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丹 楊仁厚
摘 要:產業學院的建設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工程,校企人才的雙向流動是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文章首先闡述了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的背景意義,然后分析了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的理想模型及現實困境,最后對產業學院建設過程中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的運行機制作了初步的探究并提出“三橫三縱”政策框架。
關鍵詞:現代產業學院 校企人才 雙向流動 三橫三縱政策框架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143-03
一、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的背景意義
2020年7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后稱《指南》)。《指南》要求:要依托現代產業學院,探索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設置靈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選聘行業協會、企業業務骨干、優秀技術和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徑。探索實施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計劃,完善產業兼職教師引進、認證與使用機制。加強教師培訓,共建一批教師企業實踐崗位,開展師資交流、研討、培訓等業務,將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成“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是指高等院校和合作企業在不改變人才隸屬關系的前提下,通過疏通企業技術人員到校任教通道和學校專任教師企業實踐通道來實現校企間人才的互聘共培,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團隊[1]。高校與企業之間人才的雙向流動不僅是進一步推進“產教研”深度融合發展的前提條件,而且是產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助推劑,它對產業學院建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和作用。首先,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有利于培養師資,建設“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其次,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最后,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社會持續輸送產業化人才。
關于如何促進校企人才的雙向流動一時間成為高等教育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華東師大的呂玉曼等人在《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的內涵、困境與實踐路徑》一文中闡述了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的實踐路徑:不斷推動頂層制度設計,構建“雙向流動”常態運行機制,以用人機制為抓手推動校企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探索校企流動人員成果互認,逐步破除校企人員高水平流動的障礙[2]。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王駿等人在《基于深度融合的校企資源雙向流動途徑研究》一文中從校企聯盟的戰略目標角度分析,認為校企雙方融合的主要目標是獲取對方的異質資源,建立“企業得近利、學校得遠利、學生得大利”的校企融合模式,以此推動校企融合向縱深發展[3]。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郭湘宇等人在《產教融合視角下“雙主體、深融合”產業學院建設》一文中提出校企合作“六共”運行機制:共建專業及實訓基地、共同管理、共育人才、共組師資、共融文化、共享利益[4]。浙江師范大學的鄭沁沁等人在《“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知識共享研究》一文中提出:應通過健全評價激勵機制,提高團隊知識共享意愿;增強認同感與信任感,消解團隊知識共享心理邊界;優化選拔培訓機制,提升團隊知識共享能力等優化策略來推動“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知識共享有序運行[5]。
但是,現有的大部分研究都是碎片化的,缺乏對建設產業學院背景下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進行系統化的分析。本文以產業學院為載體,對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從背景意義、理想模型及現實困境、運行機制等三個方面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以期通過本文為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提供理論指導,最終達到助力產業學院發展的目標。
二、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的理想模型及現實困境
據調研,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的理想模型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以保障校企雙方的共同利益為目標,構建國家、省市、校企三級政策聯動機制,避免政策之間的欠耦合情況發生,力爭形成縱向政策合力。第二,政府部門積極作為,暢通校企雙向溝通的官方渠道,降低校企雙方的溝通成本,來實現供求信息流動的效率最大化。第三,構建一套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的常態化運行機制,保證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的質量和效率。
但是,在建設產業學院的實踐過程中,校企人才的雙向流動遇到不少挫折和阻力,常見的現實困境如下:
(一)未形成三級政策聯動機制,校企雙方利益無法保障
