采情況,因此對這類地區的環境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比如山西地區長時間開采煤礦,工作的規模和強度較大,所以在開展粗放式煤炭開采過程中,造成了整個地區環境質量的明顯下降,甚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地表塌陷問題。由于在開采過程中能源消耗和化學產品釋放量較大,因此對地區的環境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出現了環境容量長時間的超負荷狀態[3]。三是,缺乏靈活的體制機制。由于在長時間發展過程中,沒有制定健全合理的運行機制,因此資源型地區在經濟發展中很難獲取充足的發展動力。在長期發展中受到資源紅利的影響,傳統產業存在明顯的過度擴張問題,并且在行業發展中,由于不斷進行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發展要素的吸收,致使其他產業不斷向煤礦產業聚集,這也使得其他產業出現了不平衡發展的效應問題。長期在此種環境下,非煤礦產業的經濟發展動力必然會受到嚴重影響,不利于其他產業競爭力的穩定提升。四是,社會整體經濟仍存在發展不均衡問題,民生資源無法得到有效保障。資源型產業對于就業的影響并不顯著,但在煤礦地區就業矛盾仍然十分明顯,長期在此種環境下進行發展,必然會引發群眾的不滿情緒,這也將嚴重制約資源型地區的經濟建設與長遠發展[4]。
三、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的動力組成
(一)在時代引導下加強對產業鏈發展的關注
在當前社會發展背景下,新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得關鍵生產要素出現了重大變化,因此全球制造業領域也出現了大規模的變化與產業結構的重新調整。比如印度、越南等傳統發展中國家逐漸借助成本優勢進行發展,意在通過此種方式吸引制造業的增加。而近年來我國東部地區在發展期間,部分產業也出現了此種發展趨勢和跡象。由于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仍存在明顯的不平衡問題,因此在產業推進過程中,也要在國內經濟發展范圍要求下進行產業轉移,通過對產業基礎地區的帶動和影響,逐漸降低不同區域的發展差距,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保證地區發展中產業鏈的完整性[5]。在此期間,資源型城市也要積極參與到全新的產業轉移領域中,在充分研究自身優勢和發展基礎的同時,對當地資源的產業鏈調整可行性問題予以分析,在對企業具體投資意向準確掌握后,不斷實現對自然資源、產業技術和人力資源等條件的傳承與創新。在對產業培育發展過程中,資源型城市還要加強對產業鏈發展的關注,通過對具體項目的落地推進,實現對目標產業的鏈接構建,從而在集中發展過程中改變薄弱環節的限制和影響。在優勢產業鏈和產品線的補充發展過程中,實現精準方案的制定,從而在積極發展深加工過程中,不斷探索和開發全新消費產品,完成對下游產業鏈的延續發展。只有保證在工作中各個位置的產業鏈形成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的聯系,才能在地區經濟發展和轉型過程中不斷實現產業鏈企業的有序融合,從而進一步推動區域產業的競爭力水平,并實現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穩定發展[6]。
(二)提升憂患意識,加強對各類資源的創新與探索
在現代社會的資源型城市發展過程中,要想實現經濟轉型,就要積極轉變傳統思想理念的制約,提升危機意識,主動探求發展與突破。雖然在地區進行接續產業發展過程中,并不能完全改變現有的產業基礎,但是全新探索的空降產業可以作為突破式發展手段,成為地區獲取重要發展的關鍵是基礎。比如,貴州的大數據產業就是對各類資源進行創新的典型案例。貴州地區在對大數據產業進行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地區發展中具備電力充足的優勢,同時當地的氣候環境更為適宜,地質條件相對穩定,因此在行業發展和創新中能夠不斷體現出成本低廉的優勢。在此階段,地方政府對于產業的開發同樣比較關注,因此在創新和探索中起到了極大的幫助與推動作用[7]。所以貴州在抓住發展機遇的同時,率先出臺了數字經濟的發展工作規劃,在提出具體方案和意見后,著手頒布了大數據地方法規,構建了大數據基礎的國家級實驗室和數據交易所,創辦了以數據為基礎的國際博覽會。在行業和資源領域的不斷探索與發展中,貴州地區吸引了眾多企業入駐,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戰略行業的穩定發展。這一成功案例說明貴州地區能夠通過對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不斷進行新興產業的探索和研究。特別是在產業規劃的編制和發展過程中,吸引到了眾多產業參與其中,營造了符合地區發展的特殊環境,給空降產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與支持[8]。所以資源型城市在后續發展中也應該積極學習,在精準梳理自身產業基礎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動態。在此期間,通過和重點企業的聯系,不斷探索地區發展的隱性資源,從而在資源的創新與探索中獲取更長遠的發展路徑。
(三)堅持發展,在產業生態幫助下實現創新
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全新的社會發展理念,在滿足高質量高水平發展要求的同時,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發展主線,在發展創新推動力的基礎上,構建起和地區發展相適應的全新生態系統。與資源型產業以往需要的發展環境不同,創新驅動發展的地區資源應該逐漸從自然資源的依賴逐漸轉變到科技依賴和人才的依賴。要想學習到先進的發展理念和方向,我國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和發展變化中,就需要認識到勞動力素質的重要影響。在此期間,應該制定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人才吸引政策,在著手發展地區職業教育的同時,為人才發展和培育構建起更為健康的長效機制與政策衍生環境。還要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研發平臺的重要性,在對平臺予以建設的過程中,全面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影響[9]。在深化科學技術體制改革與創新的過程中,不斷調動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從而構建起符合地區經濟發展要求的全新環境。此外,還要轉變以往的利益分布局勢和發展格局,在切實釋放體制優勢和機制活力的過程中,轉變以往經濟發展的思維方式,從而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在發展中為技術發展和產業創新提供必要的資金與技術支持。在對減稅降負等地區政策進行落實的過程中,資源型城市也要持續推進對交易成本的持續管控,特別是要加強對當地知識產權的保護,將產業政策發展的重點進行調節,從而為地區經濟的發展營造更為健康和公平的環境。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社會步入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經濟逐漸從高速度增長轉變到了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領域。因此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與發展過程中,更應該轉變以往的不平衡發展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在應對全新社會挑戰的同時,不斷實現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在此期間,資源型地區也要樹立起全新發展理念,在深入帶動地區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創新探索。
參考文獻:
[1] 張夢朔,張平宇,李鶴.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績效特征與評價方法——基于東北地區的實證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08):2051-2064.
[2] 郭淑芬,裴耀琳,任建輝.基于三維變革的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9,34(10):27-35.
[3] 趙奧.遼寧省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創新發展成效的評價體系研究[J].北方經濟,2021(07):60-63.
[4] 李志蘭,王林秀,余慕溪.新常態下西部資源型城市工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思路——以六盤水市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32(05):567-572.
[5] 傅佳莎,浦正寧,蔡軒.資源型城市轉型政策實施效果評價——基于PSM-DID方法[J].環境經濟研究,2019,4(01):108-122.
[6] 李文宇,樊坤,劉洪鐸.區域一體化與資源型地區轉型升級——一個新新經濟地理的分析框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7,33(05):118-127.
[7] 宋玉祥,滿強.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4,17(04):91-97.
[8] 馬詩萍,張文忠.長江經濟帶資源型城市與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發展路徑與模式研究[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9,4(06):58-67.
[9] 郭志棟.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中的城鄉居民收入提高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7(06):154-159.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工程咨詢院 青海西寧 810001)
[作者簡介:翟鵬(1980—),男,漢族,河南信陽人,本科,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管理,高級經濟師。](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