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亮,張貝貝,段志光
山西醫科大學,山西 030001
健康是人類全面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更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1]。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生活行為方式的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性病)已成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負擔[2]。在多重壓力下,如何促進健康已是我國面臨的重大課題。健康促進一詞早在20 世紀20 年代見諸于公共衛生文獻中。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促進的定義是促使人們維護和提高自身健康的全過程,是協調人類與環境的戰略,其規定了個人與社會對健康各自所負的責任[3]。護理工作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有重要意義[4]。目前,尚未檢索到國內外學者應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相關主題進行研究。本研究將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和中國知網(CNKI),借用CiteSpace 5.8.R3 可視化分析軟件,分析近5 年國內外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的熱點,對比分析我國研究熱點的不足,總結國內外研究熱點的共同不足,為我國護士在實現“健康中國”建設中的新貢獻提供新的視角和途徑。
以中國知網和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作為國內和國外數據源,通過高級檢索功能,檢索時限為2018 年1 月1 日—2022 年11 月10 日。國內數據庫檢索式為:主題=健康促進(精確)AND 主題=護士OR護理(精確),文獻類型為期刊文獻,語種為中文,共檢索出416篇文獻。國外數據庫的檢索式為:TS=(nursing OR nurse*) AND TS=("health promotion" OR "health promoting" OR "promote health" OR "health development"OR "health assistance" OR "health improvement" OR"strengthen health"),文獻類型為Article 和Review,語種為英語,共檢索出1 713 篇文獻。對國內外數據庫中檢出的文獻,通過雙人閱讀題目、摘要、關鍵詞等信息,剔除人物簡介、醫院或機構介紹、約稿及研究主題不相關文獻;將文獻導入CiteSpace 5.8.R3 軟件進行數據去重,剔除重復文獻后最終得到363 篇國內文獻和957 篇國外文獻。
在項目運行之前,對主面板右側的系列參數進行設置。時間切片設置為2018 年1 月—2022 年11 月,時間切割為1 年,形成5 個時間片段。分析對象的數據篩選設置:在項目運行的前、中、后3 個時間段將(c、cc、ccv)(出現頻次、共現頻次、共現率)設置為(2,2,20),(4,3,20),(3,3,20);Top N=50。圖譜修剪方法和策略設置:Pathfinder 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
國內2019—2021 年發文量呈上升趨勢,2022 年發文量略有下降,平均每年發文量72.6 篇;國外2018—2020 年發文量呈逐年遞增趨勢,2021—2022 年發文量呈下降趨勢,平均每年發文量191.4 篇。從國外數據庫收錄的情況來看,112 個國家(地區)的文獻被收錄,發文量居前5 位的國家分別為美國(225 篇)、中國(88篇)、巴西(74 篇)、澳大利亞(65 篇)、英國(46 篇)。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發文量趨勢圖詳見圖1。

圖1 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發文量趨勢圖
關鍵詞是一篇文獻的核心與精髓,是文獻主題的高度概括及凝練,頻次高的關鍵詞可以被用來確定研究領域的熱點[5]。將國內外數據庫中的同義詞進行合并,如將老年、老年病人、入住老人合并為老年人;將文獻綜述并入綜述;將信度、效度合并為信效度;將護理人員并入護士;將護理干預、醫學護理、醫療護理、內科護理合并為護理;將慢性疾病并入慢性病;將健康宣教并入健康教育;“elder people”“older adult”合并為“older people”;將“primary health care”并入“primary care”;將“education”并入“health education”。剔除無效詞,如people、outcome、attitude 等,得到國內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圖和國外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圖,其展現了居前20 位的高頻關鍵詞,詳見圖2 和圖3。

圖2 國內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圖

圖3 國外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圖
