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佳明
(江蘇蘇州215100)
“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憑著勞動人民一雙手,畫出了錦繡江南魚米鄉(xiāng)。”(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唱詞)
陽澄湖,相信多數(shù)人是非常喜歡的,這喜歡,不僅僅是因為陽澄湖為大家奉獻了美味的大閘蟹,讓天下多了幾分品嘗美味的樂趣與回味,還因為陽澄湖時時在變換著它那多姿多彩的湖光色彩,甚是讓人著迷。特別是觀賞了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后,在眾人的印象中,展現(xiàn)出的赫然是一幅美麗而動人的魚米之鄉(xiāng)的畫面。除此以外,更讓人流連忘返、怦然心動的,蓋是湖水對人的吸引和對人的熏陶—這便孕育了一代繪畫大師沈周。
溪亭小景
沈 周
幽亭臨水稱冥棲,蓼渚莎坪只尺迷。
山雨乍來茆溜細,溪云欲墮竹梢低。
檐頭故壘雌雄燕,籬腳秋蟲子母雞。
此段風(fēng)光小韋杜,可能無我一青藜。
沈周是明代非常重要的文人畫流派—吳門畫派的開創(chuàng)者和領(lǐng)軍人物。沈周的生平,我們可以《明史》中一探究竟。
沈周,字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祖澄,永樂間舉人材,不就。所居曰西莊,日置酒款賓,人擬之顧仲瑛。伯父貞吉,父恒吉,并抗隱。構(gòu)有竹居,兄弟讀書其中。工詩善畫,臧獲亦解文墨。邑人陳孟賢者,陳五經(jīng)繼之子也。周少從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韻詩,上巡撫侍郎崔恭。面試《鳳凰臺賦》,援筆立就,恭大嗟異。及長,書無所不覽。文摹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并為世所愛重。尤工于畫,評者謂為明世第一。
郡守欲薦周賢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決意隱遁。所居有水竹亭館之勝,圖書鼎彝充牣錯列,四方名士過從無虛日,風(fēng)流文彩,照映一時。奉親至孝。父歿,或勸之仕,對曰:“若不知母氏以我為命耶?奈何離膝下。”居恒厭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窩,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跡惟恐不深,先后巡撫王恕、彭禮咸禮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辭。
有郡守征畫工繪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攝。或勸周謁貴游以免,周曰:“往役,義也,謁貴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還。已而守入覲,銓曹問曰:“沈先生無恙乎?”守不知所對,漫應(yīng)曰:“無恙。”見內(nèi)閣,李東陽曰:“沈先生有牘乎?”守益愕,復(fù)漫應(yīng)曰:“有而未至。”守出,倉皇謁侍郎吳寬,問“沈先生何人?”寬備言其狀。詢左右,乃畫壁生也。比還,謁周舍,再拜引咎,索飯,飯之而去。周以母故,終身不遠游。母年九十九而終,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明史·沈周傳》)
沈周出生于陽澄湖畔,一輩子廝守著陽澄湖。景泰五年(1454),朝廷征召賢良,二十八歲的沈周收到蘇州知府的信函,推薦他去朝廷。對許多人(特別是鄉(xiāng)下人)來說,這是一條進入仕途的最好捷徑,通過推薦而去做官,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因為做官在當時意味著可以不交稅、可以不受欺負、可以光宗耀祖,還可以謀取更多的利益。此時的沈周雖然已是地方名士,但他婉言謝絕了。他之所以不愿做官,是受家庭影響,因為他家一直有隱逸的傳統(tǒng),從他祖父開始,沈家就養(yǎng)成了不入仕途和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還有就是他鐘情繪畫事業(yè),美麗的陽澄湖又給了他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潛心創(chuàng)作的廣闊天地,他更是舍不得放下畫筆。
沈周一生淡泊名利,拒不出仕,也遠離官場,世居鄉(xiāng)里。他交友廣泛,四方各界名士過從無虛日,他經(jīng)常在自己的“有竹居”舉行文會雅集,眾人或吟詩,或作畫,或賞古玩。又沈周為人敦厚,重友誼,孝父母。母親外出,必相伴左右。父親去世后,有人勸他出仕,他以侍奉母親而拒絕。到了晚年,巡撫王恕和彭禮都想留他在幕下,他均以母老而謝辭。兄弟沈召少年得病,他陪弟同居一年多。其孝悌品行,深受稱贊。沈周性情隨和,胸襟寥闊,曾不恥卑微裝飾太守府邸,以盡百姓服役之職責(zé);買得他人失竊之書而無償奉還,卻不言賣者姓名;販夫走卒持紙索畫,一概應(yīng)之,了無難色;對流傳偽作也不加追究,甚至還為贗品題款,以救他人之貧。
