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先介紹搭建云平臺、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基本概念,再構建了高校云平臺與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步驟,最后對內審部門與業務部門、財務部門一起“上云”后,產生的新內審模式進行了詳盡的分析,連通了高校整個經濟活動的全局,實現了決策更加科學、政策更加精準、服務更加人性、監督更加立體的治理目標。
關鍵詞:高校內部審計;云平臺;共享服務;數字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F239.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4513(2023)-02-064-04
收稿日期:2022年05月22日
作者簡介:
薛雨石(1986-),女,北京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
一、引言
隨著以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數字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工作理念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成為新時代的必答題。高校資源豐富,受眾面廣,一所一般規模的高校就具有教職員工上千人,服務學生上萬人,預算盤子數十億元。其中,合作辦學、獨立學院與研究院、科研成果轉化、校辦產業、后勤管理、附屬醫院、附屬中小學、建設項目、資產出租出借、招投標采購管理等,都是資金、資產、資源密集的高風險領域,業務活動也各具特色,具有“小社會、大基層”的特點。未實現數字化轉型和財務共享服務之前,紙質單據堆積如山,各種數據都要靠人工和紙質作為媒介進行傳遞,財務工作中零星收費和零散報銷用款繁雜,內部審計往往是財務審核的再復核,沒有真正起到揭示問題、規范管理、促進發展、提高效益的作用。數字化轉型后,基礎的財務工作模式都將會改變,紙質票據與貨幣支付被電子票據與電子支付所取代,業務活動與財務活動得到深度共享融合,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實時性、安全性都有質的提升,內部審計也可以從守護價值實現創造價值。
二、搭建云平臺的相關概念
(一)云計算技術與云平臺
云計算是實現信息技術資源池化、提升性能、降低成本、簡化管理的工具,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豐富的服務。基于云平臺整合的各類生產和市場資源,可以促進產業鏈上下游高效對接與協同創新,大幅降低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門檻,加速了數字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我國政府和企業已充分認識到云計算的價值,將其作為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政府和企業通過“上云”更好地促進各類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和大數據共享;其次,以云平臺為基礎,可以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資源整合與高效對接;再次,政府和企業可以借助云上的軟件應用和數據服務,進一步提高生產和服務效率,優化業務流程,加速培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
平臺的關鍵特征是標準、共享、服務、復用,其本質就是分工,讓專門的資源發揮專門的能力,并將這種能力在平臺上固定下來,大大降低了組織數字化轉型的成本,讓不同的使用者共享可以反復使用的業務、功能、資源,從而實現資源集約化、響應敏捷化、服務標準化、效益規模化。
(二)大數據與數字化轉型
政府和企業把“算力”放在“云”端,讓數據和業務系統享受“云”化的處理和服務,為的是推進數字化轉型,以數據流引領物資流、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上云”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把經營管理搬到網上,而是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分析、監測,利用數據為組織賦能、創造價值,實現“用數、賦智”。“上云”后,信息孤島被打破,這些來自產業鏈上下游、跨越產業邊界的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遠遠超出常規數據庫工具的獲取、存儲、管理和分析能力,這樣的數據集稱為大數據,需要云計算技術這一新型IT服務模式,重塑數據的儲存、管理、計算和發現能力。根據2011年《科學》雜志,大數據具有四個特點:大量(Volume)、多樣性(Variety)、快速(Velocity)、真實性(Veracity)。萬物互聯并彼此影響,小數據時代的事物因果性已被大數據時代的事物相關性取代,我們不能僅有處理大數據的工具,更要有處理大數據的思維,驅動覆蓋全業務流程的數字化轉型。
(三)共享服務
