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榮 連錦忠
摘 要:勞動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教育不斷探索和發展中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國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勞動教育面臨的困境為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提供現實邏輯;勞動教育根植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從勞動創造人和人類社會出發,再到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最終促使人全面發展,這為勞動教育提供了理論邏輯;參加勞動教育能促進人的道德、智能、身心和審美的全面發展,是檢驗德智體美各育成效的實踐邏輯。厘清勞動教育的三重邏輯,有利于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更好地培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勞動教育 德智體美勞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252-03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現實邏輯
(一)家庭勞動教育的淡化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思想觀念等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造成影響。家長對勞動的看法直接影響孩子勞動觀的形成,從而影響孩子的全面發展。因此,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發揮著基礎性、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對孩子勞動教育的淡化,使得開展勞動教育成為難題。家長對勞動教育的淡化具體有以下三點表現:一是部分家長集中精力于孩子的智育培養。這部分家長存在應試教育心理,唯分數論,過度關注于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從而忽視了孩子勞動教育的培養。在他們的認知里,孩子的智力發展是最為重要的,對孩子其他四育的發展不重視,尤其是勞動教育。二是生活條件的富足使得孩子缺乏日常家務實踐。大多數孩子為獨生子女,家庭條件優渥,孩子很少參與日常的家務勞動,甚至一些富裕的家庭雇有保姆,孩子甚至不需要參加家務勞動。三是一些父母對體力勞動的錯誤認識。一些父母把學習和勞動對立起來,認為不好好學習以后只能做辛苦的體力勞動。這種對體力勞動的負面觀念容易影響孩子的勞動觀,造成孩子對勞動的錯誤認識。
(二)學校勞動教育的弱化
學校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勞動教育,在勞動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然而一些學校在勞動教育上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對勞動教育的認識有待提高。一些學校把勞動教育理解為學校對學生進行體力勞動的教育,對勞動教育的理解片面化,造成勞動教育理念與實踐能力的脫節。對勞動教育促進人全面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認識不足。對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關系的認識上存在著松散化的現象。二是勞動教育手段較為單一。大多數學校進行勞動教育仍采用傳統理論教學、單向講座等單一方式,校內勞動實踐場地和校外勞動實踐平臺難以滿足教學需求。例如,高校主要通過思政課進行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培養,其他勞動技能的培養主要是依靠社會實習,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較為缺乏。三是勞動課程體系有待完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有待進一步明確,不僅是受教育者對勞動的正確認識,還要把認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勞動教育課程內容在不同學齡段的銜接上及其內在的知識邏輯結構有待加強;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滲透不足,未能與不同專業相互融合,形成交叉學科,導致不能很好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勞動教育。
(三)社會勞動教育的軟化
勞動教育不僅要依靠家庭、學校,同時也需要社會提供相應的勞動教育服務。只有在中國社會的大背景下和現實挑戰中去把握勞動教育,才能順利發展新時代勞動教育。目前社會對勞動教育提供的支持力度不足,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物質支持方面。勞動教育的社會實踐基地及場所的資源開發不足,缺乏真正有效的勞動生產部門,有一部分是在荒廢之地進行簡單改造形成的。二是社會文化方面。社會上仍有勞動等級化觀念的殘骸,并未完全消失,對家庭、學校順利展開勞動教育有一定的阻礙。社會媒體對錯誤勞動觀的不恰當呈現,影響學生對勞動的正確認識。例如一些廣告不恰當的消費觀給學生灌輸超前消費、追求時尚的觀念;“躺平”觀念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積極的勞動觀的培養。三是一些企業沒有按要求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導致勞動者應有的權益得不到保障。這損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不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勞動教育環境。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邏輯
(一)勞動創造人和人類社會
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活動,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馬克思稱勞動是人的“類特性”,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人通過勞動生產出維持自身生存的物質產品,也生產出滿足自身需要的精神產品。因此,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類本質活動,人的本質通過人的勞動得以確證。恩格斯從進化論的角度也論述了人通過勞動來改變、支配自然界,同時勞動又反過來促進勞動能力的發展,喚醒和發展人身上的自然能力,即“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不但創造人本身,也創造了人類社會。恩格斯指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和宗教等等。因此,只有在保證人類生命存在的基礎上才能開展其他社會活動,人類歷史才能得以延續。如果人類勞動沒有與自然界相結合,就什么都不能創造,人和人類社會也不復存在。
(二)社會發展要求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對一切兒童實行免費的教育,同時把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等相關論述。這是由于當時資本家為了更好對勞動者進行剝削,推行“愚民政策”,工人幾乎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唯有摧殘身心的勞動。馬克思基于對工人現狀的考察,反對兒童只有勞動沒有受教育權。他主張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一方面是因為資本主義自身發展的需要,資本主義大工業迅速發展,對工人的文化程度、現代生產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資本家讓他們接受教育只是為了成為更加專門和發達的勞動力,以便更好地獲取剩余價值;另一方面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恩格斯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下,物質極大豐富,社會成員在體力和智力上也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教育能夠使人們根據社會需要或者自身興趣自由自在地在不同部門勞動,全體社會成員能夠實現充分發揮自身全面發展的能力。即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不再是奴役人的、讓人痛苦的勞動,此時的勞動是一種快樂、幸福的勞動。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解放,有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社會生產和經濟基礎服務。