沈周出身于書畫世家,在家庭的熏陶和教育下,他酷愛文藝,詩書文畫無所不通。后來博采眾長,出入于宋元繪畫各家,主要繼承了董源、巨然、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各名畫家的筆墨,融會貫通,剛?cè)岵⒂茫纬闪艘环N粗筆水墨的新風(fēng)格。技法嚴謹秀麗,用筆沉著穩(wěn)練,內(nèi)藏筋骨,畫風(fēng)自成一家,中年時期已經(jīng)成為畫壇領(lǐng)袖,晚年時性情開朗,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渾。總而言之,沈周的繪畫為傳統(tǒng)的山水畫作出了兩大貢獻:一是融南入北,弘揚了文人畫風(fēng)的傳統(tǒng),他的粗筆山水融進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勢,將南宋的蒼茫渾厚與北宋的壯麗清潤融為一體,抒發(fā)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變?yōu)閷掗熎胶汀6菍彤嬤M一步結(jié)合起來,他的書法學(xué)黃庭堅,書風(fēng)遒勁,與他蒼勁渾厚的畫風(fēng)極其相似。在繪畫的同時,他又將書的運筆之法融于繪畫之中。這種詩與畫兩相結(jié)合,所作之畫更具詩情畫意。縱觀其畫作,技法全面,功力深厚,在師承宋元之法的基礎(chǔ)上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進一步發(fā)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鳥畫的表現(xiàn)技法,遂被譽為吳門畫派領(lǐng)袖。
繪畫寫生離不開家鄉(xiāng)的陽澄湖,陽澄湖自然是沈周最喜歡的地方。他常來湖上,欣賞點點漁帆和青青蘆葦,看野鴨游弋和魚兒嬉水,湖光水色讓他沉醉。從清晨到黃昏,他領(lǐng)略著光線的變幻給景物帶來的不同的視覺變化,體味著大自然給自己的繪畫藝術(shù)啟示。
有民間傳說,沈周用的墨水是用糯米汁調(diào)制的,因而畫作顯得光潔可人,畫面還有一陣撲鼻的異香。也許正是這特別的墨香,在畫家用湖水洗筆時流到湖里,引來了一群群大閘蟹。“莫怪老夫出手狠,卸甲開膛膏腴凝。三兩香醪難醉我,金秋食蟹正當令。”沈周不僅愛吃蟹,天天與蟹打交道,沈周的蟹畫也是一絕,《郭索圖》和《蘆蟹圖》便是其代表作。
沈周不僅擅長畫山水,而且兼工詩文,善于表達性情,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自成一家。由于他長年生活在江南陽澄湖邊,摹寫自然,寓意清新,所以他的山水畫備受推崇。祝枝山說:“沈先生周,當世之望,乞畫者或一乞累數(shù)紙,殊可厭惡,而先生處之泰然。”也就是說,只要有人求的話,沈周基本上是讓人家滿意而歸的。沈周的好友王鏊有言:“先生(指沈周)高致絕人,而和易近物……或作贗作求題以售,亦樂然應(yīng)之。”這樣的評價一方面說的是沈周的超凡脫俗,另一方面又“和易近物”和大度。甚至有人做他的假畫銷售,他還幫人家題款。無論如何,名畫家為贗品題字蓋章,這樣的事放在今天幾乎是難以想象的,沈周卻能如此,足見他的豁達大度。
夕陽下的陽澄湖(周建根 攝)
關(guān)于沈周這樣的傳說還有許多,故事也好,真事也好,這都表明了人們對一個文人的精神要求。人們對沈周及其作品的持續(xù)關(guān)注,其實并不僅僅是藝術(shù)上,還是文化上,更是精神上的。研究沈周和中國文人繪畫的精神傳承,需要注重發(fā)掘其中與當下相關(guān)的精神氣質(zhì)。
游人隨便什么時候來到陽澄湖畔,湖面上吹來陣陣湖風(fēng),總讓人感到非常愜意,湖波細浪輕拍著岸堤,像在吟唱著遠古的歌謠。一湖碧水在太陽的照射下,就像撒滿了一地的碎金,令人沉醉。站在湖邊欣賞湖景,諸多關(guān)于沈周的故事更會涌上大家的心頭。
近年來,沈周的家鄉(xiāng)—蘇州市相城區(qū)掀起了一股“沈周文化熱”,當?shù)卣兔癖姸荚诩o念著這位改變中國繪畫史的人物。“陽澄湖文化旅游節(jié)暨沈周文化節(jié)”“陽澄湖文化產(chǎn)業(yè)高峰論壇暨沈周文化研討會”等活動旨在傳承沈周所代表的“天人合一”的藝術(shù)追求和“仁義孝愛”的傳統(tǒng)道德精神,弘揚本土特色文化。這是對沈周文化既有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探討,也是對沈周文化研究的未來指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中,樹立了沈周這樣一位仁、義、孝、愛的先賢榜樣,使全社會能夠更好、更有方向地繼承先賢的美德,汲取歷史智慧,弘揚民族精神。
斯人已去,實際上對于沈周,我們不需要再做更多的介紹,作為經(jīng)歷過時間檢驗的殿堂級繪畫大師,我們能做的只有仰望與崇敬。碧波蕩漾的陽澄湖見證了沈周這位大師泛舟湖上的歲月,也見證了大師鍥而不舍的創(chuàng)造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這位聲震畫壇的大師,為陽澄湖留下了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讓后來人品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