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茜茜
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最近兩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簡單地講,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發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力和思考力。
由于低段學生識字量不足,以及認知水平、思維發展等因素的制約, 一般并不提倡在低段開展群文閱讀。
但在教學時,筆者發現部編教材先識字后教學拼音的編訂讓學生“步履維艱”,農村家長對孩子的閱讀重視程度低,難以完成課標中對課外閱讀總量的要求,深切地感受到低段學生開展群文閱讀的需要。本文就低段兒童認知水平的特點,在小學低段進行主題教學下的群文閱讀設計,激發低段學生閱讀興趣,提升語用能力,讓學生學有所獲。
主題教學指的是教師引導學生圍繞相同的學習主題目標開展學習的過程; 在此情境下進行群文閱讀時,可以選擇適合學生認知水平不同文體來展開教學,也就是說可以在一節課中穿插幾種文體,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求同、比異、發散思維,共同建構,達成共識。
一、主題教學下的群文閱讀設計
小學低段涉及的文體以童話、寓言、神話、兒歌、古詩為主。可以將同一主題的不同文體的文章捏合到一起教學,比如詩歌語言簡潔,含義比較深奧,一般難以直觀感知,而童話、故事的描寫比較具體,如果選擇同一主題的童話、故事可以幫助學生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一)以愛的教育為主題的文體跨界設計
“愛”是語文課本中一個永恒的主題,如熱愛祖國家鄉,父母親長之愛,伙伴的友愛等,而這些愛又是比較空泛虛無的,怎么讓低段的小朋友理解這種情感呢?
在教學《靜夜思》時,恰逢清明節,播放拍攝怎樣制作江南地區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青團”的視頻,放上一組彩燈會上拍攝的彩燈照片, 讀童話故事《故鄉的顏色》,唱《馬蘭謠》,讓學生發現家鄉之美,幫助學生明白“家鄉”的含義,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并產生喜愛家鄉的情感。
(二)以成長教育為主題的群文閱讀設計
人的成長離不開生活,生活告訴你,生活雖然豐富多彩的,但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需要會觀察,遇到困難得學會動腦筋,養成好習慣,學會怎么與人相處……
教材很大的一部分就是通過各種體裁聯系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懂得種種為人處事的道理。教材中的課文,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有助于學生的精神成長。在設計群文閱讀時可以具體的道理為主題,選取適合學生認知水平不同文體來展開教學。
當你遇到困難時,是用消極的態度對待生活還是勇敢地面對困難呢?《小馬過河》告訴學生該怎么選擇。老師以《小馬過河》、繪本故事《小象柚子大冒險》、兒歌《左手右手》、電影《摔跤吧!爸爸》組成主題為“與困難相遇”的群文,學生從小馬身上明白了每件事都可能會遇到困難,要能夠正確地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從繪本《小象柚子大冒險》中,看到了一只勇敢的小象,獨自背著行囊出發一路上各種困難險阻,從最初到充滿向往到過程的艱辛、困惑、喪氣想放棄冒險,最終還是克服了各種困難,完成了冒險的過程;再欣賞摔跤手吉塔艱難地取得勝利的場景,學生明白了,生活中還有很多困難,與困難相遇時,請選擇勇敢面對,要靠自己去解決,只有這樣,人生才能前進。
(三)以四季景觀為主題的群文閱讀設計
生活是如此的豐富多彩, 大自然中有那么多的奧秘,編者也喜歡以生活和自然為主題編排教材,如小學語文統編版一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中的課文,如《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講述的內容都是圍繞自然界中的景觀;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以大自然的秘密為主題編排了一組;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春天為主題編排。
根據這一情況,在教學《秋天》一課,進行群文閱讀跨界設計時,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就以“秋天”作為本次的閱讀主題,選取《四季》中的“谷穗彎彎”一段,繪本《來吧,我們一起發現秋天》,動畫片《秋天的樹葉》,讓學生感知秋天的狀態。
(四)以常規教育為主題展開想象的群文閱讀設計
作為剛入學的小學生,進入校園,對什么都是懵懂的,這時就需要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說話氛圍訓練學生。在學生進入校園時候,需要進行入學教育,其中包括坐立行走等常規教育。
老師在教學識字課《口耳目》時進行常規教學。其中一環節是這樣設計的:A(學習完“口、耳、目、手、足”幾個生字)我們一起玩“照鏡子”的游戲吧,老師的手指著哪兒,學生要把手放在哪里,并說出是什么部位。
B 師講故事學生理解了字意,老師開始講故事:小明和小紅是一年級的學生,小紅上課的時候坐得端端正正的,像一口鐘(ppt 圖片出示小女孩坐姿,旁邊是一口銅鐘),總是積極舉手,站起來發言就像一棵松樹(出示站姿圖、松樹圖),而小明上課坐得歪歪扭扭,喜歡趴著,站起來就像霜打的茄子(出示圖片)。
a 問學生:你們喜歡誰,為什么?
生都說喜歡小紅,因為小紅坐得正,站得直。
b 問學生:你們猜猜后來他們的身體會發生什么變化?
學生有的說小明的眼睛會近視, 有的說小明會駝背。
c 老師肯定學生的回答,繼續講故事:幾年后, 大家去體檢,小紅身上的脊椎骨長得很正、直,小明的脊椎骨扭曲了,再不養成正確的站立姿勢,要變成小蝦了。
C 出示俗語“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老師范讀,學生跟讀,師生合作讀,配上動作讀D 聽歌曲《中國功夫》,說說怎么樣做才有精神,加深對正確姿勢的印象。
E 在討論后,出示正確的坐姿圖,出示《坐姿兒歌》“頭正肩平挺起胸,雙腿并排腳放平。身子稍微先前傾,自然大方坐端正”,學生進行朗讀,并訓練坐姿。
這一設計中,“照鏡子” 游戲既鞏固認識對應人體部位的漢字,提高識字興趣,降低了難度,有助于學生理解字音與字義的聯系,又教給學生注意觀察交際對象,及時作出反應。而講故事的形式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在聽的時候不知不覺間滲透了常規習慣,學生在交流時也講得頭頭是道。耳朵在聽,眼在看,腦筋在動,加上一起跟唱《中國功夫》,跟著音樂動動手腳,學起來輕松愉快。
這樣的以常規教育為主題的課還有很多,如對《小書包》一文進行群文閱讀設計,進行整理書包、書桌的教育,對《文具的家》一文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讓學生懂得做事情要井井有條,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等。
在低段進行主題教學下的群文閱讀是很有必要的,若能把握文體特點,由淺入深有序組合,及時跟進閱讀指導,使之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規律,既能加深低段兒童對學習主題的理解,提高識字量,還能提升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促進多元智能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慶玉。群文閱讀:由鏈接而群聚,因秘響而旁通[J].語文建設,2018.01
【2】魏志華。淺談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20.03
【3】彭艷云。基于主題學習的群文閱讀策略概述[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