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
異常子宮出血是患者經期長度、經量、規律性、周期頻率等任一指標和正常月經不一致,出自子宮的異常出血。異常子宮出血為育齡期非妊娠女性,所以要將妊娠期、產褥期出血,以及發育前及絕經后的出血排除在外。統計顯示,異常子宮出血女性在育齡期女性的比例為11%~13%,其中36~40歲女性此病發生率為24%。
異常子宮出血有著復雜的發病原因,既可能為單一因素,也可能存在多種因素,包括子宮結構性病變和無子宮結構性病變兩大類。
1.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內膜多發的一種良性病變,為子宮內膜基底層局部增生所產生的蒂向官腔突起而導致的一種慢性子宮內膜炎,容易多次發作。一般癥狀為不孕、陰道不規則出血(月經量增加、經期變長、經間期出血及絕經后出血)。少數患者表現為血性白帶、白帶增加。近30%患者沒有顯著的臨床表現。
2.子宮腺肌病子宮腺肌病是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形成彌漫或局限性的病變,病因至今不明。目前的共識是因為子宮缺乏黏膜下層,因此子宮內膜的基底層細胞增生、侵襲到子宮肌層,并伴以周圍的肌層細胞代償性肥大增生而形成了病變。癥狀表現為月經失調、痛經等,部分患者可無癥狀。
3.子宮平滑肌瘤結合生長部位來看,子宮平滑肌瘤包括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等。一般癥狀為經量增多、經期變長,嚴重時還會出現繼發性貧血,產生心悸、乏力等癥狀,亦會流產、不孕等。
4.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及惡變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為癌前變化,是引發AUB少見而關鍵的原因。一般癥狀為子宮不規則出血,或與月經稀少輪流出現。少數癥狀是經間期出血,患者往往不孕。
1.醫源性異常子宮出血此類異常子宮出血,主要引發因素包括應用性激素、放人宮內節育器或服用含有雌激素的中藥保健品等。
2.排卵功能障礙排卵功能障礙包括稀發排卵、黃體功能不足和無排卵等。通常是由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功能異常而導致的,往往出現在絕經過渡期、青春期,也會出現在生育期,引發因素包括高催乳素血癥、肥胖、PCOS、甲狀腺疾病等。癥狀主要有月經無規律,經期長度、經量、規律性、周期頻率中一兩項或全部指標異常,個別時候還會導致重度貧血與大出血。
此外,有的患者還會出現子宮內膜局部微環境異常、全身凝血性疾病,以及其他未分類的異常子宮出血,如子宮肌層肥厚、動靜脈畸形、慢性子宮內膜炎等。
患者診斷為異常子宮出血,首先需要了解患者流血史,并進行全身檢查與婦科檢查,排除泌尿道、宮頸、外陰、直腸、肛門和陰道等部位的出血,成年女性需排除有無懷孕。對長期出血患者,應先化驗血色素,評價是否貧血;對子宮非結構病變的異常出血,應開展黃體期孕激素檢查、基礎性激素檢查、凝血功能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查等。子宮結構變化導致的異常子宮出血,應對卵巢、子宮等進行評估,需進行超聲檢查。
對超聲顯示官腔異常、連續性不規則出血和原因不明的出血,宜在宮腔鏡下進行子宮內膜取樣檢查或實施診斷性刮宮術,排除子宮內膜病變。對出血量大、長期出血的患者,應先采取止血、防止感染等治療措施。除常規止血藥外,可通過激素治療止血,必要時還可用刮宮術止血。激素治療時應嚴格按醫囑用藥,以免不當使用激素使出血加重,切勿擅自停藥或減少劑量。貧血的異常子宮出血患者應補充鐵劑,貧血嚴重時應給予輸血治療。
異常子宮出血的預防包括以下3個方面。①減壓。異常子宮出血與患者的壓力太大有關,若患者長時間緊張,極易引發此病。②應掌握自我減壓方法釋放壓力,如慢跑、散步、聽歌、瑜伽等方式。異常子宮出血還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要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合理飲食、充足睡眠、管控好體重等。③堅持運動。運動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效預防感染。④注意衛生。女性注意會陰部位衛生,也可以預防異常子宮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