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曾出現這樣一個片段引發熱議。小女孩站上高臺,哭著大聲控訴自己的媽媽:“你怎么總是拿我和其他同學作比較? 為什么我做什么你都說不行?為什么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可女孩的媽媽站在臺下, 認為自己是一片苦心, 害怕孩子驕傲自滿。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如果沒有打擊,你可能就會有點飄。”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但很多“中國式父母”卻會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總是譏諷、蔑視、貶低孩子,即便是表揚,也要帶著否定。而對于孩子來說,因為經常被否定,盡管看似堅強,也一直非常努力,但實際上卻異常脆弱,充滿不自信,哪怕一丁點挫折,也會讓他們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
“貶低式教育”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好的家庭教育,不應該把否定和鼓勵混淆在一起,尤其是當你打算用以下3 種方式去教育孩子時,建議三思而后行。
一、否定式贊美
姜文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時,主持人問他:“生活中有沒有充滿失敗感的時刻? ”姜文回答:“我最大的挫折,是母親的差評。”考上中戲以后,姜文興沖沖地跑回家告訴母親,結果母親只是淡定地把通知書扔到一邊,沒有任何激動、開心的表情,淡淡地說道:“你那一盆衣服還沒有洗。”生活中,很多家長或是擔心孩子驕傲,或是單純地不知道如何贊美孩子, 當面對孩子取得的成績時,會故意表現得不在意,甚至是采用“否定式贊美”。
“這次考得不錯,但如果分數高一些會更好。”
“拿到二等獎學金很厲害,可為什么拿不到一等呢? ”
所謂“惡語傷人六月寒”,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注和欣賞是最大的鼓勵,家長不經意間的一句夸贊,可以讓孩子高興很久,家長的“否定式贊美”,也很容易令孩子心灰意冷。既然我們愛孩子,就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真誠地贊美,正向的肯定和激勵,不需要和否定混合在一起。
二、挫折式鼓勵
有位女孩曾吐槽自己的媽媽:“我覺得我媽媽生活一定過得很苦,畢竟她的嘴那么毒。”考試沒考好,媽媽從不正面鼓勵, 而是陰陽怪氣地嘲諷:“你真是個人才!
怎么考成這個鬼樣子? 下次再考這樣, 就不用去上學了。”媽媽認為她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就算言語刻薄,也只是希望孩子能更加努力而已。而在女孩看來,媽媽所謂的語言犀利已經對自己造成了傷害。
這種“挫折式鼓勵”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都能運用嫻熟,她們堅信自己“刀子嘴豆腐心”,就算嘴上對孩子諷刺,但其實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知恥而后勇”,取得更優秀的成績。可實際上,孩子從父母口中感受不到愛,也得不到認同和接納,反而會感覺被傷害,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努力,不被父母所認可。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提到:“人生來就喜歡被人鼓勵。”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變得更努力,就應該給予他們真正的鼓勵,讓他們有挑戰困難、不畏險阻的勇氣,挫折式的鼓勵,并不能讓孩子取得進步。
三、打擊式鞭策
在奧斯卡經典電影《Lady Bird》(伯德小姐)中,一開頭就出現了女主角和母親爭吵的場景。女主角伯德小姐想去紐約大城市上大學,母親不僅不同意,還打擊她道:“反正你也考不上。”聽到母親不斷地諷刺挖苦,伯德小姐氣得跳車逃離,難以忍受。“我只是希望你能夠成為最好的那個你! ”,“可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
在整部影片中,母親實際上一直在對伯德小姐實行一種“打擊式”的鞭策,雖然內心希望女兒走得更遠更高,但說出口的卻是一次次的打擊與否定。
作為父母,即便對孩子嘴上都是打擊,內心卻一直期盼她們能成為更優秀的自己,可對孩子而言,她們最需要的其實是自我認同, 越是來自親近之人的打擊,越容易讓她們受傷。
因此, 我們不必每次都用否定和諷刺去鞭策孩子。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鼓勵她努力去變得更好,更有利于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有一個更積極自信的人生態度,取得更高的成就。貶低從來都只是貶低,對孩子沒有任何的教育意義。只有生活在被贊美、被鼓勵、被關愛的家庭環境中,才能讓孩子認同自身的價值,對未來充滿自信,不去輕易否定自己,與所有家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