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朱靜依



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從細從實寫好民生文章。今年以來,姑蘇區白洋灣街道和泰社區從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把一件件事情辦到實處,辦到居民心坎上,不斷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贏得了轄區廣大居民群眾的認可。
“亭”改“房”
投放點“顏值”大提升
近日,白洋灣街道和泰家園8幢前的垃圾分類投放點完成“亭”改“房”的升級改造,并正式投入使用。改造成功后的垃圾分類房不僅顏值得到了提檔升級,還提升了小區環境。
記者從和泰社區了解到,2020年社區就啟動了垃圾分類工作。今年上半年,有居民向社區海棠民情站反映,小區8幢前的垃圾分類亭不夠大,經常出現垃圾桶滿到溢出來的情況。
該社區黨委了解情況后,立即行動。“經研究,我們按照每500戶配一垃圾分類房的原則,并根據今年姑蘇區垃圾分類專班關于垃圾分類亭升級改造垃圾分類房的工作要求,對8幢垃圾分類亭進行原地址升級改造。”
改造前,社區“海棠先鋒”志愿者和網格員還走訪并聽取居民對于“亭”改“房”的建議意見,包括外觀、設施、施工時間等,充分考慮居民訴求。
經過一個月的施工,原先3.8平方米的垃圾亭被成功改造為13.5平方米的垃圾分類房。令居民“糟心”的垃圾分類亭不僅“變身”為具有排風、消毒系統的垃圾分類房,外立面也被粉刷得美觀大方,分類垃圾桶擺放整齊,且分揀、清洗、排風、消毒、宣傳設施一應俱全,大幅提升了居民垃圾分類投放體驗。“以前的分類亭不夠大,現在有了這個垃圾房,丟垃圾方便,環境干凈整潔,讓人看著賞心悅目。”就像居民李阿姨說的這樣,現在轄區居民提到干凈整潔、便捷舒適的投放環境,都是贊不絕口。
“黨建+網格”
為居民做好每件“小事情”
近日,和泰社區“黨建+網格”的雙聯動下,困擾轄區居民多時的臺階開裂問題終于得到解決,居民們再也不用擔憂出行安全問題了。
這個故事要從一封信說起。今年4月,和泰社區海棠民情站的民情收集箱內收到了一封來自2幢居民的求助信——和泰家園2幢二單元門前的臺階全部從中間開裂,給出行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希望社區能聯系對其進行修復。收到求助信后,社區網格長陳曄第一時間趕去現場進行查看,并聯系物業工程隊盡快將臺階修復。
不料,時間沒過多久,修復后在臺階再次開裂,物業進行多次修補都無濟于事,裂縫不僅越裂越大,左半邊臺階甚至開始向下塌陷。微網格員陸夏英在日常巡查中,經常碰到居民向她表示,擔心臺階開裂并且塌陷影響到整棟樓墻體的安全。
得知居民擔憂的陸夏英,也將他們的心聲傳達給了社區黨委,為此,社區立即聯系了專業檢測機構,對2幢整棟樓的墻體進行了安全檢測,所幸,臺階問題并不會影響樓棟的安全。
隨后,和泰社區黨委與共建黨組織物業經過商討,決定將2幢二單元門前的臺階拆掉重建。
經過一周的努力,嶄新的臺階終于建造完成。“單元樓前的臺階開裂問題煩擾了我們很久,家里有老人、小孩,總會擔心他們的出行安全,現在重建好了,問題也算徹底解決了,真是太棒了。”家住和泰家園2幢二單元的居民李靜說道。
這是和泰社區“黨建+網格”雙聯動的典型案例。今年以來,和泰社區積極探索網格化治理新模式,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載體,推動基層黨建與“網格”有機結合,著力構建“黨建+網格”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實現社區服務管理的全覆蓋、零距離。
“下一步,和泰社區將繼續履行‘黨建+網格的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做到‘每日巡、經常訪、及時記、隨手做、實時報,以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為切入口,為社區居民辦好每一件‘小事情,更加精準、有效地為居民提供服務,不斷提高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泰社區黨委書記王建新表示。
支起晾衣桿
“曬”出居民小幸福
近日,記者走進和泰家園,發現在南區18幢小廣場周圍新增了一排整齊漂亮的晾衣桿。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和泰社區黨委為小區居民設置的一項便民設施——集中晾曬點。
據悉,和泰家園是高層動遷安置房小區,原先物業在18幢小廣場安裝了一些零散晾衣桿,但數量遠遠無法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再加上時間久了,一些桿子被壓彎,底座松動傾斜。特別是風大時還會輕微晃動,隨時有可能倒下。前期,該社區網格長陳曄在“社情民意聯系日”活動中,將這一問題提了出來。
晾曬區設置在哪里?晾曬架需要安裝多長?居民對晾曬有什么要求?對此,和泰社區啟動民生小事實事項目,對接施工方一起進行實地走訪勘查,并充分傾聽民意,最終決定拆除原來的晾衣桿,在18幢小廣場邊設置一個集中晾曬區。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居民們期待已久的由16組晾衣桿組成的集中晾曬區終于完工并啟用了。
“有了這個集中晾曬點,曬東西再也不用靠搶了,曬過的被子特別香,晚上睡覺更舒服了。”小區居民楊娟一邊收被子一邊開心地說道。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是做好基層工作的必要因素。未來,和泰社區黨委將繼續深入基層,心系百姓,情系民生,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真正做到知百姓冷暖,真正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與居民一起創造更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