采用對數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算法對國內外數據庫的數據進行聚類,分別得到195 個節點和212 條連線的國內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圖和308 個節點、454 條連線的國外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圖,詳見圖4、圖5。其Q 值分別為0.866 3 和0.753 3,均大于0.3;S 值分別為0.920 5 和0.819 1,均大于0.5。根據國內外數據庫聚類的結果以及具體文獻內容,將近5 年的研究熱點歸納為基于健康促進理論的應用研究、基于健康促進行為的干預研究、基于恢復健康理念的人群研究3 類,詳見表1。

表1 國內外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熱點

圖4 國內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圖

圖5 國外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文獻關鍵詞聚類圖
在歸納總結出3 個研究熱點的基礎上,通過近5 年的國外數據庫高被引文獻和國內數據庫核心期刊的具體文獻,對比分析我國護理領域研究熱點的缺陷,分析總結國內外護理領域研究熱點的共同缺陷,為我國護士在實現“健康中國”建設中提供新視角和途徑。
國內基于健康促進理論的應用研究呈現出以Pender 健康促進理論為主體和以小丑照護、干預映射、Cox 健康行為互動模式、IKAP 理論干預模式等多種健康促進理論共同存在的狀態。對急性腦梗死恢復期病人實施Pender 健康促進理論干預,減輕了病人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提高了心理彈性、自我護理能力、運動功能、生活質量和護理質量[6]。研究表明,小丑照護減輕了老年人身體不適,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質量,減輕了負面情緒,改善了心理狀態[7]。干預映射廣泛用于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的健康促進[8]。Cox 健康行為互動模式可提高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健康行為,提升病人心理健康水平[9]。IKAP 理論干預模式促進了消化性出血潰瘍病人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了病人自我護理能力[10]。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IMB)模型的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銀屑病病人知識認知水平、用藥依從性,改善了病人心理狀態[11]。
國外基于健康促進理論的應用研究呈現出以Pender 健康促進理論和健康信念模式為雙中心和以跨理論模型、自我決定理論、情景化護理理論、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等多種健康促進理論共同存在的狀態。基于Pender 健康促進模型的同伴教育改善了多發性硬化癥病人的生活質量、壓力和自我效能[12]。Tsai等[13]基于健康信念模式闡明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的感知易感性、感知嚴重程度、感知益處、感知障礙、行動線索、自我效能,改善了護理學生的行為意圖,防止了COVID-19 的傳播。Wen 等[14]對造口病人實施跨理論模型干預,顯著改善了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決策平衡和自我效能。自我決定理論適用于吸煙人群,該理論通過培養其主動選擇戒煙計劃的能力,改善其與其他吸煙者的健康服務關系,提高戒煙率[15]。Jinhya 等[16]基于情景化的護理理論確定了韓國血液透析病人疾病體驗、健康相關行為和影響因素,解釋了透析病人的社會文化背景、社會網絡和個人層面因素。Lee 等[17]應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探明了COVID-19 流行期間護士健康促進行為的影響因素,包括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已婚、身體健康、規律飲食。
從理論的起源來看,Pender 健康促進模型是Pender 基于期望-價值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于20 世紀80 年代提出;健康信念模式是Hochbaum 于20 世紀50 年代提出,后經Becher、Rosenstock 等社會心理學家修訂完善;Cox 健康行為互動模式是Cox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等理論于20 世紀80 年代提出,以上理論均來自國外學者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反映了我國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理論創新不足。理論創新的前提是培養理論思維。理論思維是理論化的辯證思維,是主體透過現象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方式,也是思想把握現實引領實踐推進文明的思想力量[18]。培養我國護士的理論思維是改良和創新健康促進理論的必要條件。我國護士能否改良和創新健康促進理論,從而更好服務于病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具備良好的理論思維能力。
