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現代傳媒視野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作者:單潔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ISBN:978-7-5180-6667-4出版時間:2019 年10 月定價:62 元
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推動著各行各業的變革創新。傳統音樂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應及時把握科技化發展的潛在機遇,在利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的條件下,通過傳播模式與渠道的創新發展使其獲得傳播傳承?;诖?,筆者參閱由單潔編著、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現代傳媒視野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一書,深入分析科技創新如何推動現代傳媒的發展變革,探討現代傳媒對傳統音樂傳播的機遇與挑戰,以期探索出良好的傳播路徑,推動傳統音樂的有效傳承。
傳統音樂是一個國家與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但由于時代演變和社會變革,許多珍貴的傳統音樂逐漸流失或面臨邊緣化困境。而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傳統音樂數字化保存和歸檔的方式。通過音頻、視頻等數字化技術,傳統音樂可以被準確地記錄下來,并通過互聯網和數字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傳播。這樣一來,即使在物理形式難以保存的情況下,傳統音樂的音質與表演形態也能夠得到保留。同時,利用音樂數據庫、軟件和應用程序等現代科技,專家和音樂愛好者可以分析、研究傳統音樂的結構、風格和演奏技巧,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傳統音樂。總之,通過科技創新的手段,傳統音樂得以實現數字化存儲、容易獲取和跨時空傳播,從而獲得保護和傳承。另外,現代媒介傳播效率與方式呈現多元化、便捷化發展趨勢,這給傳統音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傳播與發展機遇,能夠拓寬傳統音樂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同時也讓傳統音樂傳播更加便捷,從而進一步增強傳統音樂的影響力。
科技創新有效地推動了傳統音樂傳播路徑的多樣化、便捷化發展。數字化媒體、多樣化的平臺以及創新豐富的內容,為傳統音樂的高效傳播提供了有效助力。具體而言,科技創新背景下傳統音樂的傳播路徑有以下幾種:
第一,豐富傳播內容與形式,促進傳統音樂現代化傳播。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對于傳承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新時期,在科技創新背景下,要切實推動傳統音樂的現代化傳承,需音樂創作者注重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元素的融合創新,將民族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等風格相結合,創造出新穎獨特的音樂作品。例如,運用電子音樂編曲和混音技術,將傳統樂器的音色與現代音樂元素相融合,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的音樂作品,同時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創造出立體生動的音樂演出情境。比如,音樂媒體平臺可以邀請知名音樂家、音樂唱作人等,共同開展線上形式的演唱會,觀眾可通過虛擬現實投顯設備,在家中或任何地方參與虛擬演唱會,感受民族傳統音樂演出的氛圍和魅力。演出中導演和平臺方可利用VR 技術還原傳統音樂場景和道具,給觀眾帶來與傳統演出相似的沉浸式體驗。此外,音樂創作者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出能夠自動生成民族傳統音樂的算法和軟件。通過分析大量的傳統音樂作品,訓練算法來創作新的音樂作品,并根據用戶偏好和需求進行個性化生成。
第二,借助現代科技,拓展傳統音樂傳播渠道。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升級,音樂傳播的數字化趨勢日益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要使傳統音樂真正適應現代音樂傳播環境、重新獲得生存土壤,就必須充分借助現代科技手段,積極拓展傳播渠道,通過不同的在線音樂平臺進行數字化傳播,以使其獲得更加廣泛的受眾與影響力。其中,隨著互聯網和流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音樂平臺成為傳統音樂傳播最主要的渠道之一,為大眾提供了海量的音樂內容庫,其中也包括豐富的傳統音樂資源。通過這些平臺,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和享受傳統音樂,從而其傳播的范圍和影響力得以擴大。同時,這些平臺也提供了個人推薦、分享和評論的功能,使用戶能夠更加自由地發現、分享和交流傳統音樂。此外,社交媒體的興起也為傳統音樂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機會。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傳統音樂家可以發布演唱會錄像、音樂會現場表演、音樂教學視頻等內容,讓更多的人欣賞和學習傳統音樂。此外,學校和音樂教育機構還可借助在線音樂教育平臺開展傳統音樂的教育傳播。一方面,教師可制作發布更加優質的傳統音樂教學視頻;另一方面,學生可通過網絡平臺隨時隨地學習傳統音樂樂理、演奏技巧和藝術素養,從而更好地推動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
總之,在科技創新發展背景下,借助科技手段可有效豐富傳統音樂的傳播內容與形式,使其傳播到更加廣闊的范圍內,獲得良好的受眾認可與歡迎。這不僅符合時代發展趨勢,能夠重新激發傳統音樂的生機活力,還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