(三)勞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此意義上的勞動理應是勞動主體以勞動實踐的方式改造自然、創造人類社會和實現人類自我確證的本質的歷史性活動,并由其不斷發展的自由性走向全面發展的活動過程,但是由于“非自愿分工”的出現,勞動成為壓迫人本身、與自己對立的力量,這時候的勞動不是真正的勞動,是異化的勞動,只是人們謀生的手段。雖然異化勞動對于勞動主體來說,其阻礙了人的全面發展,但是也提升了勞動者的素質與能力,推動社會前進。為了使勞動釋放其本身真正的力量,成為符合人類發展要求的自由自覺活動,唯有走向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下,勞動成為屬于人自身的本質力量,階級、壓迫、剝削都不復存在。在此社會下,勞動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人通過勞動成為人、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實現不被約束、可以自由發揮勞動和智慧的生活狀態,從而真正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與幸福。新時代的勞動教育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肯定勞動實踐對勞動主體走向自由全面發展所發揮的根本性作用,也暗含了勞動對勞動主體具有全面發展的教育意蘊。重視勞動教育就是為人走向人本質的復歸做出的充分基礎性的準備。
三、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踐邏輯
(一)以勞樹德
道德產生于人的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人自覺能動性行為具有的內在價值判斷。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進行壓榨剝削,工人與自己的勞動相異化,認為勞動使他們感到不幸。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勞動道德觀是一種異化的勞動道德關系。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關系得以重塑,通過解放勞動來實現人的解放,真正的勞動道德觀得以確立。在勞動教育過程中,人們對勞動的態度、為什么勞動等問題的思考構成勞動道德的基本內容。因此,勞動教育依賴于德育的價值指向。首先,德育在勞動教育中以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水平為出發點,凸顯勞動是對人價值的肯定,對人本質的確證。讓受教育者真正認同勞動最光榮、最偉大、最美麗等道理。其次,受教育者是勞動教育的主體,在勞動教育與德育融合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自覺能動性,讓受教育者充分體驗勞動實踐,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勞動品質。最后在勞動教育與德育的融合教學中,不僅要讓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認同,也要真正地將勞動價值認同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勞動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
(二)以勞增智
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受教育者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及技能的活動,主要是對人進行“心育”。勞動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分,勞動教育的核心是勞動素養的培養,其中包括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勞動教育離不開智育,智育也需要通過勞動實踐來進一步深化。在勞動教育過程中,需要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智力作為儲備;知識又是從勞動實踐中得來的,通過勞動實踐,將理論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才能對理論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同時也促進理論知識的不斷發展。勞動教育和智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統一體。
(三)以勞強體
體育本質上是身體教育,然而體育不單單是依據人體生長規律進行的身體上的教育,還包括以身體教育為基礎進而達到的心理教育。體育是身體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兩者結合,其在鍛煉和增強體質的同時培養出頑強意志、吃苦耐勞的品質,從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體育與勞動教育都體現出身體運動的外在表現形式。體育中的身體教育可以增強受教育者的體魄,是實現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必備的基礎條件,同時體育中的心理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養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同時勞動教育中的體力勞動有助于受教育者增強體質、強身健體,為體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形式,也拓寬了體育的領域,同時也有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發展,達到以勞強體。因此,勞動教育與體育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的。在體育的教學過程中引入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平衡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關系,讓受教育者明白體力勞動的必要性,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此外,勞動教育也要積極引導受教育者在勞動中增強體質,培養吃苦耐勞的優良品格,促進身體和身心的全面發展。
(四)以勞逸美
美育主要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認識美、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等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受教育者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以及美的素養。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美的本質及美的規律做了相關論述,他認為勞動創造了美,即主體在勞動實踐中感受到美。勞動在美中擔任最基本的關聯中介,為主體和美之間搭建一座心靈之橋。不僅如此,勞動實踐中也蘊藏著美的規律。馬克思認為動物只是按照它的所屬的那個種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因而,勞動創造美,美美化勞動,兩者相互協作、協同發展。這就意味著在勞動教育中滲透美,傳遞勞動是美的,勞動最光榮等勞動審美觀,激發受教育者在勞動中形成的審美觀;在美育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讓受教育者以勞動者、勞動作品等作為審美對象,促進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的傳播。
[基金項目:2021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改革開放40周年黨建工作研究項目(2018JKDJ053)]
參考文獻:
[1] 吳學東.習近平對馬克思勞動思想的豐富和發展[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9(02):31-37.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4]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3.
[5] 鄧倩,王成.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三維解讀:理論意蘊、價值彰顯與實踐進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0):13-18.
[6] 班建武.“新”勞動教育的內涵特征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19,40(01):21-26.
[7] 岳海洋.新時代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9(03):100-104.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作者簡介:王淑榮,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