首先,國家層面已經明確了產業學院建設的大方向,為省市、高校、企業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參考和指導。以教育部和工信部聯合發布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為例,該《指南》明確了現代產業學院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建設原則、建設任務和建設立項流程,并在建設任務的第五條提出要依托現代產業學院,探索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除此之外,任務還明確了要探索行業骨干到高校任教的有效途徑及認證使用機制,加強高校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推進激勵制度探索,打造校企導師聯合培養的高水平教學團隊。
其次,在省市層面,大部分省市都是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對建設目標和建設任務進行了初步量化和具體細化并增設了保障措施部分的內容,但是省市政策層面依然缺乏具體的落地方案。以《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實施方案》為例,該方案明確了到2025年分批組織認定30個左右省級重點現代產業學院,建設100門左右高質量校企合作課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打造30個左右實習實訓重點實訓基地,建設30個左右產業學院名師工作室(坊),列舉了重點支持的產業領域,并提出加強統籌規劃、完善管理機制、加大經費保障和強化人才保障等幾方面的組織保障措施。但是,對于如何統籌規劃,如何完善管理機制,經費如何劃撥,人才激勵機制和人才服務政策如何定制等問題并沒有詳細說明。
最后,在校企層面存在針對性政策缺失的問題。就高校側而言,部分高校的現代產業學院是依托原有二級學院建立起來的,而這些二級學院依然沿用原先的政策來對企業兼職導師或者實習學生進行管理。由于缺少針對產業學院的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的激勵政策、遴選政策、培訓政策、考評政策,很難激發校企雙方流動的積極性;此外,由于缺乏相應的項目申報、評審、監管、驗收和成果共享政策,很多高校教師和企業骨干擔心成果認定問題,故而降低了校企合作和科研轉化的意愿;與此同時,按照現行的學生管理制度,學生的實訓、實習、畢業設計、求職、就業這些環節幾乎是割裂開的,各個環節的內容沒有連貫性,不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及專業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學生的就業和創業。就企業側而言,大部分企業對國家和省市的產業學院政策了解有限,使得企業在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的過程中多處于被動地位,很少有企業主動制定相應的人才流動政策。
目前,國家層面的政策指明了大方向,省市層面做了一定的細化量化及補充,校企層面缺乏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因此,沒有形成從國家、到省市、再到企業高校之間的三級聯動機制,尤其是針對性的激勵保障政策的缺失使得高校和企業雙方的利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導致雙方人才流動意愿不強。
(二)溝通渠道不暢通,校企雙方供求信息不對稱
目前,大部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溝通都是基于高校教師個人的人脈,由高校老師單方面向企業側發起的溝通,企業側根據自身利益訴求予以回應。
一方面,由于缺乏校企溝通的官方渠道,僅憑高校教師個人的人脈,教師們很難獲取到企業側的實際項目需求。導致很多教師的科研方向與生產實際偏離,容易發生高校科研閉門造車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校企溝通的官方渠道,企業方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導致企業很難去高校搜尋所需要的人才,幫助企業解決“卡脖子”的問題,間接延長了企業的研發周期,增加了企業的研發成本,導致企業貽誤了搶占市場的先機。
由此可見,由于缺乏校企溝通的官方渠道,導致校企雙方供求信息不對稱,既影響了高校的科研方向又耽誤了企業的研發進程,為校企人才雙向流動設置了無形的障礙。
(三)運行機制不完善,造成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效果不佳
目前,在建設現代產業學院過程中存在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具體說來就是激勵機制、遴選機制、培訓機制、考評機制的缺失,直接影響了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的效果。
當企業骨干向高校側流動時,由于激勵機制的缺失,導致企業骨干員工認為去高校兼職授課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會影響自己在原單位的發展,因此他們向高校側流動意愿不強。由于遴選機制的缺失,部分有流動意愿的企業骨干員工無法獲取招聘信息,導致優秀人才無法進入高校兼職從教。由于培訓機制的缺失,使得進入高校兼職任教的企業導師一時間無法適應身份的轉變,不能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將自身的工程經驗傳授給學生。由于考評機制的缺失,無法監控企業導師教學過程是否符合產業化人才培養方案,是否與工程教育的理念相吻合,也就無法評價企業導師相關的工作成果情況,無法與激勵機制聯動,來發揮薪酬績效的杠桿作用。
當高校教師向企業側流動時,由于激勵機制的缺失,使得高校教師認為去企業掛職鍛煉會影響自己的職稱評聘,導致教師向企業側流動意愿不強。由于遴選機制的缺失,部分有流動意愿的教師無法獲取企業側的招聘需求,就會因此喪失流動的機會。由于培訓機制的缺失,長期在高校這種公益性質單位工作的專任教師無法適應市場化運作的企業文化氛圍,導致他們在掛職崗位上不能發揮專業特長。由于考評機制的缺失,無法對教師在企業期間的工作業績進行合理評價,也就無法與激勵機制(職稱、薪酬)掛鉤,會影響教師在企業期間的工作積極性。
三、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的運行機制
在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過程中,實現校企人才的高質量雙向流動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企業三方共同發力,推動從頂層設計到實施細節的變革,通過一攬子政策來促進校企人才雙向流動。
(一)搭建校企溝通橋梁,健全人才流動政策,助力師資培養
第一,政府負責搭建高校與企業間溝通的橋梁。政府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一個互聯網平臺并制定相應的平臺運行規則。高校和企業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在平臺上發布兼職教師和兼職工程師的崗位需求,經政府部門審核通過后,校企雙方的工作人員可以自由登錄平臺進行簡歷投遞、筆試、面試、錄用等操作。
第二,高校側完善相應的激勵、遴選、培訓及考評政策。“現代行為科學學派認為,管理的首要問題在于激發人的主動性”[6]。因此高校必須完善人才流動的激勵機制,比如將教師去企業進行工程鍛煉作為職稱申報的條件之一,對進行工程鍛煉的老師實行教學工作量免考核,容許高校教師通過技術創新、科技開發、成果轉讓和決策咨詢等方式獲取合理報酬等。對有意愿向企業流動的教師,做好相應的遴選工作,包括政策宣講、簡歷初篩、指導報名等。對通過面試的教師,聯合企業方做好基本的企業文化與職業素養培訓,實行“傳幫帶”政策,幫助教師盡快適應新崗位。與此同時,高校聯合企業方制定科學合理的考評政策,認可教師在企業中從事產品研發、技術攻關、方案設計等工作的工作量,破除“唯論文、唯專利、唯基金”的考核導向。
