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梅
在沉浸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會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可以處于某種思想活動或情境里,得到最佳的學習及情感體驗。語文教師開展沉浸式教學,應當以語文的學習規律為出發點創設相關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帶領學生深析文本、領悟主旨、體會情感、認識作者,以完成詩歌學習的相關目標。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應用沉浸式方式教學詩歌,符合詩歌教學的客觀特點,對提高學生詩歌學習成效有積極作用。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初高中詩歌教學的銜接現狀不是很好,部分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缺失整體規劃和協調,這將對詩歌鑒賞教學的成效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因此,教師應重視初高中沉浸式詩歌教學與銜接的問題,并對應展開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沉浸式詩歌教學
沉浸式詩歌教學即基于沉浸式模式進行詩歌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比較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引導學生深入地進行詩歌鑒賞,使學生更為專注地投入學習詩歌的場景里,帶給他們不一樣的感受,幫助他們理解相關詩歌的知識。沉浸式詩歌教學可以帶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學習,豐富學生情感。語文教師進行沉浸式詩歌教學備課時,應多注重學生在虛擬而又真實的環境里獲得良好學習的感受,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主動學習,所以,教師應主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
二、初高中詩歌銜接教學
初高中銜接教學指的是初高中學生學習的習慣、教學的內容與知識等一些方面的銜接,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可以更順利地適應高中的學習環境與學習節奏。銜接教學應當以新課標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為核心,推動學生情感意識與學習體驗共同發展。在初高中學習階段,詩歌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學習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做好初高中沉浸式詩歌教學的銜接,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價值、思想價值、文化修養等,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初高中詩歌銜接教學要傳授學生詩歌知識,注重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借助美術、游戲、音樂等展開沉浸式詩歌學習,使學生了解詩歌背后的故事與情感、學會詩歌的鑒賞等,奠定高中詩歌的知識基礎與方法基礎。銜接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詩歌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詩歌。理解一首詩歌,去了解其意象是很重要的,透徹解讀其意象,詩歌藝術手法、思想感情等一些問題便會易于解決。所以了解詩歌意象是對其情感與內容進行評價、學會鑒賞詩歌形式與語言重要的起點。初高中銜接教學可以幫助教師深度研討詩歌教學,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專業能力。
三、沉浸式詩歌教學對初高中銜接的價值
教師開展沉浸式詩歌教學,首先,可以促進學生的深層理解。沉浸式教學需要運用多種手段與方法創設學習環境,之后在此環境里進行具體教學,故而學生在沉浸式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相關的詩歌基礎知識,還可以體悟到詩歌的內在情感。其次,可以優化教師教學。教師應當了解沉浸式教學對初高中詩歌銜接教學的重要性。在新課標背景下,語文課程詩歌教學要求有所提升,而沉浸式教學有助于教師在初高中之間進行銜接規劃,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反過來也能推動沉浸式教學的價值實現。教師通過沉浸式教學,可由教學生知識轉變為教學生學習的方法,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語文教師將詩歌內容和沉浸式教學模式高度融合,能進一步幫助學生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能力、共情能力與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借助訪談、調查問卷和文獻研究等方式了解初高中的詩歌教學現狀,解決分析其中的問題。同時,語文教師進行詩歌教學時,要注重掌握學生所遇到的問題,針對性解決。另外,語文教師進行詩歌銜接教學時,還可以將之前的一些教學成果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以便形成教學案例,隨之也要開展多元化分析與評價,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不斷優化教學設計。總之,語文教師應立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培養初中生詩歌學習能力與語文核心素養作為目的,對實施路徑進行提升與優化。
四、新課標下沉浸式詩歌教學促進初高中銜接的路徑
(一)帶領學生領悟情境的美
伴隨課堂電子媒介的廣泛應用,教師能夠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逐漸吸引學生沉浸到詩歌的學習當中,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初高中的語文教材里有很多詩歌的抒情性較強,這是幫助學生培養詩歌聽說能力極好的材料。網絡視頻、電影、廣播等媒介均能夠儲存豐富的視聽資源,語文教師可以憑借媒介補充學生的視聽材料,助推學生提高語言能力。教師在備課詩歌時,應利用背景音樂及畫面渲染等視聽手段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更好地感受不同詩歌中的不同情感與情境,將學習作品引入其中,設立懸念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師在備《觀滄海》一課時,可以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優勢提前做好課件,在課件中加入一些詩詞朗讀、文言翻譯之類的內容,比如隨機點名學生講解《觀滄海》的主旨與背景。與此同時,在課件里加入一些有趣的小插件,增加與學生互動的頻率,也可以播放一些生動的文言視頻吸引學生,讓他們高效學習。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學生都了解了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及作者信息,繼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打造簡易的“碣石山”“觀海臺”等,讓學生“登臺賦詩”,通過模擬的情境來嘗試品讀曹操當時的心情,面對大海美景直抒胸臆,實現當下與古代的時空共振。
