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翻開手機照片庫,一愣。近兩年里全被寶貝的各種鏡頭占滿空間,只找到零星幾張采訪途中拍到的街景。而骨子里的我實則是一個愛“瞎逛”的人,借著本期城市策劃,干脆把姑蘇城逛了個“過癮”。
穿梭街巷,浸潤煙火,觸摸肌理,這是認識一座城市最直接的方式。這次“微旅行”,讓我在熟悉的城市里當了一回游客,發現更多不一樣的“微光”和面貌。說走就走,這趟漫游用了一整天,日行兩萬步。
未入園先成景,樂在文廟拾珍寶
從家出發步行10多分鐘,坐上軌交5號線,從南門站下車,竹輝路口出來。竹輝路一如往昔那么鬧猛,車來人往的。繞到滄浪亭街,小巷很安靜整潔,分布著一幢幢老新村,新村樓下開著老式理發屋,燙發焗油都有,周末營業。
滄浪亭街橋邊,一家鐵手咖啡店,環境蠻好,臨水而建,只是咖啡甜品價格有點小貴。往西就是顏文樑紀念館。這座民國建筑并沒有與一旁的滄浪亭產生畫面上的突兀,竟如此相得益彰。館內是顏老先生質樸一生的寫照,陽光落在木質樓梯上,十分和諧。朱紅、鈷藍的配色,古典又新潮。
再往前步行幾分鐘,就到了滄浪亭。滄浪亭是蘇州存世最古老的園林,我很喜歡這個幽靜的園子,重游很值當。入口在蘇州園林中獨一無二,人未入園先成景,一泓清水繞園過,清水,明鏡,洗盡凡塵再入園。園子里到底清涼,參天大樹遮陽下,不用撐傘。樹木蔥郁,知了聲聲,有的樹干上還長出形態各異的菌類。拾級而上,登上“開門見山”的滄浪亭主亭,游人在亭中閑聊休息,或俯瞰“山下”,園貌盡收眼底。四角方亭邊一棵約270年的紫藤,引來觀望。往下走來到清香館,木樨亭的樹根家具依然搶眼,桌面蘭花為其添香。館前的小院,再過一兩個月,兩棵約180年的桂花樹便會芬芳滿園。
來到翠玲瓏,陳列著陶瓷手藝人的作品。館后是一大片竹林,竹林深深不知許,智者樂水,君子師竹。滄浪亭遍植綠竹,花稈毛竹、金鑲玉竹、辣韭矢竹、紫竹、龜甲竹等,數一數多達20幾個種類。竹林環繞處,有一假山,山石上筑看山樓。據說舊時可遠眺靈巖、天平諸山,現在已被高樓所圍。一路走來,我發現滄浪亭幾乎以復廊串起整個園子,時而順著山勢而上,時而穿過茂林修竹,時而臨水入照。墻面上有花窗,賞不夠,看不完。也許每一個發現園林之美的眼光就是自己心里的那一扇漏窗。
如今園內也“升級”了配套,新設了母嬰室。藕花水榭是一間茶室加小賣部,天熱進來吹會空調,落座品一杯碧螺春、毛尖,或蘇式酸梅湯,十分適意。屋前有一口古井,用一塊苔蘚布滿的青磚掩著。
從滄浪亭出來,不遠處有一位老人頂著烈日賣扇,清風徐徐,暑熱大抵已消退一半。往西走到人民路上,馬路對面就是文廟,即蘇州碑刻博物館。一個地方的文廟彰顯這個地域的文化歷史,在當地人心里位置很高。很多人來文廟,或許沖著熏陶心靈,膜拜祈愿。站在近千年歷史的文廟門前,那莊嚴肅穆的氣場已然向我撲面而來。
虔誠地步入其內,駐足研究碑刻、文物及“大成殿孔子文化陳列”“古代書法碑刻陳列”等,慨嘆博物館近40年的成果。據蘇州碑刻博物館副館長紀迪介紹,碑博于8月1日起開啟延時服務,每周二至周日9:00至21:00開放。最近,碑博的活動很好玩。“博物館奇妙夜”主題的深度講解、跟著非遺傳承人零距離體驗傳拓技藝等社教活動,報名火熱。