第三,企業側也要同步完善人才流動相應的激勵、遴選、培訓和考評政策。企業可以出臺人事政策容許員工去高校兼職授課并獲取兼職酬金。對于有意向流動的企業員工,做好遴選工作包括政策宣講、簡歷初篩、指導報名等。對于通過面試的員工,聯合高校進行基本教學方法的培訓,幫助員工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與此同時,制定科學合理的考評政策,著重考查兼職教師在工程教育領域的工作成效,比如學生評價、課時量、學生課程設計的質量等。與此同時,對于重點培養的企業骨干員工,通過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等方式,給予其進入高校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讓員工提高學歷的同時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健全項目管理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第一,政府設立產業學院專項建設資金,加大校企合作科研項目的經費投入。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由政府搭建相關信息平臺,鼓勵企業在相關平臺上免費發布科研課題需求,同時鼓勵高校教師在系統上“投標”。除此之外,政府劃撥專項資金鼓勵高校和企業整合雙方資源建設聯合實驗室,發揮學校人才與專業綜合性優勢,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關鍵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實現高校知識溢出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第二,校企雙方健全橫向科研項目管理制度,探索科技成果共享方法。企業方面健全科研項目的立項制度,定期收集企業運營中遇到的“卡脖子”問題,并在完成內部論證后通過官方平臺發布需求。高校方面簡化項目申報流程,容許高校教師以團隊或個人名義在官方平臺上“應標”。企業健全項目評審制度,組建專業評委會以招投標會議的形式對所有“應標”團隊進行考察,并投票決定中標團隊。高校與企業健全項目監管制度,可以成立聯合小組,對項目過程進行監管,著重考察項目進度、項目成果、財務賬目等方面內容是否合規。企業健全項目驗收制度,著重考察項目周期、項目成果、項目資金是否與預期相符。高校與企業探索項目成果共享制度,保障項目所有知識產權歸雙方共同所有。
(三)開展學生就業“一條龍”服務,助力產業化人才培養
在大三快結束時,高校聯合企業開展導師雙選會,確定每名學生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校內導師在大三暑假期間布置實訓課題,以期通過實訓課題的學習,讓學生具備去企業實習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大四上學期開始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并在校企雙方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學生實習期間,校內導師會定期與校外導師和學生本人取得聯系,獲取學生實習的進度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就業指導。實習結束后,由校外導師對學生實習期間的表現進行評價考核,考核通過者才能進行畢業答辯。與此同時,企業改革校招政策,為實習表現優秀的學生開設轉正入職綠色通道。以期通過校企雙方的努力,讓學生順利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角色轉變,持續為產業培育高質量的人才。
綜上所述,建設現代產業學院背景下校企人才的雙向流動得到了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校企人才雙向流動將對“雙師雙能型”師資培養、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和持續輸送產業化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根據校企人才雙向流動理想模型的特征,目前校企人才雙向流動遇到政策聯動機制未形成,校企溝通渠道不暢通,雙向流動運行機制不完善等現實困境。最后,本文創造性地提出“三橫三縱”政策框架——通過搭建校企溝通橋梁,健全人才流動政策,助力師資培養;通過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健全項目管理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通過開展學生就業“一條龍”服務,助力產業化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湖北汽車工業學院2022年度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JY2022012)。]
參考文獻:
[1] 余夢露.河北省高職院校與企業人才雙向流動現狀與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1.DOI:10.
[2] 呂玉曼.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的內涵、困境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2021(24):28-33.
[3] 王駿,徐禮伯.基于深度融合的校企資源雙向流動途徑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08):21-23.
[4] 郭湘宇,周海燕,廖海.產教融合視角下“雙主體、深融合”產業學院建設[J].教育與職業,2021(08):62-65.
[5] 鄭沁心,張棉好,季建利.“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知識共享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22(05):88-96.
[6] 胡玉璽,程海威,蔣志強.新常態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五個趨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6(04):54.
(作者單位:1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汽車工程師學院 湖北十堰 442002;2.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0)
[作者簡介:呂曉丹,女,助教,碩士,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汽車工程師學院;楊仁厚,男,教授,博士,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