從理論的研究層面來看,Pender 健康促進理論通過評估影響因素,調動積極性促使受試者轉變生活方式,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19];Cox 健康行為互動模式通過激發病人健康責任,促進其健康結局[9];健康信念模式強調人的主觀意志對健康行為的形成和維持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人的健康具有復雜多變的特性,是人體內外環境各種刺激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據段志光教授[20]的大健康人文理念,健康不僅僅局限于個體,還應該包含社區健康、城市健康、國家健康和全球健康。渥太華宣言作為健康促進領域的指南性文件,認為促進健康應該從建立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構建支持性環境、強化社區行動、發展個人技能和調整衛生服務方向5 個方面進行[21]。國內外護理領域健康促進強化了個體健康責任和個體健康技能對健康的影響,忽視了公共政策、經濟條件、文化屬性、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對個體健康的影響。人是社會人,不是自然人。人的健康不僅受到自身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受到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國內外護理領域應關注和重視健康促進相關政策和法規的頒布、服務對象的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以及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人的健康。
國內基于健康促進行為的干預研究探索出多種干預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醫養結合、移動醫療平臺、健康素養、社會支持、自我效能、中醫護理、同伴支持等。健康教育是一項低投入、高效益的保健措施。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圖形思維健康教育模式,提高了卵巢過激綜合征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了健康行為[22]。采用醫養結合的護理模式,滿足了“治療在醫院、康復在養老機構”的護理設想,緩解了大型醫院資源緊張的現狀[23]。微信與健康教育相結合有效促進了巨結腸患兒術后早期康復,緩解了家屬焦慮[24]。研究表明,腦卒中病人的健康素養與其健康行為呈正相關,護士應當通過提高病人的健康素養水平,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健康行為[25]。社會支持是老年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腫瘤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中間變量,社會支持水平影響健康促進行為和健康水平[26]。較高的自我效能水平有利于腸造口老年病人健康相關控制感的獲得[27]。
國外基于健康促進行為的干預研究實踐出多種干預方法,如移動健康應用程序、跨專業合作、藝術、信仰、正念干預、游戲化、健康教育、健康素養、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同伴支持等。開發糖尿病護理自我管理移動健康應用程序對糖尿病病人進行干預,經專家團隊評估,該程序有效促進了病人足部護理和飲食行為[28]。通過助產士和兒童保健護士組成的跨專業合作團隊,對新生兒家庭聯合家訪,新生兒父母感到安全和放松,健康促進者也體驗到了新生兒和其父母的需要[29]。基于卡通和漫畫的教育計劃對哮喘兒童進行健康促進,發現卡通和漫畫吸引了兒童的注意力,創造了對哮喘的控制感,改善了生活質量[30]。對高血壓病人實施基于信仰的高血壓自我管理健康促進策略,4 周后發現其血壓下降,自我護理能力提升[31]。對長期化療的白血病病人實施正念干預,有效改善了病人焦慮、抑郁、期望水平、自我管理能力[32]。對慢性病的學齡兒童進行沙盤游戲療法,減輕了病人焦慮、退縮和社會行為問題,緩解了照顧者的焦慮和抑郁癥狀[33]。
從干預的種類來看,國外內容豐富。在日常健康促進實踐過程中,健康教育、醫養結合、健康素養、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和同伴支持被國內外護士應用,并證明了其療效。健康素養是測定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全球健康促進領域的研究熱點。獲得和維持健康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健康素養[34]。由于研究視角和社會文化背景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各國家對健康素養的表述也各異。我國居民健康素養被歸納為3 個方面和六類問題。從2021 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的調查結果來看,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不容樂觀。移動健康應用程序、跨專業合作、藝術、信仰、正念干預、游戲化的使用,在我國護士健康促進實踐過程中尚不成熟,同時也說明我國護士在健康促進實踐過程中缺乏多中心合作、精準性和個體化。專業精細化、疾病復雜化、互聯網普及化勢必會使得多中心合作成為健康促進實踐發展的趨勢。