“今年館內研發和開展各類創新社教項目。在經典‘碑刻傳拓的基礎上開發‘美泉拓印互動體驗項目,挖掘錢幣上的書法之美。面向樂齡人群和傳統文化愛好者,研發‘家在蘇州·樂在文廟項目 。首期《義田記碑》共讀項目通過線上、線下的自主互助學習平臺,讓眾多學友開啟‘樂在文廟的共讀。”紀迪說。
樹林探險、露營、市集……
解鎖盤門新玩法
離開文廟,在工人文化宮站坐公交308路,南門下車后,從泰華旁的一條西二路穿入。雖說頭一回走這條路,但路邊一排煙雜店、饅頭店、熟菜店、日用百貨店萌生了親切感,加上前方還有一個大型南門水產市場(即將撤離搬遷),讓我不覺得陌生。
路的盡頭,就到盤門。中午時分,天更熱了,于是在景區附近備了一些水和干糧。步入景區,恰巧趕上中午11點半的一場古箏表演,在四瑞堂門前優雅演奏。接著我找了一條長廊稍作休息,繼續漫游。很快到了山洞,從洞口望去,瀑布水花敲打著荷葉,美如畫。穿過一片湖水,只見湖面上的三只黑天鵝相互玩耍逗樂,時不時耳畔還響起鐘聲。“誤打誤撞”又來到波特蘭小木屋,這是蘇州與波特蘭市締結友好的象征。木屋采用環保木材拼接而成,二層是個露臺。一旁還有一艘乳白色的康斯坦茨號帆船,停靠水面。
麗景樓也換了新貌,屋外的裝飾很特別,有戲曲人物和個性化的文化標志。這里已變成一處酒莊,后面一半空間是賣甜品和咖啡的,門半掩著。今天的盤門景區一再刷新我的認知,景區內有粉粉的甜品站,還有一大片露營地,營地、帳篷、大鍋、燒烤,想想就很嗨。喜歡慢生活的,也可以選擇在文瑞閣或悅盤門里吃個精致下午茶。
來盤門,“三景”還是要看看的。爬上古城門,踏進漫畫里的藍田白云之門。登上將軍樓,眺望絕無僅有的水陸城門、享譽海內外的吳門橋,古樸的歷史感油然而生。水和陸,是柔與剛的另一種堅強,盤門并不“冷”,相反人氣倍增。外國友人登塔訪門,一路上加以夸贊。從城門下來,老老實實靠左邊的臺階往下走,因為中間石階頗滑。只見幾個小朋友在城門下的TREE TO TREE萃萃樹頂探險樂園停留,負責人告訴我,里面共6條樹上線路,根據身高選擇不同難易程度的線路進行體驗。它的最大吸引點是以樹木為依托,利用繩梯、網道、木橋等讓參與者在樹之間攀爬穿越。入園客人都配有手環,需先至裝備區領取專業安全裝備,新手可去教學區進行初步適應,再上線體驗。每條線路出發入口、項目區域都有相應指示牌。斜對面則是一家妝造跟拍的小店,可租借漢服,半天88元,全天168元。
“今年景區開展了‘盤門·也是藝術節,藝術家們來到盤門進行藝術共創,還有很多美食、手作、飲品、運動等市集。人們在這里感受著千年城墻、樹蔭與花叢、鳥叫與蟲鳴的歡快。前不久還開展盤門去浪·夏日海灘嘉年華,這是一場夏日限定活動。結合戶外livehouse、海灘、怪物、燈光、市集等元素,打造年輕人喜歡的新奇浪漫的消夏方式。”盤門景區工作人員朱奕奕說。
子城深藏不露,中西文化輝映
當腳步慢下來了,時光也跟著慢下來。在新市路上慢悠悠走著,邊拿著手機查線路,不料撞到汽車欄桿上,這“當頭一棒”著實讓我清醒。換乘兩輛公交,抵達五卅路上的環體路。
