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遙
隨著小學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路徑不斷更新,新的小學教學模式促進小學生更好地發展。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開放式教學模式對于小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開放的教學環境與開放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加放松地來學習,提升全面智力發展。
開放式數學教學就是針對傳統數學教學的弊端,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對于培養數學創新人才和應用人才的一種探索,是當前數學教育的一個潮流。近幾年數學教育工作者對開放式數學教學作了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還沒有提高到開放性教學應有的高度來認識,使得數學教學的開放性程度仍然不能滿足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探討如何切實開展數學開放性教學,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確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開放的教學觀念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辨證地理解教學方法的改革,汲取各種教學方法之長,為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服務;教師要以開放的思維理解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與學的地位、教學評價體系的開放性等。要使學生“動”起來,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活”起來,而其關鍵就是要把課堂充分放開,特別是放開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地翅膀,去“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樹立“讓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樣的大數學觀。只有以開放的數學教學觀念作指導,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開放搞活起來。
二、安排開放的教學內容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唯教材是從,正是這標準劃一的尺度,扼殺了教師自主開發教材、取舍教學內容的積極性,從而造成了教學內容的單調、封閉、過時。所以,我們必須開放教學內容, 使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社會發展相適應。這就要求我們以“源于教材、寬于教材、高于教材”為原則,既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更要充分挖掘身邊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為此,應:(1)加強題材的開放,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學習的大課堂,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2)加強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數學知識產生于生產實踐,因此,教學過程中還必須加強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
三、創設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
改革課堂教學的空間形式,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的空間形式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T 型、馬蹄型、蜂窩型等。這些形式都以打亂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為基本模式,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而構成,小組一般有五至七人組成,也有四人、六人小組等。小組的這種排列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生間交往的機會,有利于小組內成員的交流與合作。教室、實驗室等固然是學生基本的學習、活動場所,但更大的課堂是社會。正如陶先生所說的那樣“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因此,我們還要把教育納入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把各種社會實踐、生活體驗看作是一種感悟知識、培養能力的大課堂。
四、設計開放的練習題目
答案的唯一性、標準化,這是傳統練習題的主要特征,這一特征,在數學練習中尤為突出。這樣的練習,禁錮了學生的頭腦,扼殺了學生創新、求異思維的萌發。為了彌補傳統練習的不足,我們還需要開放的練習。如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自主設計內容和形式新穎多樣的開放性算術題、應用題、趣味題,訓練學生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做;還可以鼓勵學生自行設計更適應他們特點的開放性練習, 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求異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使他們的不同潛能逐步得到充分發揮。
總之,在進行開放式的數學過程中,教師本身對開放式教學有深刻的認識,才能進一步將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發揮出最佳的效果。小學生又有其學習的特殊性,教師應該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能力、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