共享服務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福特公司率先實施的一種創新管理模式,通過將企業內各業務單元分散進行的重復活動整合到共享服務中心統一處理,達到了整合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質量的目的,實現了企業長期競爭優勢。21世紀“大智移云物”等一系列新興技術崛起的今天,“共享服務”理念得到進一步的內涵深化、外延拓展。“云”是信息技術資源的匯聚,將分散的資源進行歸集并整合重組、構建合理的資源池是實現“云化”的第一步,進而實現資源的集中、動態管理、按需調配。以共享服務為理念,大數據為抓手,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為驅動,數字化轉型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已成為新時代政府和企業發展的趨勢和必然。
三、構建高校云平臺與實現數字化轉型步驟
(一)優化與重塑業務流程
根據共享服務理念,流程整合與重塑不是將原有的流程進行簡單連接,也不是將從事相同工作的人員聚集在一處工作,而是要對學校所有流程進行細致分析,分解成子流程,在考慮不相容崗位分離的同時,盡可能地避免重復、冗余、無效勞動,將端到端的距離簡化到最小,形成邏輯統一的整體。
(二)統一人工操作標準與系統數據口徑
數字化轉型不能一蹴而就,人機交互的工作模式還將長期存在,因此需要將原有分散處理的業務進行標準化,明確崗位操作細則的統一、數據口徑的統一,確保任何人員的操作都是標準動作,任何系統的數據源頭格式標準、傳遞無斷點,確保數出一處。只有統一了標準,人工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統一,數據才能更好地歸集、梳理、共享、應用。
(三)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孤島”與“條塊分割”
搭建云平臺的優勢就在于將各部門已有的硬件、軟件、數據資源搬上“云端”,對歷史數據最大程度地予以保留。云平臺可以統籌利用高校各業務部門已有的計算、存儲、網絡、信息、應用支撐等資源和條件,統一建設并提供基礎設施、支撐軟件、應用功能、信息資源、運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務,打破了部門間的“信息孤島”與“條塊分割”,避免了信息系統重復建設,“上云”后各部門將不再需要單獨自建、更新和升級技術環境,實現了數據和業務系統與承載的技術環境的分離,和跨部門、跨層級,甚至跨異地校區之間的信息共享。
(四)將業財融合和共享服務推廣至全鏈條管理
業財融合和共享服務顛覆了傳統職能部門的工作方式,而幾乎所有的基礎業務數據和信息都要通過財務流程進行相應的財務處理:財政撥款和科研經費要經財務系統進行項目立項、經費下撥、預算管控、績效考核;行政事業性收費與服務性收費要經過電子收費平臺進行收取和歸集;辦公日常經費要通過網絡報銷系統申報、賬務處理系統核算、銀企互聯系統轉賬支付;教職工和學生的人員變動情況會牽動工資發放、獎助學金發放、學宿費退費;高校沒有產、供、銷業務,但是依然可以用財務信息標記每一項低值易耗品、實驗材料、大型儀器設備的資產變動情況;未來還將引入可以連接供應商、評審專家、采購方的電子招投標系統,堵塞全部鏈條漏洞與尋租空間。通過云平臺,高校各項業務活動和經濟活動都將實現一環扣一環的無縫連接,且所有財務、非財務數據的表達是統一的、標準的、規范的,涉及師生的互動是友好的、便利的。
四、基于云平臺的內部審計新模式
各業務部門“上云”后,每個人都將成為數據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所有數據都出自同一數據源、同一數據庫。基于云平臺的內部審計,與審計對象在同一共享數據池中工作,這就要求審計重點要轉向數據源頭和平臺系統的錯誤和舞弊,避免“起點錯、跟著錯、錯到底”。
(一)審計對象的載體有新變化
傳統審計對象一般圍繞會計數據和紙質的賬、證、表查找問題,“上云”后的任何一筆財務憑證所包含的經濟要素都可以通過單據條形碼進行追溯,紙質憑證也被電子檔案、影像掃描所取代,預算實時管控、經費線上審批、業財數據自動對接、賬務處理自動生成、銀企互聯自動支付,問題和舞弊已不會發生在表內和表間,而是發生在表外。這就要求審計人員不能僅局限于關注財務數據,還要將視角向業務領域延伸,要會用新技術對非結構化、異構化的數據進行清洗和預處理,利用相應的分析技術對大規模、多維度的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不能僅關注本校的各項數據和指標,還要與同等規模的高校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保證各項經濟活動都能按預期的目標,合理、合法、有效地進行。
(二)審計實施時間實現即時性、實施范圍實現全覆蓋
“上云”后的所有的業務和財務數據都是實時的、動態的,審計對象發生的任何一項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差異都能從技術層面上保障了被實時、無死角預警。通過內審人員“在線”跟蹤業務流程的全過程,做到隨時發現問題、隨時查找鏈條的薄弱環節、隨時糾正偏差和整改問題,遍歷業務鏈條上的全部控制點、風險點也可以輕松實現,審計實施時間由事后審計轉向事前、事中審計、由靜態審計轉向動態審計;審計實施范圍由單點離散審計轉向多點聯動審計、由單一項目監督轉向同步開展多項目的立體式監督轉變。依托云平臺,在審計力量有限的情況下,監督常態化和審計全覆蓋兩大難題將得以完美解決。
(三)審計重點從查錯糾弊轉向內控審計、績效審計