一下車,先看到兒童業余體校的牌子,不遠處站著不少“運動員”。路過五卅路的體育場,順帶看了看,這么熱的天,鍛煉身體者并未減少。想來,誰小時候沒來體育場跑過步,買過體育用品呢?而對面的大公園更熱鬧,放暑假了,“神獸們”來兒童游樂園的次數也多了。
五卅路148號附近,處于施工中,估計是和子城片區保護利用項目有關。這條路的頭和尾,如今多了一個五卅文化驛站和閱讀分享小站。這個閱讀分享小站空間雖小,周一至周五卻提供測血壓、聽力保健咨詢、公益理發、健康義診等服務,很貼心哦。
而前兩年很火的同德里和同益里,里頭的民國石庫門建筑群依舊保存完好。這里有被保護的公井、有新設計的信報箱,也有石庫門里老蘇州的蘇式生活,鳥籠、花草、天井、花窗、紅木柜,在巷子里走一走,身上定會沾上江南味。
深藏不露的五卅路,總會帶給你驚喜。印象中,原本體育場路很窄且店面錯亂,如今今非昔比,又寬敞又明亮。巷子里新設了一個“幸福大院”,其中有健康器材,有懷舊的布置,亦有“幸福百寶箱”。全新亮相的樂益女子中學校,是五卅路的紅色地標之一。
五卅路上車流不息,歷經風雨,斑駁的歷史痕跡是歲月留下的寶藏。一個精心布局的新五卅正在啟程。
下一站,從葑門到天賜莊。先經過十全街東側,街邊是一家家美甲造型和眼鏡店,夾雜著玉雕工作室、服裝店以及面館、時令水果鋪。路過振華中學,過馬路,進入百步街。百步街的一側墻面上,宣傳著玉雕、蘇燈、緙絲等技藝。接著拐進忠信橋巷子,沒錯,這條巷子以橋命名。巷內可見居民晾曬的被子衣物,人們在河邊垂釣多么自在閑適。望星橋南堍有一排粉刷一新的低矮老房,快走到頭的時候,還有一棟頗有年代感的老屋,只見欄桿和門窗受風吹日曬已褪了色、脫了皮。記得以前經過這里時,還曾逛過一家個性化的手辦店,如今已不見了蹤影。
走到路口往右轉,來到十梓街的后半段。這里一如從前,分布著文印、快餐、維修和快遞站等小店。店門前的幾只八哥還一個勁地“說話”,好似歡迎人們到此一游。徑直往東走,我心里產生疑問:似乎看不到天賜莊這個名字哇。天賜莊到底在哪里?其實,它的遺址就在今天的蘇州大學本部。天賜莊里有三洋,即洋學堂、洋醫院、洋教堂。十梓街18號是圣約翰教堂舊址,再往前新開了創客公寓和眾創空間。一旁還存有一塊博習醫院舊址的石碑,掃一掃墻上的二維碼,還能開啟“智慧古城微旅行”。這一古城中西文化交匯地,也在悄然發生著變革。
老街重構,越夜越嗨
從天賜莊往西,走回頭路,繞過一河之隔的盛家帶。33號顧宅,建于清中期,現存兩路五進。穿過這條法治文化特色巷子,便回到網紅打卡點十全街。
此時已近晚上六點,街上的人群陸續多了起來。最近,十全街確實熱鬧。層出不窮的網紅美食,生生不息的潮流新業態,隨處可見的公共展廳,吸引年輕人目光。夜晚,咖啡店門口的戶外音樂會演出火熱開場。伴隨音樂,潮流市集也引來眾人圍觀。據悉,十全街區“繽紛四季”夜經濟潮流消費活動將持續至8月底。
老街在煥發新生,生活肌理在重構,依戀古城、留在古城的年輕群體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