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唐瑞遙



漫步于蘇州的街巷間,雅致的古老建筑點綴其中,每一座都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歲月與智慧的積淀。
32號街坊內,縱橫交錯著富郎中巷、盛家浜、廟堂巷、瓣蓮巷、剪金橋巷、西支家巷與東支家巷等主巷,另有照明弄、郎中里、德壽坊、游馬坡巷、小粉弄、余天燈巷、織里弄等支巷、弄堂。曾有名律師楊蔭杭、潘承鍔、吳曾善,名醫姚寅生、邵蟾桂、桂省吾等人寓居坊內。更有雷允上業主雷顯別業,紀念名醫曹滄洲的曹滄洲祠,清代史學家、外交官,同治年間狀元洪鈞的祖宅,以及蘇式園林暢園、壺園、陶氏宅園等坐落其間。盛家浜10號,也在其中。
與隔壁園子頗有淵源的10號
盛家浜古稱成家浜巷,因其為南宋太尉成閔的宅第所在,故名,明代訛為盛家浜。盛家浜10號為坐北朝南、三路五進式的蘇式傳統民居,南面盛家浜巷,東西兩側分別與陶氏宅園(桃園)和盛家浜12號潘宅互為鄉鄰,出門經盛家浜過古橋乘騮橋后,可至學士街。
據說盛家浜10號原為葉仲香的房子。葉仲香是吳中葉氏三十四世孫,曾捐過同知(正五品)的官銜,也是中國紅十字會會員。
現存盛家浜10號為磚木結構,面積為888.27平方米。東路、中路各五進,西路四進。建筑層數以一層為主,中路第四進有局部兩層,東路第五進為兩層。這種建筑布局體現了蘇州傳統民居的建筑布局,粉墻黛瓦的整體色調也遵循了本地傳統民居的樸素與淡雅。建筑結構以傳統的硬山式樣為主,東路最后一進樓廳形制保存較好,一層設有扁作雕花承重梁,二層四界大梁前廊后雙步形式。中路第二進有磚雕門樓,雕塑已毀。
此次修繕前的調查報告顯示,從10號的中路第二進原違章搭建的耳房平臺、中路第四進的二層,以及東路第五進樓廳的二樓,都可以環顧欣賞到古城區連綿的蘇式傳統建筑屋頂,景色壯觀。而除了桃園,10號北側還能看到風貌較好,二層設有一座六角亭的周圍其他傳統民居。
適時保護更新,見證古城未來
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傳統民居修繕,是有若干規定的:比如須控制傳統街巷、水巷空間形態與尺度,以保護歷史城區肌理和傳統街巷特色;建筑物的形式、布局、體量、材料和色彩應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以令傳統街巷界面保持歷史延續和展現傳統風貌;建筑物色彩須以黑、白、灰為主,以體現淡、素、雅的城市特色;廣場、人行道、傳統街巷的地面鋪裝應采用體現傳統風貌的建筑材料及形式;以“保護”為核心,須保持街區原有的空間格局與尺度,以保持街巷肌理。在保持風貌的基礎上,還適應現行消防規范及技術規程,以及有利于古城的活化更新及利用。
盛家浜10號的修繕,保持了建筑物蘇式傳統院落的格局,屋面、墻面、門窗、裝飾、庭院等形式按照傳統樣式修復或重建。建筑結構材料以磚木為主,恢復原有院落式民居的建筑布局,以延續32號街坊的傳統風貌。
作為保存基本完好的民居建筑,盛家浜10號和陶氏宅園、暢園等文物古跡一同構成了文化內涵豐富多彩的盛家浜文化,具有一定的建筑藝術、歷史研究價值。而脫離了十幾家房客圍住在不大的院落中幾十年共同生活的歷史階段,盛家浜10號也將走入它的下一段生命旅程。適時地修繕保護煥新,意味著它將繼續見證姑蘇古城的發展變遷,而修繕完成后的盛家浜10號定位于特色酒店、總部辦公、文化創意的業態方向,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同時,成為一個文化傳播的載體,不僅傳播蘇州的傳統文化,而且吸引更多的人來體驗蘇州傳統文化,讓蘇式生活典范走入更多人的生活,留住蘇州古城的文化和人間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