(二)帶領學生領悟情境的味
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詩歌誦讀,使他們沉浸于詩歌旋律之中,并同步琢磨其意境,這是詩歌教學的重要手段。學生在進行詩歌誦讀時,要感受詩歌作品的形象與意境,收獲精神陶冶、心靈共鳴與情感體驗。在初中的詩歌教學課堂上,需注重語言的重要作用。學生在學習時,需實現腦到、口到、眼到“三到”,大膽地去想象,反復地去誦讀,把文字轉換為感人至深的故事、形色兼備的事物、惟妙惟肖的人物和異彩紛呈的景物,使學生憑借熟讀與深思,深入地去了解所學文本,領悟詩歌中的情境。因此,教師在開展詩歌教學時要帶領學生誦讀,并為學生設置三步驟——聽讀、范讀、意讀,提醒學生注意相關的課文注釋。同時,憑借不同形式的朗讀幫助其加深對詩歌的感悟與理解,逐漸培養語感。
例如,語文教師在備課《木蘭詩》時,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前誦讀,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一小組分工分段誦讀《木蘭詩》。上課后,每一小組分別上臺誦讀該詩歌,要求富有感情,表達流暢,語文教師最后對其分別打分,得分最高的小組可以為其準備一點小獎勵,以此來調動學生對詩歌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三)帶領學生品味情境的韻
詩歌的韻不僅體現在字音方面,更體現在內在的描寫與表達方面。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要教學生用簡潔的文字、線條或符號對詩文加以標注,這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該方法可真正地沉浸到文本里產生一些獨特感悟。在初高中的語文課堂上,教師需鼓勵學生大膽地思考、大膽地表達,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與詩歌內容對話后,便會自然融入感情,便于感受沉浸式的情境韻味。因此,語文教師進行詩歌教學時應合理運用批注和圈點的方法,助推學生品味詩歌情境。
例如,語文教師在備課詩歌《行路難》時,可以提前選好課件,選取的課件內容要符合詩歌主題,充滿詩情畫意。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一點課下作業,讓學生在上課前去搜尋《行路難》的一些相關知識點,比如課文主旨、寫作背景、詩人簡介、語言翻譯等。上課時,教師隨機抽取幾位學生上臺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講解,這樣既能給學生留下更深的學習印象,也能調動課堂氣氛,防止學生上課時注意力不在課堂上。同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品味情境化教學的韻,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資源庫及網絡平臺搜索蜀道視頻,在課堂講解完成后進行播放,從每個石階的展示到周圍環境的刻畫都能讓學生產生置身于蜀道的感覺,進而聯系到作者政治道路的坎坷以及自身追求獨善其身的氣節。
(四)幫助學生領會情境的意
教師應該在學生領悟了詩歌內容后做延伸與拓展,讓學生領悟到沉浸式的情境所包含的一些深層的含義,實現詩歌學習的相關目標,增強其學習的能力。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幫助學生沉浸在詩歌中,幫助學生與詩歌內容展開對話,以提升理解的效果。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能夠憑借相應教學活動助推學生整體理解與把握詩歌,使學生能進行個性化創作,幫助他們沉浸到詩歌里面,深入地去理解詩歌內容并領會到情境的意味。
例如,語文教師在備課初中詩歌《江城子·密州出獵》時,可以在上節課結束時向學生布置下節課的課前任務,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在課堂開始后上臺對《江城子·密州出獵》進行講解,比如詩人“狂”的表現,小組之間各成員對這些問題都要有一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得出最優的答案,上課后,小組各成員發言,以此幫助學生對詩歌有一個整體把握。
(五)幫助學生感受詩歌的境
語文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可以運用微課輔助授課,微課能夠把視頻內容、圖像、聲音與文字有機融合起來,使靜態教材的內容變為動態教學的內容,與此同時,也能使抽象文本與概念轉化為直觀的、形象的、生動的視頻內容。微課教學能幫助學生感受詩歌的情境,突破教學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給學生提供有趣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感受詩歌所描述的意境與情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內容。
例如,教師在教學《滿江紅》時,對于其中所描述的詩人的高尚品質,要讓學生有大致的了解,懂得其中蘊含的一些道理,也可以讓學生上臺來分享所學內容,對表達較好的學生予以鼓勵。
(六)幫助學生感受情境的畫
古詩詞大多具有特定描繪的主題,如寫景詩、邊塞詩、送別詩等。在古詩詞學習中,我們不難發現“如何深入理解文本”是多數學生困惑的地方。在沉浸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利用情境幫助學生感受到直觀的畫面,拋開文字的藝術表達,利用畫面來讓學生認識、理解與賞析。將詩與畫融合起來,符合學生課程知識學習的客觀要求,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并把學生引入詩歌的沉浸環境中。在畫面的輔助下,學生將傳統的文字符號感知轉變為直觀體會。這樣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也平添了更多的審美及觀察情趣。總體來看,大多數古詩詞都是“詩畫交融”的,這也為沉浸式教學中感受畫面奠定了良好基礎。
例如,在《天凈沙·秋思》的教學中,作者傳遞出的思想情感是在秋天時節思念故鄉,且倦于漂泊的愁苦心情。通過沉浸式教學,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古道、瘦馬、小橋、夕陽、人家等景物,勾勒出一幅“遠行人牽著一匹瘦瘦的老馬,走在荒涼的古道中。太陽快落山了,遠處是稀落的人家”的畫面。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嘗試繪畫來深入體會情感內涵,加深對課文的體悟。
綜上所述,詩歌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思維能力及綜合素質會產生深刻影響。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師要主動轉化教學思維,學習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立足學生情況采用合適的初高中銜接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使其對詩歌學習充滿動力,提升詩歌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曾萬明.新課標背景下“沉浸式”線上詩歌閱讀賞析教學探析:以杜甫的詩歌作品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8):98-100.
[2]肖開星.沉浸理論視角下的中職語文詩歌教學對策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9(21):240-241.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第六中學)
編輯:李琴芳