“上云”后,各職能部門的業務聯動更加緊密,各信息系統之間已實現無縫對接,各類原始數據交叉融合更加深入,數據孤島已徹底消除。由于人工傳遞數據已被數字化所取代,端到端流程已被云平臺打通,傳統財務都已實現掃描各原始單據條形碼入賬,傳統審計模式下的賬賬比對、賬實比對、表間數據勾稽關系比對已由云平臺實時完成,一旦不符就會即時預警,除非數據源頭出錯,業務鏈條的邏輯定義出錯,否則不會發生數據間的常規差異。看似無錯可查、無弊可糾,實則是給內審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要開展內控審計,全面梳理業務鏈條上的每一個控制點、風險點,檢查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執行是否有效、管理流程是否可以進一步優化,從而提升學校整體的內部控制環境和治理效能,降低審計風險;另一方面是要開展績效審計,通過關注影響收支項目和資源管理的績效動因,科學設置評價指標體系,對各項業務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進行全面評價,能實現價值增值的業務活動多投入,可替代甚至無效的業務活動要盡快消除,找準制約學校發展的瓶頸,促進資金、資產、資源的更合理配置。
(四)審計范圍從數據審計擴展為數據審計和對信息系統的審計
審計對象的全部經濟活動都是依托信息技術,用數據表達出來,“上云”后,對產生這些數據的信息系統進行審計已成為必然。信息系統審計要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1.保障信息系統安全、穩定、有效、正常運行的一般控制,能否在各個不同時點,按照既定的設計,得以一貫執行。
2.保障信息系統產生的數據真實、完整、可靠的應用控制,能否在各個不同時點,按照既定的設計,得以一貫執行。
3.數據的生成、傳遞和處理是按照人工賦予的規則運轉的,其運行結果的準確性取決于規則的制定。通過定期檢查系統權限設置和系統登錄日志,可以保障初始賦值的準確性,避免人為篡改或未經合規授權越過信息系統而進行人工處理的行為發生。
4.借助信息系統專家工作,定期開展信息系統維護,避免數據丟失或源頭出錯,確保信息系統的安全、可靠、有效。
(五)審計職能拓展到監督與咨詢、服務并駕齊驅
云平臺不但是治理工具,更是服務手段。審計人員可以利用豐富的專業知識,通過云推送功能,根據不同師生的用戶需求,精準推送各類制度政策,主動引導師生在用足政策的同時避免踩到政策紅線,讓各項經濟活動在產生的源頭上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實現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治理目標。此外,還可以用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形式推送一些廉政案例,讓嚴肅的法規宣傳和廉政教育更富有生命力,更具有傳播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R].2019:56.
[2]黃璜.平臺驅動的數字政府:能力、轉型與現代化[J].電子政務, 2020(7):2-30.
[3]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Z].發改高技〔2020〕552號,2020年4月7日.
[4]陳虎. 云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J].財務與會計, 2021(14):67-72.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building a cloud platform and realiz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n builds a university cloud platform and the steps to realiz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finally analyzes in detail the new internal audit model after th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business department and finance department “go to the cloud” together, which connects the whol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university and realizes the governance goals of mor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more accurate policies, more humane services and more three-dimensional supervision.
Keywords:internal audit in universities; cloud platform; shared servic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責任編輯:侯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