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增輝?袁泉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系統化、深入化、規范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踐,鄉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鄉村富民產業持續壯大、鄉村農業生產穩步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鄉村振興戰略取得明顯成效。從性質上看,實現鄉村振興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部分,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層次發展建設,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高質量發展,對于新的歷史階段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促進鄉村振興,實現鄉村現代化,是目前主要的工作與任務,也是現階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主要難題,進入新時代,鄉村的發展機遇越來越多,發展的空間也越來越大,鄉村作為我國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從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研究與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加強鄉村產業建設,加大鄉村扶持力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提升農民生活幸福感,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實現鄉村振興,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目標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黨的建設,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層次發展,指引鄉村現代化建設,加強黨的建設,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建設一支有夢想、有責任、有擔當、有能力的基層黨員隊伍,確保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廣大農民群眾謀發展、謀福祉。
鄉村振興工作的實際推動者是人,相關基層干部的能力更是直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具體影響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每一個過程當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存在部分鄉村基層黨員干部的黨性意識薄弱,對于黨的相關政策不能及時地貫徹落實,嚴重違背當地的實際情況,這些問題沒有及時得到解決,長期積累就會影響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實際效果,鄉村振興戰略得不到貫徹,直接影響鄉村的發展。同時,部分黨員干部由于自身文化素養問題,對黨和政府政策的具體內核不能很好理解和把握,沒有公共服務意識,做不到實事求是,將自己的思想意識強加給人民群眾,違背工作原則,在一定程度上給基層人民群眾造成不好的影響。加強鄉村的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激發鄉村基層黨員的建設熱情,從各領域對鄉村的發展進行指導,加強鄉村基層黨建意義重大,基層黨組織是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頭堡”。加強了黨的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才有了“主心骨”,才能更好地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
二、找準歷史方位,加快鄉村生產力發展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層次發展,就必須找準我國鄉村發展的歷史方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面對人口規模基數大,貧困人口比重低卻數量多的局面,在黨的堅強正確領導下,我們已經全面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消滅了絕對貧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時期,面對人口規模巨大這一不變的基本國情,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面臨著巨大的風險挑戰,任務艱巨。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城鎮化率較低,除農村和城市發展差異較大外,部分地區農村之間發展也存在較大差異,整體性發展呈現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人均發展水平較世界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找準鄉村發展的歷史方位,不能夠急于求成,要深刻把握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在黨的領導下,一步一個腳印,分階段實現目標,充分發展、平衡發展,加快鄉村生產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鄉村現代化建設。
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產業振興,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推進鄉村戰略向深層次發展,就必須推動鄉村的產業創新與轉型升級,對鄉村農業進行多元化應用探索,發揮多功能效用,拉長鄉村產業的產業鏈條,增加鄉村產業的韌性,充分考慮發展實際,在穩定糧食產量與質量保障、工業原料供給、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增加鄉村產業多樣性,提高鄉村產品的附加值。對鄉村產業的特色進行挖掘開發。鄉村產業特色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點,做精做強鄉村產業,依靠鄉村頭部產業對行業的引領作用,引導推動鄉村農業產業多元趨勢融合發展,按照需求側分化發展的實際推動農業供給側變革,促進整體消費結構升級,發揮數字技術在農業產業中的應用,發揮數字技術的普惠效應,將鄉村新型產業模式與傳統鄉村產業模式進行融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依靠數字技術,促進鄉村產業的精細化、高效化以及高回報率的提升,對市場進行充分考察,破解以往城鄉之間區位空間的限制和生產信息不對等的處境,優化城鄉資源配置和產業環境,加快構建城鄉產業雙核驅動,循環發展,實現鄉村產業鏈條的加長及升級,拓展農民的增收渠道。將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貫徹落實鄉村振興的總要求,積極打造極具鄉土文化氣息的鄉村產業品牌,拓展鄉村收入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共同富裕協同推進。
三、培養專業人才,提高群眾現代化素養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層次發展,就必須要發揮人才對鄉村建設的帶動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其本質要求就是實現高質量發展,鄉村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鄉村發展重點在于推動生產力的進步。目前,第三產業科技革命蓬勃發展,農業生產機械智能化,鄉村的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呈現出數字化特征,面對青壯年勞動力不斷離開農村,鄉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下滑;常住人口急劇減少,鄉村土地荒廢嚴重;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污染加劇等問題,要進一步推進鄉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鄉村現代化治理體系的建設,其關鍵就在于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引領作用。加強科學技術培養,打破城鄉壁壘,促進二者間的生產要素流動,加大對青年人返鄉創業的扶持力度,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引導村民在鄉村建設中,有效參與鄉村治理,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核心力量,實現鄉村現代化建設。
