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凱博
新時代教育背景下,結合新高考形勢的需要,當前我們的教學更要以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來指導我們日常的教學活動,隨著改革的深入,大單元教學方式的倡導方興未艾,大觀念教學也較為提倡,所謂大觀念教學中的大觀念也稱核心概念,指的是關乎知識與素養中最為核心的主題詞,中心詞,主干知識的核心構成。本文試從新課程標準的角度來探討下大觀念教學策略在高中歷史選必模塊中的實施問題。
一、結合新課標設計合理的大單元學習目標,以大觀念理順核心問題和主干知識
高中歷史選必模塊專題性比較突出,在大觀念教學中顯得更為典型,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學習每章節的課標要求,解讀與梳理課標信息,共同設計學習目標,以高中歷史選必1 模塊的第一單元為例,課標要求為“通過本單元的學習, 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演變脈絡;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類型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
師生在解讀此段信息時不難發現,本單元最大的核心概念是政治制度,其次是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西方古代近代政治制度類型,共和制,中國政治道路。結合政治制度的這個大觀念,分化成四個具體學習目標,一是學習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尤其是掌握中央集權、地方行政管理、宰相制度的演變。二是學習與掌握西方古代與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制度類型的產生與發展,三是了解中國近現代的政治制度演變,尤其是共和制的曲折發展和中國當代政治制度的獨特性。四是了解與掌握中國歷史上的幾次重大變法與改革。本章的核心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政治制度文明的變遷, 大觀念突出政治制度,大單元教學設計順序先中后外,先古后今,難點在于要對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做出異同點的比較。通過課標的解讀我們可以找到本章節的主干知識,通過基于新課標理順下的學習目標的設計,對本章核心問題的學習有個精準的把握。
二、以新課標為主線,在探究活動中理解大觀念學習并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我們把新課標作為學習指導的方向和活動主線,通過利用教材信息的解讀,逐層深入大觀念內的次級核心概念,比如上面提到的第一單元我們可以抽絲剝繭的找出一級政治制度概念分支下的二級和三級小概念,比如宰相制度的演變,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地方行政層級的演變,并通過具體探究活動來深刻理解知識,比如開展回顧家鄉古代發展變遷史為主題來探究家鄉乳山在古代歷史上的地方行政層級的隸屬變遷,從中找尋歷史背后的制度演變。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我們從地方發展史研究資料并結合網絡資源可以發現介紹乳山的歷史概況,簡要摘錄如下:……春秋時期,先后為齊國萊地、牟子國地。秦代,屬齊郡腄縣,西漢高祖四年,置育犁縣,此為境內第一次置縣,屬青州東萊郡。東漢建武五年,育犁縣并入東牟縣。隋開皇十六年,改屬青州東萊郡觀陽縣。唐武德四年,屬河南道登州東牟郡觀陽縣。貞觀元年,改屬萊州文登縣。麟德二年,屬登州牟平縣。五代因之。宋時,屬京東東路登州牟平縣。金時,屬山東東路寧海州牟平縣。元初,屬益都路寧海州牟平縣………,借此資料學生探究設問,“此段信息為何先后出現國? 郡?縣?州?路? ”結合教材知識和網絡資源我們找到了歷史上地方行政層級演變史背后的歷朝歷代的制度變革,由于是自己家鄉變遷史,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也可進一步提出威海以及山東的地方行政隸屬的變遷史,讓學生著眼本鄉本土,生發熱愛家鄉的感情,在探究活動中培育了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同時也更深刻的理解了知識,并學到了教材以外許多的史料和信息。
三、以新課標要求作為目標評價參考,對學生圍繞大觀念學習的探究與參與的活動做出發展性評價
新課程背景下,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能單一的表現在基礎知識的檢測和紙面成績上,更多的我們應放在學生學習的發展性過程中,包括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 溝通能力, 自我展現等各方面綜合性的評價,就此,我們結合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并以此為目標評價導向之一,考察學生是否真正的的理解和掌握大觀念學習的核心, 并展現出高中學生應有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此我們常結合情景探究材料并設計系列主題論文或演講活動,讓學生真正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提高鍛煉自己,教師與此同時也能夠對學生做出一個綜合性的評價, 比如仍以選必一第一單元為例,我們選取了一段材料,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積累了大量成功的執政經驗,留攢下一批寶貴的政治遺產。“三三制”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它是延安民主的象征。隨著抗戰勝利的臨近,新中國也在不遠的將來可以望見,“參議會”將為……所取代。“三三制”民主的統戰協商功能將主分離出去,因而更加凸顯“人民民主”的實質內涵。
那種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政治參與和政治教育的民主,將開辟民主的中國模式,而在抗戰中形成的:“延安道路” 亦將延伸為“中國道路”。 ———摘編自劉晨光《“三三制”民主:原因、問題與實質》,以此段材料為背景參考,讓學生自擬題目,結合題中信息,寫一篇演講稿并進行現場演講,角度新穎,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在這一涉及到中國道路的主題演講活動中,我們的主旨是讓學生增強對中國道路的認同,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也對應了課標要求之一,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從學生表達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的高低。基于此,我們就可以結合新課標的目標要求,把它作為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質量評價的參考性依據,綜上所述, 新課標給了我們很多的指導和幫助,指導了我們的教與學的目標設計與實施,也幫助了我們理順大單元學習的主線和邏輯,更幫助了我們在大觀念學習的過程中對主干知識的深刻理解,以上只是筆者的管窺之見,不足之處請各位同仁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