老齡化加劇、慢性病增多、疾病譜改變、健康需求日益增長勢必會使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精準性和個體化是健康促進的內在需求。中醫護理是我國特有的健康促進手段,為我國人民在促進健康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從干預目的來看,國內外護士旨在促進個人生活方式與發展個人健康技能、關注環境危害而不是創造支持性環境、是政策的執行者而不是制定者[35]。國內外護士應基于整體觀,從國家政策、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等多個角度看待健康問題。政策在健康促進中至關重要,護士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被邊緣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護士對政策制定的參與度并沒有提升[36]。作為全球最大的醫療保健提供者群體,護士有責任和政治潛力成為健康促進相關政策的制定者。護士了解醫療保健的復雜性和需求,但很少有護士參與政策制定。未來護士需要提高治理知識和能力影響組織政策,從而改善醫療保健結果,推動健康促進[37]。護理相關部門也應該鼓勵護士作為政策制定者而不僅僅是執行者,倡導護士在決策論壇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男護士的比例逐漸擴大,護士的學歷逐漸提高,研究生教育越來越普遍,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和各種公共衛生事件對健康的沖擊正在促使護士由政策執行者轉向政策制定者。
國內基于恢復健康理念的人群研究重點關注老年人、慢性病病人(高血壓病人、乳腺癌病人、腦卒中病人、冠心病病人)、臨床護士、社區護士。國外基于恢復健康理念的人群研究重點關注老年人、慢性病病人、肥胖人群、高血壓人群、抑郁癥病人、護生、臨床護士、學校護士、公共衛生護士。基于以上健康促進理論和健康促進行為干預措施,國內外護士在促進老年人、慢性病病人等人群健康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從人群研究的種類來看,國內外側重點不同。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均是國內外護士關注的重點人群。截至2018 年底,我國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 億人,占總人口的17.9%;65 歲及以上人口約1.67 億人,占總人口11.9%,近1.80 億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2]。慢性病具有潛伏期時間長、疾病特征不明顯、治愈率低、致命性高等特點,導致的疾病負擔在我國乃至全球影響重大。目前,全球十大導致死亡的疾病中有7 種是慢性病,我國約有89%的死亡歸因于慢性病[21]。肥胖人群、高血壓人群和抑郁癥病人也是國外護士關注的重點人群。我國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6~17 歲的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 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38]。我國抑郁癥患病率達到2.1%,焦慮障礙患病率達到4.98%[2]。我國護士種類單一,仍是臨床護士和社區護士共存的格局,尚未培養出家庭護士、職業健康護士等公共衛生護士是很重要的原因。國外公共衛生護士遍布在除醫院以外的大多數社會場所,在疾病預防、疾病調查、案例管理和健康促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39]。
從“全人”的角度來看,國內外護士健康促進過程中殘留著生物醫學模式下單純的疾病治療觀念。在身心二元論、實證主義、還原論等哲學思想的出現和細胞基因研究重大突破的背景下,生物醫學模式孕育而生,使得醫學與人文分離,醫學界失去了對人整體性的把握。從此之后,生物醫學模式深深地烙在了醫學界。雖然醫學界經歷了醫學人文、健康人文和大健康人文思想的洗禮,建立了生物-心理-社會新醫學模式,但生物醫學模式的烙印至今殘留在醫學界。健康不等于沒有疾病,各項醫學指標的正常不等于健康。健康的全要素包括人的身體、心理、行為和道德等,還包括人的生活方式、健康危險因素的預警與控制、常見病的預防與治療、大病及疑難疾病的防控與康復等[20]。
本研究基于國內外數據庫,借用CiteSpace 5.8.R3可視化分析軟件,對近5 年國內外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的文獻,從關鍵詞共現和聚類的角度進行熱點分析,歸納出了基于健康促進理論的應用研究、基于健康促進行為的干預研究、基于恢復健康理念的人群研究3 個研究熱點,對比分析了我國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的缺陷,即健康促進理論創新不足;健康促進行為干預缺乏多中心合作、精準性、個體化;護士種類單一,缺失學校護士、家庭護士、職業健康護士等公共衛生護士的培養。分析總結了國內外護理領域健康促進研究的共同缺陷,即現有健康促進理論大多局限于個人層面;旨在促進個人生活方式與發展個人健康技能;關注環境危害而不是創造支持性環境;護士是政策的執行者而不是制定者;殘留著生物醫學模式下單純的疾病治療觀念。本研究只納入了中國知網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存在一定偏倚,后續研究可擴大數據庫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