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光
第一輪的全面復習后,學生應已建構起語文學習的最基本的學科知識、學科能力、思維方法。在第二輪復習中,應以突破難點、落實重點,找準自己的增長點為新一輪的目標。
一、聚焦必備知識,關鍵能力
在高考命題的題干中,出題人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都有對必備能力和關鍵能力的考查。如何從試題模式結構中找準試題考查點,成為在二輪復習中的重中之重。
1.高考命題中對必備知識的考查———一般思維能力考查
最近翻看了2017-2022 年的語文高考題。驗證了北京市教科室何郁老師對于試題中一般思維能力考查的題目確定。何郁老師認為:高考題中的選擇題都是針對一般思維能力的考查。在論述類文本閱讀,文言文閱讀,詩歌,小說,散文,甚至于語言文字運用的選擇題設題中,往往考查是按照文本本身表達來看對錯。這類題目不需要學生運用發散思維來進行解題,只需要把握文本信息,從中尋找答題區間或者敏感詞、關鍵詞,基本就可以解決。這是學生的關鍵得分點,也是不能失分的答題項!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經過反思,發現學生出現問題的關鍵點在于讀不懂文本。尤其在論述類文本閱讀中,尋找不到邏輯方向。再準確點來說的話,就是對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不能從文中找出關鍵詞,或者論證方法中的因果論證、對比論證、假設論證、條件論證等論證方法不做辨別。在文言文閱讀中,對文言實詞虛詞的掌握不到位,造成對文章整體內容把握缺失,文化常識除了背過外,不去聯系文本。小說,散文的閱讀,只看內容,不能對整個情節進行有效梳理。
2.高考命題中對關鍵能力的考查———思辨能力考查
在閱讀理解的題目中,除了選擇題,還有問答題,“談談你對某事/某句話的理解/看法”, 這類題目需要學生能理解,會鑒賞,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它的考查形式,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文本,而是提高到任務與思辨的一個角度,是對學生知識的全面考查,再加上作文寫作,被統稱為高等題目。針對這部分題型,我也在了簡單梳理。首先,對詞句的理解,應明確告知學生要結合文本進行。理解和賞析,首先要弄明白句子的意思,而賞析,則需要我們多角度分析,如:句子的構成,所用的修辭,句式的特點,甚至應考慮到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 進行多方面解答。其次,在二輪復習中,應繼續強化學生的規范答題,忌模式化答題。很多學生在答題中,采用背模板,背公式的方式,內容套路化,無實質內容。這就成了在答題中的一個關鍵點。有的同學會答,但不會結合文本去答,答題方向正確了,卻缺失了文本聯系。再次,關注作文寫作。因為作文寫作是真正考查學生的實證能力和思辨能力的一個大綜合?,F在的教材編寫, 體現的都是一個雙線結構框架。一定要關注統編教材的使用,在二輪復習中,以課標為標準。從每個單元中仔細尋找,不難發現審美教育突然重要起來。我們可以聯系教材,多選取一些五育并舉的題目讓學生聯系,尤其不要忽略“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
二、尊重基本規律,警惕劣構考查
警惕劣構考查很重要。在21 年的北京卷中,詩歌考查了蘇軾的《和陶歸園田居(其一)》,22 年的高考全國甲卷中,小說題考查了兩個文本,一篇是王愿堅的《支隊政委(節選)》,一篇是美國哈里森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節選)》。如果去細看的話,你會發現這種非常規的考查方式開始逐步在高考試題中出現。兩個內容相近的文本文體不同,或者本身和原作者風格存在差異,藝術表現也就出現了差異。在二輪復習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在統編教材中存在聯系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這個我曾經在一師一優課《不同國度里兩個女性形象--娜拉與魯侍萍悲劇命運對比探討》中已經做過,并獲得了煙臺市一等獎。同時也建議把教材中的《與妻書》和《變形記》進行比較閱讀,以悲憫救贖為比較點進行分析。這些都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文本的賞析水平。
三、帶著學生一起堅持讀書
在讀,就意味這在思考,在改變。每周拿出兩節課的時間進行閱讀,要做到讀有所得,所得有所感,所感有記錄,記錄再有感悟。把閱讀變成一種習慣,多讀一些關于家國情懷、歷史回眸、人文與科技、時代發展與個人成長、生命關懷、親情友情愛情一類的書籍。我也曾帶領學生再閱讀中不斷創新, 除了平時進行名篇名句的抄寫外,讓學生自己拿出一篇文章寫出自己的感悟,甚至反向思維,讓學生挑選一篇自己認為比較好的文章,自己出題并歸納答案,以出題人的身份去揣摩高考題的出題模式。經過整理后發現,只要你讓他們做,學生或許做的比你想象的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