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政辦函〔2023〕96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辦,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青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及各園區管委會:
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衛生健康委《關于加快推進西寧市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西寧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7月14日
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衛生健康委
為加快推進我市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根據《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進青海省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若干措施的通知》(青政辦函〔2022〕163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提供有力支撐。到2025年,城鎮環境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短板弱項基本補齊,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棄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到2030年,高效、智能、綠色、可靠的現代化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立。
到2025年分領域目標:
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十四五”期間,新增污水處理能力約25萬立方米/日,完成排水管網新建改造120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70%,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
生活垃圾處理。改造提升投放點(站)數量占比達到70%以上,廚余垃圾分出率達到2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0%以上,主城區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以上,城市、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7%和92%。
固體廢棄物處置。完善一般固廢分類制度和機制,建立健全一般工業固廢治理體系,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車用動力電池、報廢機動車等產品類廢物回收體系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危險廢物規范化評估達到B級以上,醫療廢物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保持在100%,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率達到80%以上。
(一)健全污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提升排水管網探查檢測能力,推進縣級以上城區污水管網覆蓋和老舊管網修復更新。加快城區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實施西寧城區混錯接、漏接、老舊破損管網更新改造,提升污水收集效能。科學合理增加污水處理能力,合理布局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科學調配處理城鎮生活污水,實現收集后污水全處理的目標。加快推進西寧市第五污水處理廠擴能工程、第七污水處理廠及湟樂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結合現有污水處理設施提標升級、擴能改造工程。
(二)全面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提質升級。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鏈條分類體系,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結合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小區)建設,按照《西寧市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建設標準》設置生活垃圾分類亭、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暫存點,購置改造新能源小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車,確保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滿足分類收集所需。科學配置,統籌安排,通過對垃圾車輛改造升級和購置,完成生活垃圾運輸能力“補鏈”行動。全面加強河道水域岸線、湖泊周邊、公路服務區、停車區、停車港灣及觀景臺、鐵路沿線、風景名勝區和旅游景區周邊等重點區域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收集點建設。有序改造露天敞開式收集設施,推行地埋式、封閉式、壓縮式垃圾收集設施。加快推進西寧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和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將服務范圍擴大至周邊地區。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推進集成化、智能化、自動化、低成本的現代化廚余垃圾處理系統建設。以縣為單位圍繞運營能力、無害化處理水平、處理成本及剩余庫容等,對轄區內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逐一開展科學評估,依據服務范圍和處理能力,制定輪轉使用方案,對處理效能不佳的生活垃圾填埋場限期封閉,提升規模化、專業化處理水平。
(三)持續推進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實施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質增效工程,推進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及綜合利用設施建設,提升處置及綜合利用能力。引進和培育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骨干企業,推廣應用先進技術,拓寬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途徑,疏通上下游市場流通渠道,推動園區企業內、企業間和產業間物料閉路循環。加快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利用產品質量,擴大使用范圍,規范建筑垃圾收集、運輸、利用、處置行為。推進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報廢機動車、廢舊家電、廢舊電池、廢舊塑料等廢棄物分類利用和集中處置。
(四)強化提升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進一步規范危險廢物經營、管理和轉移行為,加大固體廢物收運處置能力建設,提高綜合利用率,開展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轉運試點。促進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企業規模化發展、專業化運營,科學引導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產業發展。以廢礦物油、廢鉛蓄電池、實驗室廢物等為重點,開展小微企業,小汽修、科研機構、學校等產生的危險廢物收集轉運服務。加快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現有醫療廢物處置設施擴能提質升級。研究制定重大疫情期間特殊垃圾收集處置模式,細化應急預案,推動利用生活垃圾焚燒、設置工業爐窯等,協同處置醫療廢物,有效防控醫療廢物處置風險,提升重大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
(五)推動環境基礎設施體系統籌規劃。加強規劃引領,依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優化環境基礎設施選址,科學統籌布局全市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鼓勵按照資源合理利用、污染物有效處置、環境風險可防可控的原則,謀劃建設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多位一體”的綜合處置基地,依托現有產業園區,推進再生資源加工利用基地建設,促進各類處理設施工藝設備共用、資源能源共享、環境污染共治、責任風險共擔。加強城鄉統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有條件的地區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
