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現代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等理念充分體現出中國古代先賢對于自然審美的推崇,以及對美的德育作用的重視。隨著近代教育不斷發展,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共同被列入教育體系,美育在立德樹人方面發揮出更加重要的作用。當前,推動思政教育與美育工作結合,正是從學生成長成才視角出發,旨在切實提升思政育人效能,充分挖掘美育資源,更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由李曉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論》一書,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圍繞協同創新的理論根源進行探究分析,指出思政教育協同化發展的現實意義與必要價值。筆者基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教改項目“美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功能及作用研究”(JXGG22086)的研究結合該書內容來探索新時代思政教育轉型發展的路徑。
該書第一章結合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探討了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理論淵源,并分析了其內在機理與實踐基礎,清晰闡明了其概念內涵,形成清晰的理論范疇。第二章詳細論述了協同創新理念對思政教育發展的意義與推動作用。第三章圍繞思政教育的主體層次,系統介紹了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運作機制。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別從動力機制、教育過程、教育文化等視角深入探討了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有效路徑。第七章與第八章先討論了如何構建完善的保障機制,更好實現協同育人體系,然后對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分析。
結合該書內容,美育與思政教育看似獨立,實則有著緊密關聯。美育注重對學生情感心靈層面的浸潤熏陶,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體驗美,逐步提升審美素養,實現心靈成長與發展,逐步完善道德品質與人格精神。思政教育則是基于道德與思想層面,運用先進的政治理論與哲學思想,引導學生認同理解核心價值觀,自覺接受先進意識形態的改造,從而達到立德樹人根本目的。從實踐層面來看,美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可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挖掘美育資源,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美育資源豐富多樣,有著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與題材內容。思政教育應依托理論課主渠道,圍繞立德樹人理念,深入挖掘優秀的美育資源,并將其創造性融入教育教學活動,豐富思政教學內容,為思政教育提供鮮活形象的教學素材,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引導學生充分吸收、理解思政知識。比如,在講解革命紅色歷史時,可以在課前或課中播放《紅旗頌》等經典紅色作品,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進入革命年代情境,結合歷史背景分析紅色歌曲反映的歷史事件及蘊含的精神內涵,強化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建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意識。再如,引用《離騷》《滿江紅》《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經典古詩詞,讓學生深入體會古人對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等悲痛情緒的表達,提高美學修養與文學素養,樹立良好的家國情懷與愛國主義信念。
第二,創新美育形式,增強協同育人實效性。要切實提升協同育人效能,實現美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須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將理論熏陶與實踐體驗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喚起學生對美的熱愛與追求,并使學生從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與精神滋養,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德育效能。比如,鼓勵學生創新編排紅色經典話劇、組織學生觀看革命主題的電影電視,實現無形的教化引導,讓學生深入生動形象的情境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愁和內心世界,對紅色英雄和革命人物產生更加強烈的敬畏之心,達到良好的教育效能。同時,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藝術活動,如思政音樂會、經典誦讀、合唱比賽等,并將德育理念滲透其中,實現美育與思政教育的緊密結合。
第三,打造協同化師資隊伍。協同育人不僅僅是教學過程的互動融合,還要求育人主體的協同合作。這就需要打破以往思政教師與其他專業學科教師各自為政的局面,加強思政教師與藝術類學科教師的溝通交流,共同探討美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學,促進教學機制的系統完善。同時,思政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藝術美學知識和人文素養,逐步掌握將藝術知識、美學理論向德育轉化的能力;藝術學科教師則要有意識地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一些先進的思想理論,將藝術學科內容與道德理念、政治文化等銜接起來,逐步強化學生的政治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美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應以美育為載體與手段,將顯性與隱性教育方式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堅定政治立場,自覺擁護黨的領導與現代化建設,從而促進協同育人實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