鄉村人才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一股關鍵力量,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必備要素。建設鄉村人才隊伍,建立人才發展制度,為鄉村人才返鄉下鄉創造多樣渠道,為全面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在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圍繞鄉村振興實際需要,結合鄉村特色產業培養第二第三產業人才。因地制宜開展精準化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推動企校合作,整合培訓資源,展開多元化教育,分層次打造復合型人才,利用數字科技優勢,借助互聯網平臺學習惠農政策,提升鄉村群眾對政策的正確理解,依托線下產業或田間實踐基地,將理論付諸實踐,提升實踐能力,從而提高鄉村人才綜合素養。培養鄉村人才,要落實鄉村人才發展的機制建設,保證人才隊伍實現規范化和常態化,對先進領軍人才要重點培養,發揮先進人才帶頭作用,營造良好人才發展氛圍,制定轉型人才創業發展計劃,激勵他們進行科技研究,成果轉化。通過搭建產業園區,科技園區以及人才服務重心等平臺為鄉村人才提供服務,為其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權益保護。在培養鄉村人才中,重視交流合作,與高校科研機構相結合,推動鄉村志愿者等短期人才服務鄉村,引導他們堅定鄉村大有可為的理想信念,促進鄉村人才培養新格局的構建,扎實推進鄉村產業特派員機制的完善和落實,拓寬發展渠道,全方位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服務。黨和政府對鄉村人才培養的政策要堅定落實,擴大鄉村“三支一扶”的規模,落實“大學生村官”等人才制度,積極引進人才,為鄉村人才拓寬渠道。
四、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層次發展,就必須要樹立文化自信,在發展過程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鄉村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農耕文明的文化積淀,“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極具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分布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厚重的歷史文化是樹立鄉村振興,實現鄉村現代化的自信魅力。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鄉村振興不能夠單一地看物質文明發展,要對鄉村文化積極保護,在發展過程中結合當地優秀特色文化,二者相互協調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層次發展的同時提升村民文化自信,進而更好地建設鄉村現代化。
鄉村文化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支撐。鄉村文化極具地方資源特色,具有鄉土情結的中國人意識中會自然維護鄉村文化秩序,鄉村文化不是城市那種自然的代入式文化,不能夠簡單地進行移植。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鄉土文化是中國幾千年農耕歷史中最獨特的精神標識,對鄉村特色文化要進行傳承,并完善傳承體系,立足現有情況,對鄉村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出臺相應政策,加強鄉村文化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時要注重借鑒新興的數字技術,通過互聯網擺脫傳統的鄉村文化傳播困境,組織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文化傳播活動,將優秀傳統鄉村文化和現代鄉村精神文明相結合,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思想建設,培養農民的主體意識,增強農民對鄉村文化的文化認同感,提高文化自信,塑造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認知,提高他們對鄉村文化建設的水平和認知能力。積極開發鄉村優秀的文化產品,文化產品作為一種鄉土文化載體,可以高質量地體現出地域,民族等多樣化特征,必須推進現代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夯實鄉村文化根基。
五、堅持綠色發展,維護可持續發展根基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層次發展,就必須尊重自然、綠色發展,維護鄉村現代化發展的可持續根基。小河里的魚蝦、山上的野果是大多數人對鄉村童年的記憶,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經濟化迅速發展的浪潮中,鄉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這也是鄉村現代化建設的一大重要問題,嚴重破壞了發展的可持續性。在發展過程中,要深刻意識到良好自然環境的重要性,深刻領悟可持續發展是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將其作為鄉村現代化建設的指南,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需要。在發展建設過程中,對產業的開放與升級,凡是與生態環境相關聯的,一定要慎重決策,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態度來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鄉村振興要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加強鄉村生態建設,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推進的治理格局,統籌各級治理主體,充分發揮基層政府、社會組織、農民群眾等三類主體的共同體意識,在政策渠道與理念創新、社會輿論與監督治理、直接受益群體與改善參與中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尤其是對農民群眾,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其思想觀念,他們作為直接受益人,其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認識程度直接關系到鄉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應強化直接受益人的責任和擔當。同時政府要加強對鄉村生態環境制度的財政保障政策,對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持續的投資保護,同時對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嚴格落實問責制度,樹立底線意識。
從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更好地加快鄉村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的完成。就要把握鄉村振興同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之間的邏輯關系,立足中國國情,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