(六)強化設施協同高效銜接。積極推動滲濾液與污水處理、市政污泥處置與垃圾焚燒、焚燒爐渣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焚燒飛灰與危險廢物處置、危險廢物與醫療廢物處置等有效銜接,發揮環境基礎設施協同處置功能,提升協同處置效果。鼓勵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實現焚燒處理能力共用共享。
(七)推進數字化賦能。鼓勵運營和監管模式創新,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和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建設集中統一的監測服務平臺,推動城鎮廢棄物收集、貯存、交接、運輸、處置等全過程智能升級,強化信息收集、共享、分析、評估及預警,將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等納入統一監管,逐步建立完善環境基礎設施智能管理體系。
(八)提升綠色底色。采用先進節能低碳環保技術設備和工藝,推動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綜合運用工藝優化、技術改造、強化監管等措施,確保環境基礎設施穩定達標排放、提升二次污染防治能力。加強城鎮、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監管,定期開展執法檢查,確保穩定達標排放。按照相關規范有序開展生活垃圾填埋設施封場治理,加強滲濾液設施的日常管理和維護,規范滲濾液、填埋氣收集處理。加快提高焚燒飛灰、滲濾液、濃縮液、填埋氣、沼渣、沼液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能力。鼓勵有條件的縣區建立再生資源區域交易中心,探索“互聯網+再生資源”發展新模式,提升再生資源利用設施水平,持續提高再生資源回收率。
(九)積極營造規范開放市場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市場化運行機制,營造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公正開放的市場環境。完善市場監管機制,規范市場秩序,避免惡性競爭,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和技術能力強、運營管理水平高、信譽度良好、有社會責任感的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環境治理與服務的投資、建設和運行。完善市場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功能,加大信用信息歸集力度,拓展信用信息共享、公開和應用。
(十)深入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創新環境污染治理模式,按照排污者付費、市場化運作、政府引導推動的原則,以園區、產業基地等工業集聚區為重點,推動第三方治理企業開展專業化污染治理,提升設施運行水平和污染治理效果。著力打造1—2家深入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示范園區(基地)。
(十一)探索開展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大型集團企業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開展鄉鎮(街道)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試點,探索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的一體化服務模式,強化系統治理,積極探索創新區域整體環境托管服務長效運營模式和監管機制。鼓勵相關國有企業積極參與垃圾發電、園林綠化、清潔能源利用、水利工程、污水處理等環保項目建設,打通業務溝通渠道,實現專業協同運營。
(十二)加強科技支撐。加大科技創新服務力度,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激發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科技創新活力,建立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圍繞固體廢物處置、小型垃圾焚燒等領域技術短板,加大廚余垃圾、污泥、焚燒飛灰等關鍵環境治理技術與裝備自主創新研發,力爭形成一批具有前沿性、引領性和實效性的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攻克小型污水處理站技術短板,確保穩定運行和達標排放。
(十三)健全價格收費制度。兼顧公益性和市場化,堅持分類指導、精準施策,推行差別化收費,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有效落實污水、生活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價格政策和收費機制。推廣按照污水處理廠進水污染物濃度、污染物削減量等支付運營服務費,將污水處理收費標準提高至補償污水處理和污泥無害化處置成本且合理盈利水平,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結合醫療廢物集中處置成本和覆蓋范圍等實際情況,按照“多產生垃圾多付費”的原則,鼓勵醫療機構減少垃圾產生量,合理核定醫療廢物處置收費標準。
(十四)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實環境治理、環境服務、環保技術與裝備有關財政稅收優惠政策。不斷拓寬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渠道,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加強金融機構與相關企業、項目對接,加大對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和重點項目投融資支持力度。研究新形勢下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政策措施,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鼓勵引導民間資本采用PPP等方式參與盤活國有存量資產,提高參與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的便利程度。
(十五)完善統計制度。加強統計能力建設,強化統計數據審核,防范統計造假、弄虛作假,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確保相關數據指標內容完整、層次清晰、權責明確、動態更新。充分運用現有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統計體系,加強統計管理和數據整合,強化統計數據運用和信息共享。對工作量大、技術要求高、時效性強的有關統計工作,鼓勵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衛生健康委等有關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聯動,按照職責分工協同有序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各區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工作部署,明確目標責任,確保各項任務有效落實。
(十七)強化要素保障。加強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項目謀劃與儲備,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本市年度重點建設項目、重點儲備項目庫,并積極爭取納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堅持“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優先安排環境基礎設施用地指標,加大資金多元投入,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加快辦理項目前期手續,確保各項工程按時順利落地。
(十八)做好評估總結。建立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行調度評估機制,加快補齊能力短板,增強處置能力,提高運行效率。通過自評、第三方評估等方式,適時開展建設情況總結評估,分析短板弱項,制定完善措施。督促指導各縣區加快補齊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弱項,解決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
附件:關于加快推進西寧市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任務分工表
附件

關于加快推進西寧市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任務分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